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汽修专业运用汽缸压力表检测发动机汽缸压力实训教学

时间:2022-09-08 09:18:18

中职汽修专业运用汽缸压力表检测发动机汽缸压力实训教学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汽修专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专业,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与巩固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针对汽修专业学生理论理解能力有限的特殊性,通过组织模块化的实训教学,使汽车维修专业与运用专业的学生很快地融入实践中,通过项目化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设计;项目化;专业理论;理实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现已成为支撑我国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学校要为社会用人单位培养出能够实现零距离上岗就业的一线技术型人才,在这样的社会需求背景下,怎样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训课程的开发,运用创新的思路与理念,实现理实一体化的实训教学已成为职教人迫切的内在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汽修专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专业,我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通过组织模块化的实训教学,使学生很快地融入实践中,通过项目训练掌握与巩固理论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学生运用汽缸压力表检测发动机汽缸压力这一项目的理实教学尝试作一介绍。

一、专业理论储备

1.检测汽缸压力的重要性

汽车发动机汽缸内压缩气体的压力大小是汽车能否正常运转的一项重要指标,它直接反映了汽车汽缸的密封程度。如果汽缸的压力值与标准值发生偏差,可能导致发动机功率不足、汽车燃油增加、油无故损耗、汽车尾气排放超标等现象发生,故汽缸压力是否正常对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均有较大的影响。检测发动机的汽缸压力,是通过汽缸压力表来进行的,是发动机故障检测的常规项目之一。

2.汽缸压力表的分类

按压力表与汽缸连接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推入式和螺纹接口式两种;按压力表测量范围的不同可分为汽油机(0~1.4MPa)和柴油机(0~4.9MPa)两种。

3.检测注意事项

使用性能良好的汽油机汽缸压力表;发动机工作的检测温度为90~105℃;检测时注意杂物的清理,防止异物掉入汽缸内;每个气缸检测次数不少于2次,确保测量准确性。

二、理实教学实施

1.测试前准备

教师指导学生将实习车辆推进实习工位,准备好相关工具,拉紧汽车驻车制动器,变速器置于空挡位置,打开发动机舱盖,安装好修理护裙、方向盘套、换挡手柄套、地板垫等防护用品。预热发动机,保持怠速运转3min~5min,注意水温的变化,当水温达到90℃时,关闭发动机。

2.拆卸汽缸外组件

教师示范并指导学生做好拆卸汽缸外组件的工作。首先利用空压机压缩空气,将发动机火花塞周围杂质除去,利用缸线钳取下高压分缸线,并分别标明汽缸号,避免缸线次序发生错乱,影响发动机工作。拔下点火模块的电插头,以禁止高压分缸线产生电火花。再拔下各汽缸喷油器电插头,以禁止喷油器向汽缸内喷射燃油,导致燃油浪费和冲刷汽缸壁。最后用火花塞拆装扳手与套筒,将火花塞拆卸下来。

3.用汽缸压力表检测汽缸压力

教师示范并指导学生正确安装汽缸压力表来测量汽缸压力,首先将汽缸压力表螺纹接口旋入火花塞孔内,要注意旋紧接口以防漏气,将连接软管的另一端与表头的快速接头相连,确定连接无误后,利用起动机转动曲轴3~5s,读出汽缸压力表的计数。第二次按下卸压阀释放表内压力,过30s以上再次启动起动机。再次测量缸内压力,各缸压力不低于设计标准压力的85%,每缸压力与各缸平均压力的差值不高于8%,否则就要检查为何缸压不正常,是否存在漏气现象或者其他故障。以上缸压的测量次数应不少于2~3次,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4.组装汽缸外组件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第二步的逆过程先后将火花塞、喷油器电插头、高压分缸线插头接上,这里特别要注意火花塞在安装过程中的卫生问题,不能将杂质掉进汽缸内,另外还要特别注意高压分缸线头的连接次序,不要接错。

5.测量后整理

在完成测量后,严格按照安全文明操作规范要求,对实习工位场所及工具进行整理,恢复实习车辆的原状。

三、理实教学小结

运用汽缸压力表来检测汽缸压力实践项目的理实教学设计,有效地对汽修专业实践训练中的常规检测采用工艺化的教学模式,合理分解了实际操作的工序,汽修专业教师通过示范与指导,让学生在操作一个个工序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本实践项目的基本要领。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安排实践教学的工序时,要把握教学工艺节奏,注重难点的重复示范,加强难点的细致讲解,真正实现中职汽修专业教学的“工艺化”,将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机统一,全面提高专业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加全面、更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孔宪峰.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张金柱.汽车维修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徐元强.汽车发动机检测诊断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上一篇:关于提升中职德育教学有效性的相关思考 下一篇: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PBL)制约因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