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特定历史文脉环境中的建筑创作

时间:2022-09-08 09:30:02

关于特定历史文脉环境中的建筑创作

对于特定历史文脉环境的认识

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建筑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爱护逐渐成为我国建筑师的一种职业素质。今天,许多建筑师都坦言承认,文脉环境对于建筑创作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某种特定历史文脉环境中的建筑创作实际上几乎等于在完成一个严格命题的作文,因为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建筑创作)就是一种运用建筑词汇的作文,只不过是要求建筑师在一种被限定的文化认同范围内进行建筑创作。在这种前提下,我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什么是特定历史文脉环境呢?

特定历史文脉环境应当是一个由历史建筑或者建筑遗产为主体的、具有清晰的文化意义和形象特征的建成环境。这个建成环境可以是城市的历史街区、也可以是农村的历史古镇或者传统村落。在这个建成环境中,历史建筑或建筑遗产是文化意义和形象特征的主体构成。

实际上,在特定历史文脉环境中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由谁来担当文化意义和形象特征的体现者,是历史建筑还是新建建筑?毋庸置疑,这个体现者当然由历史建筑来担当,它应当成为特定文脉环境中的主体,对于环境中的其它建筑的统辖作用。不论作为主体的历史建筑的功能是否依然存在,形体是否依旧完整,这个主体的统辖作用就是对周边的建筑所表达的文化意义和形象特征产生影响,例如地段功能的组织,空间形态的控制,建筑体量与形式的主导,甚至地段内社会生活的表现方式……。只要建筑师承认建筑作品周边确实存在某种特定的文脉环境,那么他就必须接受特定文脉环境中主体的主导和控制。进一步说,这个主体所产生的效应路径就是建筑师创作思维活动的指令轨道,这就是特定历史文脉环境中的主体对于建筑师的影响。再者,特定历史文脉环境中的主体还会对社会(具体说是对社会公众)传达一种明确的城市文化意象。这种城市文化意象通过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方式进行着公众化的演绎,建筑师对于演绎结果往往无法把握,可能是令人鼓舞的或是令人沮丧的。社会公众的每个观察者身处某种特定历史文脉环境中,自然会对作为主体的历史建筑与新建建筑进行文化意义方面的感觉、比较、联想、认知和评价,最终会对建筑师的新建建筑产生积极的或是消极的社会响应。例如,西安大雁塔北广场,建于唐代的大雁塔无疑是这个特定历史文脉环境中的主体,但是,此起彼伏的喷水柱、摇曳变幻的灯光、外域风格的雕像门柱,迪斯尼般的环境氛围,引起的社会响应是仁智互见而非众口一词,实际上建筑师的初衷却是要体现历史上盛唐社会的辉煌和宏大。

这样,在特定历史文脉环境中的建筑创作过程就存在三个相互影响的因素,特定历史文脉环境中的主体――建筑师――社会公众,如果要求这种关系的表现是正面的或积极的,那就势必要求在主体意象――建筑作品――社会响应之间产生协调一致或者相得益彰的关系;否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与矛盾。在这三个要素中,特定历史文脉环境中具有统辖力量和控制作用的是作为主体的历史建筑,建筑师和社会公众则分别起着协调和评判作用。

实际上,在特定历史文脉环境中的建筑创作不再应当过分注重功能上的完美程度(但绝不是无视功能!),因为在特定历史文脉环境中起到统辖作用的历史建筑或者建筑遗产的初始功能大都丧失或退化,它之所以成为特定历史文脉环境中的主体,是因为它对于城市文化意象具有提示、联想和隐喻作用,实际上是文化认同方面的关联作用。这种关联作用指的是特定历史文脉环境中的历史建筑与新建建筑之间存在着多大程度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程度越高,两者之间越是协调,否则反之,这是特定历史文脉环境中建筑创作的特点。这种特点要求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思维广度是定向性、有约束的;而思维深度又是深邃的、他人未及的,仿佛在写一篇命题严格的作文。实际上,特定文脉环境中的建筑创作极大地增强了建筑创作的难度,是一种具有挑战意义的探索性创作。

书院门历史文脉环境的统辖作用和文化意义

西安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列我国七大古都之首。西安老城区的书院门位于明代城墙南门里东侧,周围的历史文物建筑很多,其中著名的有西安碑林博物馆、关中书院、宝庆寺塔、南城门以及城墙,是古城中最为典型的历史街区,面积约为19ha。

西安碑林博物馆原为西安府文庙,初建于北宋元祜五年(1090),现存面积1.26万平方米,藏有历代碑刻2300余通,是中国保存碑刻最为丰富的博物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城门是西安古城的正门,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在唐代皇城安上门的遗址上修建的,建筑规模宏敞,城防形制完整,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天这里是迎接国宾举行入城仪式的胜地,也是最重要的登城游览点,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关中书院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为“关学”大儒冯从吾所修建。当时名列陕甘四大书院之首。现存面积3.4万平方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庆寺塔初建于唐代开成年间(836~840年)。据史载,塔初建时用五色砖砌筑,俗称花塔寺。会昌灭佛,寺毁塔存,明清年问均有重修。现存砖塔六角七层楼阁式,通高23m,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门历史街区围绕着文庙和三学街,历来被视为文风炽盛之地。自明代起先后建立起关中书院、西安府学、长安县学和咸宁县学,是一处典型的文化教育区。近世以来,这里的居民大多数从事经商,开设铺面,出售文房四宝、文物字画以及手工艺品,成为传统文化气氛浓厚的商业街区。

在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文脉环境中,以明代城墙为代表的历史建筑群毫无疑问地是主体,无论在数量上和体量上,历史建筑群都具有最为强势的统辖作用。由于西安明代城墙是我国唯一留存的州府级古城,因此,这个特定历史文脉环境的文化意义是独特鲜明的,城市意象是清晰完整的。在这个环境中的所有新建建筑无论在功能组织,空间形态、建筑体量、风格形式诸方面都必须接受历史建筑群的制约。在环境主体一建筑师一社会公众的相互关系上,应当处理好文化意义、街区功能与空间形态等方面的协调共处。在对于历史建筑群的态度上,要求新建建筑体现出尊重,建筑师表现出恭谦,社会公众表达出认同这样一种状态。显而易见,这种命题明确的建筑创作是相当困难的,但是,只有这样做才能在历史建筑群中保持着协调一致的文化意义和延续完整的城市意象,巩固它们所形成的文化场势,维护建筑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价值。

1992年西安市政府曾对书院门历史街区进行过改造,将临街房屋改造成传统建筑式样的铺面,成为当时的仿古一条街。但是,书院门街区至城墙之间约有100m左右的地带属于偏僻冷落的后墙背街,长期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盲区。2004年,在西安市第四次总体规划的战略基础上提出的“皇城复兴”规划方针的指导下,政府决定进行沿城墙内侧周边的顺城巷进行有规划的全面改造,保证古城的历

史文脉和传统形态得到整体保护与传承。书院门历史街区的顺城巷段作为实验性项目,将进行试点改造的探索和实验,为下一步指导顺城巷全面改造积累经验。

特定历史文脉环境中建筑创作的体会

实验项目的用地东西长为131.26m,南北宽为96.25m,面积为10045.5m2。用地的平均高差比顺城巷路面低1.4m,比城墙垛口低13.5m。用地外沿距离城墙的平均距离为20m。城墙高度为12m,周边建筑的控制高度为9m。

通过实地调研得到的资料和印象是,实验项目用地现有居民550余人,142户,人均建筑面积18.2 m2,建筑平均层数3.2层。大部分居民的主体产业为个体经营,基本生活方式为生产、经商、居住的混合形式。居民将前院或者底层作为商铺或作坊,后院或上层作为居住用房,或者作为出租房。居民住宅多年来荒于管理、随意搭建,传统的四合院已经衰落成大杂院,传统的城市景观已经变得混乱残破,面目皆非。唯一保留下来的具有史证意义的城市景观只有街巷的结构和院落的尺度。

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我们明确提出:在实验项目中要注重保护和体现特定历史文脉环境的整体性,不仅要保护历史建筑等物质遗产,同时还要注意保留历史街区中那些具有非物质遗产性质的文化积淀。物质遗产是非物质性遗产的基础,非物质遗产是物质性遗产的灵魂,两者是互为因果地存在的。如果一座历史城市或者一个历史街区没有当地居民传承的聚居形式、产业方式和生活习俗,那么,她就缺少一种原真的传统文化生气,结果不是变成一座冷冰冰的古城博物馆,就是一个闹哄哄的仿古大观园。为此,我们为实验项目制定了三条策略:

策略一,实验项目虽然是新建建筑,但是仍然可以提出能够保留的物质要素,例如街巷的结构、院落的尺度和建筑的风格;同时也提出能够保留的非物质要素,例如传统的街市功能、传统的居民产业、传统的聚居方式、传统的生活场景和传统的市井气氛。

策略二,实验项目用地周边的历史建筑群构成了一个清晰而缜密的历史文脉环境,在这个特定历史文脉环境中,那些历史建筑具有绝对的统辖作用,能够主导和控制周边其它建筑的功能性质、时代特征和风格基调。实验项目的性质虽然是新建建筑,但是必须与特定历史文脉环境的主体在功能组织、空间构成、体量配合、风格表现等方面相互协调、与文化意义相互一致、与城市意象相互延续。

策略三,虽然实验项目处于一个特定历史文脉环境中,但是要与现代城市发展的经济脉搏共振。在保护和继承传统城市文化和意象的前提下,要能够振兴历史街区的生存活力,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书院门历史街区的道路系统和住宅系统从结构到名称几乎完整地保持了明清时代的特征。公共大街是东西向笔直贯通的,而通向宅院的小巷多是短窄的或盲端的,大部分传统住宅由院落来划定空间边界,房屋布局服从院落空间的形态。因此,从公共空间到自家房屋,一般由“街、巷、院、屋”四个环节构成,这种特点我们称之为“长街短巷”和“大院套屋”。在建筑设计中,这种特征被有意识地保留下来,甚至连街巷的名称和某些转折都刻意地保留,充分体现明清古城街道和住宅的空间结构的特点。

传统民居以四合院为基本形式。虽然历史上那种“独户独院”的居住方式在今天的城市中已经成为必可企及的奢望,但是,在其它同类项目上我们可以看到,“一院多户”的居住方式仍然是一种相当可行的方案。这种“一院多户”的四合院可以保持传统的居住形态,能够很好地表现传统民居的特点,与其所处的历史文脉环境产生协调一致的效果,无论是时代特征还是形式风格上,它都不会产生令人误解的文化意义和城市意象。当然,我们设计的“一院多户”的居住质量要优于以往的水准,每户居民除了拥有商业经营的铺面房外,还要满足“厅、室、厨、卫”城市住宅的户型要求。

利用现代建筑材料建造传统形式的住宅,这是特定历史文脉环境的需要。在这里,建筑的外部均采用当地传统民居的做法,带马头墙的双坡或单坡屋顶,青瓦屋面、雕砖屋脊、甍宇相衔,形成栉次鳞比的屋面特色。四合院落、垂花门头、传统门窗、拼砖墙面、雕砖装饰、青灰色调、青石路面……,创造性地继承运用传统建筑的文化要素,体现传统建筑和地方文化特色。在城墙、古塔、文庙、碑林等一系列历史建筑的簇拥下,一座座四合院整齐地侧居在城墙之下,体现出一种尊卑有序,静雅朴素的古风面貌。

除此之外,我们还刻意保持古城中传统的街市功能、聚居方式、居民产业、和生活场景。以文化用品性质的手工业和小商业作为历史街区的主体产业,保持居民的经营生活手段,维护以往的邻里关系。充分利用传统民居“窄面阔,大进深”的空间特点,构建“前店后房”或“下店上房”的商业铺面,营造古城中传统街市的市井氛围,使得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意义和城市意象在改善生存基础的条件下得到复兴和传承。

结语

通过书院门历史街区的实验项目,我们充分认识到,在特定历史文脉环境中进行建筑创作,应当遵循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尊重特定历史文脉环境中的主体,维护历史建筑的价值和地位,切实发挥历史建筑在环境中的统辖作用,切忌喧宾夺主,搅乱秩序。第二,新建建筑要恭敬谦让,做好配角,充分做好与历史建筑在功能、空间、流线、形体、风格等方面的协调和配合,突出历史建筑的价值和地位。第三,努力维护历史建筑在特定历史文脉环境中业已形成的文化意义和城市意象,继承、延续和丰富这种弥足珍贵的文化意义和城市意象,切忌节外生枝,画蛇添足。最后,以现代城市发展的眼光,积极营造历史建筑与新建建筑的共生机制,更新城市社会生活的积极形态,激发历史街区的生存活力。

(注:本实验项目得到了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的专项资助)

作者:刘临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树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马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7年5月

上一篇:台中市绿川下游(公地)周边环境改善工程 下一篇:意风宜景中的城市印记:天津意大利风情区规划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