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ET认证高等教育论文

时间:2022-09-08 05:45:20

ABET认证高等教育论文

一、我国化工高等教育的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教育体制、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育评估、教育管理、教育观念、教育规模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从传授知识到培养能力,再到提升素质,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当前,我国有2700多所高校、3000多万在校生,数量居世界第一。与高等教育发展同步,我国化工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布点数量共计350多个,专业点的数量位居工科专业前列。在取得了可喜成绩的同时,化工高等教育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参照ABET认证标准,我国化工高等教育的现状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清晰

缺乏从进到出的全程全方位服务规范ABET认证标准的8个方面,首先关注的是“学生”。在其看来,学生是专业教育的核心,一切设置和条件都是为培养合格的本专业毕业生服务的。而在传统的中国大学高等教育认证标准中,7个项目是这样的:专业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其中,“学生”位列第5。其靠后的排序说明了国内长期以来教育目标的本末倒置。事实上,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通才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阶段。理解学生需要、支持学生成功、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本应是学校的头等大事。而评价一所学校、一个专业办学成功与否,其主要指标应该在于学生的学习成功与否,重点是评估学生学习参与和学习产出,而不应再是传统的以投入指标为主的教学生产力的评估。化工行业的高速发展,客观要求高等教育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意识、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合格的化工毕业生,必须坚持从进到出的全流程质量控制,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才能保证毕业生达到毕业要求,最终实现培养目标。从根本上说,“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范式的更新,在此思想指导下,所有的管理制度、课程体系、授课方法、师资评聘制度、教学评价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均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二)课程体系不够系统和科学

需在专业培养目标的主题要求下安排课程,串联起知识点结构ABET认证要求课程必须能够支撑和体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有明确具体的评价手段和数据结果来显示课程达成目标的程度,并且要求老师通过数据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尤其是其对学生11种能力的培养,应全部与各个教学环节结合起来,要求细化明确每一门课程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且通过课程的层次递进关系来实现知识能力的关联性。与此相比,国内高校的课程体系显得陈旧、主观、逻辑性较差。课程体系是落实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传统上中国高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是根据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层次和人才培养规律,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根本出发点,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这样的基础指导思想落实到各个高校,限于各自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各高校往往不能够真正均衡地实现,体现在有些学校因人设课、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先修关系混乱等等。尤其是近年来大量高校大力建设发展新校区,而新校区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均受一定限制,导致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出现偏差。表现为工程教育的教学体系长期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老三段”来划分和安排,缺乏适应现代工程特点的变化。基础课及大部分专业基础课是按照学科教育的理念组织的,主要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不是按照工程的需要加以重组;专业课也主要是以理论为基础,缺乏工程的系统思维和综合思维。学科定义、设计理念、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方面,有待于各高校根据工程的特点予以矫正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一些国外引入的新理念尚未充分普及,大多数学校还谈不上创造性的应用,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课程内容的更新重组大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以化工学科的知识点结构为例,当前,许多美国大学化工系的研究重点不再是单纯以过程工程为特点的化学工程,而是逐渐侧重于过程与材料、生物、能源和环境等工程领域交叉的研究,分子水平的分析方法和新的科学工具也应用于化工学科。化工学科的发展方向是支撑新兴产业及与化工学科交叉领域的发展。化工学科的内容已从过去的宏观层次发展到介观(泡、滴、粒、团)、亚微观(界面、纳米)、微观(分子)及大宏观(环境、资源、能源等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学科。而在国内化工高等教育领域,“大化工”的理念不够深入,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结合的系统性差,知识点—课程—知识点的衔接不紧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先修关系不够明确,不同课程的教材内容有重复,甚至有逻辑冲突,这些都亟待改善。

(三)部分高校化工专业师资结构和教师专业背景不够理想

ABET认证标准对师资的要求中,并不像国内高校那样重视“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反而更重视一线教学的师资中具有工程经历或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同时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着三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选编教材、讲授、提问、讨论等选择教育、教学资料,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二是通过教学激活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继续学习的动力;三是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由此看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类专业的大学教师,必须自身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和经历,才能做到讲课深入浅出、举例生动有趣、释疑及时准确。当前的高校现状却是:部分高校生师比从扩招前的11∶1上升至18∶1,教师数量不足;从校门到校门的年轻教师比例增加,严重缺乏具有工程背景的师资;学术水平高的高职称教师上课比例少,讲台上活跃着大量年轻教师和教学型的资深“讲师”;实践教学师资职称和知识结构单一、薄弱,水平和质量达不到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学校也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教师轮岗、培训、进修、晋升等制度落实不力,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弱于课堂教学,对教学的重视弱于科研,对教学研究的重视弱于学术研究,客观上导致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教学投入不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由此缺乏主动性和原动力。

(四)安全意识的培养较为薄弱

缺乏从规定到执行的有效方案ABET认证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注重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培养,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了对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及人文关怀,这正是当前高校实验室工作中所缺失的,也是当前中国化工高等教育所缺失的。国内高校已经具备较高的硬件建设水平,部分高校新建的教学实验室规模及装置水平甚至超过国外,但长期以来实验室重建设轻管理,安全意识薄弱。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实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基础的安全规范缺乏检查和落实的机制。学生实验教学只重视实验结果的好坏,不重视实验过程的基本步骤和规范;二是安全教育停留在纸面和口头上,是“TXT”文本文件,不是“EXE”的执行规则,实验室的安全设施缺乏相关标准和执行准则,形成了应付检查的现象;三是教师自身缺乏对安全意识的言传身教,课上课下不能形成重视安全的氛围,学生之间也难以形成互相监督、互相提醒的良好习惯。化工行业是生产生活离不开的支柱性产业,同时也是存在较高危险性的行业,生产运行过程别重视以行为规范来保障安全、健康和环境。高校是学生进入科研或生产工作中的最后一个教育阶段,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责任意识。近年来,研究生在科学实验中及企业新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伤亡)事故常见诸报端,这与他们在大学期间没有受到良好的安全教育直接相关。因此,学校必须重视本科教育阶段的安全教育与规范建设。ABET认证关注实验者的安全保障,要求建设完善的安全设施,建设符合化工实验室特点的安全设施,符合工程实验装置特点的安全防护措施。随着工程教育的发展,一些化工实验室建设了流程长、工艺复杂的实训装置,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项目建设初期,应采用安全评价方法分析项目的危险性与可操作性,通过优化设计提升装置的安全性。同时,制订有效的安全防护计划,降低实验过程的风险。一般性的实验应结合化学品性质与实验装置特点,分析实验过程的风险,制订失控预防方案。实验室管理人员应明确责任,防范风险,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五)对持续改进的要求不够重视

ABET认证标准中有一项重要指标为“持续改进”,是指专业办学过程中要紧紧把握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根据需求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不断更新和改进,使之能够为学生提供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项指标在传统的国内高校专业认证中不够明确,也是国内高校办学过程中所欠缺的。“持续改进”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科研、产业对教学的反哺,即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要跟随社会的需求和行业的需要进行调整,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增加较新的科研成果和本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同时,落后的专业知识、即将淘汰的生产技术要进行删减或压缩;二是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持续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之间的研讨和学生的反馈,探寻更合适和更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更高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目前来看,国内化工高等教育更多地关注专业学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工程”意识和“大化工”概念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大量专业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名不副实,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工程素养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的几十年中,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与国外高校缺乏交流和沟通,逐渐形成了相对封闭的体系。部分学校原有的课程体系单一、知识结构陈旧,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教材更新频率不够,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强,不同课程教材内容重复,部分课程的先后顺序混乱,这些都需要进行系统地整合和不断改进。另一方面,化工学科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较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能力,也需要接触到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分析和管理,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人文修养等内容与工程科学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工程人才。

(六)缺乏教育管理过程记录存档的意识

ABET认证过程中专家非常重视文档资料的保存和管理,例如课程教学相关资料、学生成果相关资料、专业建设相关资料,尤其重视持续改进方面的依据和措施。例如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会议记录、企业界与校友对专业办学的反馈意见等。国内高校近年来在教学评估工作的促进下,文档资料的保存工作有所起色,但仍然缺乏系统归纳整理和有效管理的措施。这种状况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原因,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即北洋大学堂)的创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工程教育在中国诞生。至今,高等工程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了百余年发展历史。这期间中国的工程教育长期采用全面学习乃至模仿欧美模式的发展战略,早期是仿照英美或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教育模式,中期曾照搬苏联模式,后来又全面学习美国模式,至今仍徘徊在美国模式还是欧洲大陆模式之间,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与教育体系,甚至连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都难以形成共识。受此影响,各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也难以达成共识,甚至不同学校间相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都不大相同。近几年国内加快了教学评估和专业认证的步伐,各高校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各专业也不断调整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及相应的课程体系,但在调整的过程中缺乏整体的思路,未能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全局眼光进行通盘考虑,造成当前教学管理体系混乱,从十年前的长期缺乏变化,到近十年来变化频繁,档案记录缺乏规范、资料保存缺乏系统归类等现象始终存在。严谨、科学、连续地保存教育管理相关档案,不仅仅是为应对ABET认证和国内专业认证检查资料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办学者对专业的历史沿革、运行状态和未来发展趋势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做到改革创新有据可查,方案调整有法可依,内容增删有理可论。

二、对我国化工高等教育走向国际的几点建议

在准备ABET认证的一年多时间里,通过与ABET认证专家的多次沟通交流及接待ABET专家现场实地考察,我们体会到中国化工高等教育本身有较好的基础,但仍然存在着“大而不强”“数量较大、质量不精”等问题。结合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希望能对中国化工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有所裨益。

(一)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基于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特征和国际发展潮流提出的深刻命题,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高校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抓住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这一关键,系统推进,务求实效。因此,我国化工高等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改变过去因循守旧的观念,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改革等进行重新梳理,以培养学生能力、让所有学生得到公平公正的受教育机会为核心准则,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贯彻执行。

(二)强化师生对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的理解和执行

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的制订和改进不能仅仅成为应对检查认证的书面材料,也不能仅仅作为教学指导委员会或学校、院系领导讨论决定的文件,重要的是如何被师生理解和执行。办学者和管理者应参照并不断完善培养目标和方案,找准适合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结合学校的特色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合理调整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后,本专业教师、学生均应明晰专业培养目标,正确理解培养方案内容并参照执行。在此过程中,师生要加强互动,教师要加强相互间的切磋,共同寻求更为合适、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

(三)安全意识的培养及平时习惯的养成

在实践教学上,高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安全教育与规范建设。一方面在硬件上不断完善实验室安全设施,以工业标准乃至高于工业标准来提升实验室、实验装置、实验环境的建设水平;另一方面在软件上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学生的朋辈监督,养成一以贯之的良好习惯,树立工程安全理念,安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四年不断线,从入学之时起即为学生配备实验室安全装备。此外,应该由相关专业资深教师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组建成立校级安全管理部门,对化工专业课程和实验实践教学提供技术指导并进行常态化检查,同时对新开实验及实验室进行安全评价和可行性验证。

作者:辛忠司忠业赫崇衡郭旭虹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上一篇:林业生态建设实施工作意见 下一篇: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