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纳斯”审美指向的错时性研究

时间:2022-09-09 04:11:05

“维纳斯”审美指向的错时性研究

摘要:维纳斯是古罗马神话中象征爱与美的女神,更是一枚属于全人类的艺术文化符号,在不同的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她代表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与审美理想,其能指与所指的转往往换伴随着西方艺术审美追求的变化。本论文试图打破时空的隔阂,以错时性的研究方法对维纳斯的审美指向进行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维纳斯;能指;所指;错时性;审美指向

维纳斯(Venus),从狭义上来说是古罗马神话中象征爱与美的女神;从广义上来看,她是象征人类心中理想美的艺术符号。符号,即能指与所指的二元关系。“维纳斯”美丽的形象是能指,象征爱与美的含义则是所指,两者相结合构成了“维纳斯”这一符号。

通过“维纳斯”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我们可以把人类历史上所有与爱和美相关的女神都统称为“维纳斯”,虽能指不同,但所指相近。例如史前有关女性形象的艺术作品往往会被赋予“史前维纳斯”之名,因为她们代表了所属时代的审美指向。从历史性的角度可以发现,自古罗马时代起到当代,“维纳斯”的能指与所指一直在不断更迭。由于古罗马人的荒淫无度维纳斯从女神变成了女人,在禁欲主义盛行的中世纪又堕为女妖,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才重新走上神坛,在17、18世纪的享乐主义中却又步入凡间,到19世纪新古典主义思潮的来袭中再次成为女神。往后“维纳斯”逐渐走向多元化,能指千变万化,所指相对稳定。

通过对“维纳斯”历时性的梳理可以发现不同时段的审美指向对“维纳斯”的能指与所指有着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的“维纳斯”往往是对前一个阶段“维纳斯”的否定,其能指与所指是以跳跃的方式进行升华,因此以错时性的方式对“维纳斯”的审美指向进行研究存在内在合理性。本文试图从母性化、古典化、世俗化和符号化四个审美维度分析不同时代中“维纳斯”的能指与所指,探究人类审美意识所呈现出的多样性、交叉性与上升性。

一、母性化的描摹

“维纳斯”的母性化一直是艺术家们热衷于描摹的对象,各个时代赋予其不同的审美特征,使其具有不同的能指与所指。因此本文通过历时性研究选取相对极致的两个时代中的“维纳斯”进行对比研究,即史前夸大生殖器官的“母神”与中世纪取维纳斯而代之的禁欲“圣母”进行审美指向的错时性研究。

众多“史前维纳斯”形象,即能指被尽可能地概念化了,其中以《威伦道夫的维纳斯》(图1)最为典型。的身体,硕大的,隆起的腹部,显眼的女阴等性特征都被细致地刻画和夸张,其面部的五官却被忽略了,可见女性的生殖器官才是当时人们主要的崇拜对象。人们对“维纳斯”母性化的崇拜衍化出多产即为美的生殖信仰,其所指具有生殖与丰饶的象征含义。

在中世纪,古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被打上与浪荡的标签扔进地狱之中,从女神变成了女妖,遭到社会审美导向的封杀。取而代之的是以处女之身诞下耶稣的圣母玛利亚,她代表了当时基督教所倡导的女性美――贞洁、禁欲与母爱,成为了另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维纳斯”。性感的女性不见了,“维纳斯”被包裹的严严实实。相传古埃及神话中的伊希斯和荷鲁斯(Horus)是圣母子的原型,她给其子喂奶的形象是经常出现在壁画上的艺术题材,后被基督教徒引用用以描绘圣母子的形象。其中西方绘画之父乔托笔下《圣母子》(图2)最为生动形象,有别于中世纪大部分圣母呆板、程式化的形象,其能指显得更加人性化。

史前“维纳斯”是象征着生殖繁衍的偶像,中世纪“维纳斯”是禁欲克制的代言人。一位是由于人类对生命崇尚的本能而产生的“母神”,一位是因为宗教的统治而诞生的贞洁“圣母”,虽然两位的能指与所指皆处于对立面,但是作为被崇拜的女神,她们同样都被神圣化、偶像化以及母性化了。

二、古典化的追求

对于古典化的追求,从历时性的角度可以发现这一审美指向一直以跳跃的方式串联于“维纳斯”的发展过程之中,难以进行研究,而以错时性的方式探究这一指向即可迎刃而解。其中以古希腊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维纳斯”最为典型,虽然她们之间存在着长达近一千年的时代断层(中世纪),但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的承接关系。她们的能指都追求古典的站姿、严谨的构图、干净的线条以及典雅的造型,所指都强烈地推崇着古典化的审美理想和理性化的美学主义。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艺术文化的源头,其审美意象倾向于理想化与唯美化,例如“维纳斯”相关艺术品之中的典范――《米洛的阿芙洛狄忒》(图3),她本身就是一枚耀眼的符号,其能指象征着世间纯美。其安详的面部,庄重的神态,古典的站姿完全体现了古希腊艺术所倡导的静穆、纯美、和谐以及典雅的审美理想。德国著名的美学家温克尔曼称赞她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实在是再适合不过。

历经中世纪的黑暗时期,文艺复兴高举古希腊文化中古典以及规范的审美理想为旗帜开展了对艺术和文学的复兴。其中“以人为本”的世界观正是古希腊艺术中所尊崇的“神人同形同性”观念的蜕变与升华。波提切利创作的《维纳斯的诞生》(图4)正是这种审美理念下的产物,其笔下的维纳斯充满了诗意的古典美。神态忧郁而惆怅的维纳斯脚踩贝壳从海中升起,其体态苗条却不失丰腴,神态羞怯而不失妩媚。

虽然古希腊人民信仰的是天上的神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重视的是人与自然,但不论是古希腊文明中理想化的审美趣味,还是文艺复兴中所追崇的人文关怀,他们都对古典化的“维纳斯”都有着虔诚而真挚的信仰。

三、世俗化的诱惑

世俗化的审美倾向同样穿插于“维纳斯”的发展历程之中。古罗马时期的“维纳斯”是较早时期带着奢靡享乐的典型世俗女人,而17世纪巴洛克主义下的“维纳斯”则是近现代中凡间妇人的范例。从错时性的角度将两者进行对比,可以明显看出“维纳斯”随着时间的流逝所呈现出的世俗化趋势。

古罗马的艺术传承于古希腊的文明,不同于古希腊人民富有幻想的能力与浪漫的天性,古罗马人冷静务实的性格使他们的艺术文化偏向世俗化与写实化的方向。庞贝古城中遗留下来的《维纳斯,战神以及丘比特》(图5)便是典型的例子。画中描绘了富有享乐色彩的世俗生活场景,而“维纳斯”被描绘成了一位的贵妇。她倚靠在战神的身上,其面部的五官与丰腴的肉体被深入的写实刻画,抬起的手臂与斜倚的身体呈现S形,身姿妖娆妩媚,极具个性化色彩。

通过文艺复兴时期所建立的“以人为本”的世界观的熏陶,“维纳斯”逐渐富有了人间的活力与气息。在17世纪的巴洛克绘画风格中“维纳斯”更是成为了走向市井之中的妇人,例如经典作品《化妆的维纳斯》(图6)中“维纳斯”被描绘成了一位健硕而粗犷的贵妇。其圆润光滑的面庞,白皙润泽的肌肤以及金黄柔顺的秀发散发着青春的活力。而其强壮结实的体态,更是展现着一种有别于纤细动人的彪悍之美。在这里,与其说“维纳斯”是一位女神,不如说她是一位带着世俗气息的性感妇人。

在不同的时空中,虽然“维纳斯”同样被世俗化了,但是如果说古罗马艺术中“维纳斯”带着奢侈的味道,那么在17世纪巴洛克主义中则是偏向于人世间的激情与浪漫,世俗化的审美指向呈现出多样的变化。

四、符号化的演绎

自诞生人类艺术史诞生以来,“维纳斯”的创作与应用就存在符号化的演绎。例如《威伦道夫的维纳斯》身上被夸张的生殖器官便是象征着母性、繁衍与丰收的符号,《维纳斯的诞生》中的贝壳是象征着生殖器官的符号……在当代,审美理想的符号化倾向变得更加多元化,具象和抽象并存。20世纪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的《带抽屉的维纳斯》(图7)便是一件以各种符号并置与重构的经典作品。达利以经典的文化符号――《米洛的阿芙洛狄忒》为原型,将胸部、腹部和膝盖的部位掏空,装上象征着窥视、隐私以及对女性掩饰的符号――抽屉。而维纳斯本身又是一枚象征爱与美的特殊文化符号,这些不同的符号被深化和演绎,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符号系统,拥有崭新的能指与所指,成功的表达了艺术家个人的情感。

此外,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达达主义代表杜尚的《带胡须的蒙娜丽莎》以及波普艺术家沃霍尔笔下的《玛丽莲・梦露》等经典艺术作品都是通过将元素符号化并进行重构而形成的。因为符号化的艺术作品往往更加容易表达作者内在的情感,反映时代的特征。而且创作者的个人艺术特征更容易被展现,具有标志性符号的艺术家也更加容易被认同。此外,“维纳斯”符号化的特征更适合未来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西方艺术的审美理念与表现手法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作为西方艺术史上永恒的题材,“维纳斯”的生命经久不息。各个历史阶段“维纳斯”们的能指与所指必然会存在差异性和相似性,从历史更迭的客观规律来看,直接承接的两个时展阶段一定是相互否定的关系,而相间隔的两个时展阶段通常有着否定之否定的关系,从而产生艺术的传承。因此,仅通过历时性研究往往会难以理清头绪,而通过错时性研究寻找“维纳斯”所指的相似性,才能理解“维纳斯”的实质性演变,从而发现艺术审美的内在发展规律,为当代及未来的艺术创作提供明确的方向。(作者单位: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平远.维纳斯艺术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陈醉,李成贵.维纳斯面面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3]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滕守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上一篇:浅析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基础课程改革的若干动因 下一篇:安岳中学田径业余训练现状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