为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喝彩

时间:2022-09-08 09:59:34

为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喝彩

【关键词】写作 阅读课 《黄山奇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58-02

阅读教学的功能在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学会读写。阅读课设计应当旨在教会学生掌握文章的导读思路,实现以读促写,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特级教师管建刚致力于“指向写作”阅读的研究,在2014年秋季杭州“千课万人”研讨课上,笔者得以聆听管建刚老师的教学公开课。管建刚老师教学了苏教版语文第九册课文《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篇幅简短,教学设计有三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指向引导学生写作,教师教学思路简洁清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简约而不简单,自始至终向学生渗透着强烈的写作意识。这也是一堂强调写作方法和充满写作智慧的指导课,值得借鉴和品味。

一、在预习检测中渗透写作方法

教学的第一环节是预习检查,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文本内容效果的检测,所花时间不多,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管建刚老师对这个环节的处理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上抓住了新生成的教学资源,渗透写作的教学思想。

师:三大名松是哪三棵?

生1:迎客松、送客松,还有陪客松。

师:是的,迎客松、送客松、陪客松,这是你说的顺序。谁能换一个更顺耳的顺序?谁来说一说。

生2: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是课文的顺序)

师(问生1):你同意吗?(同意)你再说一遍。(生1重复)你为什么同意这个顺序?

生1:因为这是按照游览顺序得出的。一进门先看见迎客松,然后到玉屏楼看见陪客松,最后下山时看送客松告别。

师(问生1):我问你,难道到黄山去,一眼看到的一定是迎客松吗?(不一定)不一定的。(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学生说三大名松的顺序看似是师生之间很随意的问答,其实包含了教师渗透写作顺序的用心所在。教师抓住新生成的教学资源做引导,让学生对文章写“三棵松”顺序的思考,引导学生对提出的疑问进行问答,为接下来专门点拨“写作顺序”做了很好的铺垫,体现了教师强烈的目标教学意识。

二、在品味“三奇”中指导写作方法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和点拨写作方法。教师预习检查完以后直奔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理解三棵松的“奇”,要求学生画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再请学生们推荐三个同学上讲台读书,生1读松树的姿态,生2读名字由来,生3读地位的顺序,读出写三棵名松的句子,并反复品读三棵松名字的由来,最后形成板书:

这个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对三棵名松内容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完成。特级教师周一贯说:“阅读教学总是要通过学生的主体的认识图式去同化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使学生内化课文语言,体现帮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践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有效指导写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较好体现了“语用”的思想。接着,教师根据板书和反复朗读描写三棵松句子中渗透写作的方法。

师:你们发现没有?“姿态”读了2次,“名字由来”读了3次,“地位”读了1次。现在我要请问(生2),为什么你要读3次“名字”?她(生1)只读了2次“姿态”,她(生3)只读了1次“地位”,你(生2)却3次都读到了?

生2:因为重点介绍了三棵松的名字。

师:为什么三棵树的名字的由来要介绍呢?

生2:不然怎么知道它们分别叫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生1(补充):不然就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很奇了。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凭什么名字的由来要介绍3次,3次都有它的份呢?……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进行阅读和写作技能的指导。”管建刚老师引导学生明白了树的“名字由来”必须要写(板书:必须要写的),陪客松的姿态不必写。陪客松和送客松没有“象征”不必写(板书:不必要写的),然后渗透写作顺序,课文是按“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顺序写,结论是(板书):“了解的顺序≠作文的顺序”。管建刚老师在这里进行作文表达手法的指导,其中“必须要写的”“不必要写的”是向学生传递写作技巧,即作文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了解的顺序≠作文的顺序”是向学生传递了谋篇布局的写作思想。

三、在品味语言中实现“言意兼得”

文章犹如一棵树,思路、写法只是“树”的主干,树必须有树叶,遣词造句就是这棵“树”的枝叶。管建刚老师在教学的第三环节――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时,带领学生去感悟文章语言的精妙,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的深意。管建刚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黄山奇松很美的句子,学生不约而同地找到句子“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并分析得出:这个句子只有29个字,3个分句。管建刚老师是这样教学的:1.从4个分句逐一体会正面描写姿态、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感受黄山松树千姿百态的神奇。2.以“或”“有的”作为切入点,先把“或”改成“有的”品读,再把“或”全部换成“有的”品读,最后把“或”和“有的”互换位置品读,在比较揣摩中体会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3.对“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句中省略的内容进行想象、补充,强调用上“状如、形似”进行遣词造句,感受文章表达的奥秘。管建刚老师第三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强化了文章的表达属性,这一指向写作的教学,本质上给学生在原有的内容习惯上增加一条思路,就是具有写作意识的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指导,管建刚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体现了“教语文”“用语文”的思想。正如学者潘新和所说:“管老师指向写作的阅读,不是只考虑作者指向写作的阅读,考虑作者表达了什么,而是考虑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逼近‘表达’,实现‘表达’。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行为发生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有效迁移到学生的写作行为上。”

(责编 杨 春)

上一篇:提升小学生课堂学习力的途径 下一篇: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