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吃透教材

时间:2022-09-08 04:42:18

如何才能吃透教材

摘要:吃透教材是文本解读能力高低的体现,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能够吃透教材。在具体教学中,不少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存在问题。所以,我们应静心阅读,仔细观察,这样才能发现文章的与众不同之处,领悟编者的意图。

关键词:静心阅读 细品文章 领悟编者的意图

我发现有的教师在教材的把握上存在下列问题:讲解教材就是逐章逐句的翻译,过分解析文字,忽视教材的思想内涵。有的教师过分强调人文性,语文味又被冲淡了。如果没有对语言表达的体味,没有扎实的阅读基本功训练,就不是完美的语文教学。此外,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被弱化了。当今,课堂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合作学习等方式屡见不鲜,教师的引领、指导成了配角,似乎教师多说一句话就成了累赘,就会影响课堂效果。

能否吃透教材是文本解读能力高低的体现,而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一节课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那么,怎样才能吃透教材呢?

于漪老师说过:“课的有效与否,功夫在课外。”文本解读是其中之一。“必须潜心下来,由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由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来来回回几次,把静躺在纸上的文字读得站立起来,与作者对话,与编者交流,读出文章的个性,抓准文章的基调,抓住最动人最精彩的笔墨,读出独特的心得体会,领悟编者的编辑意图。此时此刻,就不是人是人,书是书,而是人读懂了书,乃至在思想感情、价值取向等方面呼吸与共,共补共融。”(《于漪老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种方法就是素读,即不借助任何工具书,不受各种各样参考资料的左右,潜心钻研文本,独立思考,自成一脉,这是吃透教材的方法所在。

由于漪老师所说的话来看,要想吃透教材,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静心阅读

现代社会,滚滚红尘,人心浮躁,急功近利。这不仅仅反映在其他行业,在教育行业也有所折射。领导要求我们课堂效率要高,学生解读要快,教案一月一查,心得体会一周一次……所以,教辅资料成堆,狼吞虎咽盛行。教师就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疲于奔命。静心阅读竟然变成了奢侈品。

但是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越应该抛弃急功近利思想,扎扎实实地干好我们的本职工作,静下心来,与每一位作者对话,让自己的心灵有一个可栖息的港湾。如果语文教师都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社会就真的危险了。

二、细品文章

文章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只有透过“文字”这扇窗,我们才有可能窥探到作者的内心。因此,细读文本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细读文本呢?笔者认为,可借助于现代文阅读的方法。我们可以《考试大纲》为参考,先给文章进行分类,再按这一类文章考查点的不同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

以散文阅读为例,高考大纲规定: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意思;2.鉴赏散文的思路结构;3.鉴赏散文的形象;4.鉴赏散文的主旨、情感;5.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等。

我们在阅读时就可以此为依据,进行仔细阅读。比如“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意思”中的“重要语句”一般具有特殊性。比如说运用了修辞手法,或句子本身前后矛盾甚至于一个词直接反映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时需要留心的地方。只要我们静心阅读,仔细观察,总会发现文章的与众不同之处。

三、领悟编者的意图

除了与读者对话,我们还需要和编者沟通,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篇文章安排在这里?它与前后文章有着怎样的联系?它在整本教材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在整个高中阶段有着怎样的重要性等等。

只要我们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用平淡的心去看待一切,用执著的理念去做好我们的工作,我相信吃透教材也不是什么难事。

参考文献:

[1]李嘉渝.教师如何吃透教材.今日教育,2011(9).

[2]任伟良.刍议教师如何吃透教材.学周刊,2011(1).

[3]于漪老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编 张翼翔)

上一篇:浅谈学生如何提高物理成绩 下一篇:以生为本,构建和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