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贵州省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时间:2022-09-08 07:54:18

浅析贵州省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大量人员进城务工,家长与孩子隔离,造成家庭教育缺失。本文将对贵州省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呈现出的问题做初步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留守儿童 现状 家庭教育 对策

前言

在农村地区,儿童的“留守”应该说是一个有着较长历史的社会现象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贵州省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本身呈现出的问题就较其他地区有所不同,贵州省人口数量大,农业人口占了很大比例,而且人均生产水平和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呈现出的问题更为严重。首先地理位置上的劣势,民族地区多位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其次是社会经济发展上的滞后,家庭收入普遍低于国家人均水平,人均收入低下;再次,观念上的差距和家庭成员本身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村教育基础的薄弱。大多数民族家庭较为贫穷,住居极其简陋,经济条件极差。家庭是个人成长教育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每个人入社会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始终是处于最基础的地位。个人成长教育过程中父母角色的缺席,让这些儿童在生活上、思想上、教育上都得不到有效管理,使得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

(一)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背景

目前的阶段,能将子女带到身边教育读书的农民工还比较少,更多的孩子与家长分离,从而形成留守儿童群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农村留守儿童的队伍也将越来越庞大。长期以来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受制于此。“虽无数进城务工人员为城镇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他们却无法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进城务工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 ,农民工由于自身经济文化各方面原因等综合影响,无法承担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又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等,都成为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学业成绩方面

就目前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主要是有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态度差、学习习惯不好。二是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不好,在学习方面缺乏指导和关怀。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2.个性、行为习惯方面

留守儿童个性发展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攻击型的性格特征,动则吵闹打架, 情绪自控力差,好冲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类是畏缩型的性格特征,表现为情绪冷漠, 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等个,甚至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犯罪现象(如抢劫、偷盗、勒索等)。“父母文化程度愈低,愈无法控制青少年的心理,青少年犯罪率就愈高;反之,父母文化程度愈高,就愈能培养孩子健全的心理和理智的行为,从而减少青少年的越轨行为”。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健全的家庭生活教育,形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没有规律、饭前不洗手、饭后不漱口、作息时间没有规律、生活用品摆放杂乱、不勤剪指甲洗头发、不勤洗澡等等。对父母的依赖是孩子的本能,这种基本需要在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容易陷入悲观、自卑等消极情绪。

3.心理健康方面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很复杂,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儿童与同伴交流较少,他们与同伴的关系更松散,反映出更孤僻和自私的性格。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他们,使其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出任性、暴躁、极端。

4.生活情感方面

留守儿童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正处于青少年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大多数孩子思念父母,他们希望经常与父母见面或与父母待在一起。强烈的亲情饥渴感,情感缺乏等问题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留守儿童长期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缺少必要的家庭氛围,情感世界出现空白。

二、教育缺失的家庭小环境因素分析

(一)社会现实条件的制约

对于有子女的农民工家庭来说,在城市的生活不仅仅要承受生存、就业的压力,也面临着子女接受正常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压力,他们的生存状态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子女的受教育状况。然而,由于配套体制的缺失和市场的分割, 住房、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等因素仍然阻碍人口流动。农民工进入城市是来谋生的,他们肩负着解决全家生计的问题,这是一个关乎生存的问题,压力非常大。这一目的决定了他们更多的注意力是放在怎样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以让家里的物质生活可以更好一点。他们缺乏能力解决孩子教育等一系列问题。父母不在身边,长期的隔阂,必然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监护人的类型、素质及其影响

在所考察的地区,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属于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等上一辈人来对儿童进行监护。“留守儿童的监护一般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朋监护、同辈或自我监护等不同的形式”。家庭教育主体的素质普遍偏低,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只注重孩子的吃穿和安全问题,对心理、情感和品德的关注很少,更谈不上有意识的家庭教育。从分析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人数占相当大的比例,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相当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母亲作为监护人(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能得到最好的照顾,亲戚监护次之,祖辈监护(隔代监护)较差,而同辈或自我监护类型下的留守儿童生活状况最差。但是,隔代监护下的儿童所反映出来的教育问题最严重。由于祖辈的年老、较低的文化程度和过度溺爱,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性格和心理上均有可能出现偏差”。

(三)外出务工父母教育观念的错位

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大多家长因家庭生计问题才外出就业,外出务工伴随着观念的改变,留守儿童的父母有时因为自己在外打工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会在对孩子的教育和要求上发生改变,不再以诚实、勤劳来要求和教育孩子,而是要他们适应社会世俗,甚至以“老实会吃亏”为警戒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方面认为“不上学,还可以省很多钱;不上学,还得找点事做 ,还能挣钱”。还有的人认为上学到何种程度视子女自身素质而定的态度认为能读就尽力送,不能读就强求读书,完成国家所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尽到一个做父母的责任也就行了。

三、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大环境因素剖析

(一) 从整体发展来看,社会经济发展及城镇化加快产生的影响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居住的不稳定,子女受教育等问题使外出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区域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尤其是在城市打工的农民无法支付起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这些群体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以及扩大化。

(二)从家庭的生存条件上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离开家乡,外出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在得到改善的同时,也给下一代人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当然,面临的自身个人与家庭生活压力的是首先要解决的,其次才是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

(三)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

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生计奔波,辛勤工作,少有时间与精力关注孩子的教育和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等方面的关注就更少了。监护人本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较差,由于操持家务,对孩子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学校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生长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变化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精神支持和知识解答,形成了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的落差。

(四)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这些教育内容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

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解决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也是全社会应关注的问题。“在发展现代社会时不能仅强调经济发展的指标,如果没有各项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没有人的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经济发展是没有依托和基础的”。加强统筹规划,发挥政府在制度创新和政策牵引方面的优势,为外出务工人员离乡就业解除后顾之忧,农村基层政府应大力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加快发展地方工业,增加农民在家乡的就业机会。同时,城市有关部门亦应制定合理的政策,给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待遇,把对他们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纳入当地公民教育之列,减少或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学校上学的一些条件限制,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共享城市文明发展的权利。引导农民在勤劳致富的同时,处理好外出务工与留守孩子教育的关系,同时还应对农村家庭教育加强指导。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注重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开设一些有针对性教育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主要包括安全、道德、心理等几个方面,使农村“留守儿童”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解决自己身上的问题,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孩子平稳的度过‘留守’的时期。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尽量弥补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

总的说来,贵州省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是不争的事实,是存在于民族地区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农村孩子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构成部分,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农村的未来,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问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有利于农村社会,以及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艳波,吴新林. 农村“留守孩”现象个案调查报告[J].青年探索,2003 (4).

[2]司马云杰. 文化社会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63.

[3]段成荣,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 人口研究,2005(1).

[4]杨琴.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5.

[5]马戎.民族社会学导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37.

[6]吴晓蓉,黄华珍. 重庆市酉阳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2008(3).

上一篇:试论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下一篇:优化职高Office办公应用软件的教学策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