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分析

时间:2022-09-08 04:14:19

常州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分析

摘 要:围绕地方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该文主要就常州地区展开了调查研究。首先,从用人单位、毕业生及高校三个方面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背景进行分析,揭示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其次,通过调研对常州地区主要7所本科院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专业就业情况、就业专业相关性、就业单位分布、福利待遇等方面进行分析;再次,对常州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进行SWOT分析;最后,从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提高常州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供有关部门决策。

关键词:常州 本科院校 毕业生就业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250-03

1 大学生就业背景分析

我国大学生占国民总数的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很严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如下。

1.1 用人单位方面

1.1.1 过分关注文凭

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

1.1.2 存在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1.3 生源地域歧视

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1.1.4 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有专长的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往往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

1.1.5 薪资方面

根据调查,毕业生期望薪资平均在2500元左右,但目前用人单位提供给本科生的薪资平均1800元左右。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1.2 毕业生方面

1.2.1 大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1.2.2 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

1.2.3 求职途径把握不a准

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1.2.4 频跳槽

大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差,是造成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的另一重要原因。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甚至像联想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也认为他们为大学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

1.3 高校方面

1.3.1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1.3.2 大学重视不够

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生评价期考一锤定音。

1.3.3 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

2 常州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结果

2.1 2010―2012年常州各本科院校总体就业率

通过实地走访常州各本科院校,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2010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共13801名,常州大学3826名,河海大学4562名,常州工学院2498名,江苏理工学院2915名;2011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共15758名,常州大学4193名,河海大学4763名,常州工学院3021名,江苏理工学院3781名;2012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共16511名,常州大学4435名,河海大学常州校区4826名,常州工学院3309名,江苏理工学院3941名。常州各本科院校详细就业率如表1所示。

2.2 2010―2012年常州本科院校毕业生专业就业情况

专业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岗位对应聘者的专业有要求,且对外语、计算机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根据实地调研结果,总结出2010年到2012年常州十大热门和冷门专业如表2所示。

2.3 2010年-2012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性

2010―2012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性如图1所示。可见,这3年期间就业相关性比较稳定,基本都在60%左右,且逐年稳定增长,但总体相关性不够高,说明常州地区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与自己的所学专业差距较大。

2.4 2010―2012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

常州2010―2012年本科应届生毕业生有以下几种去向,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加入企业、出国深造、读研究生,有小部分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或从事自由职业。以2010年为例,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进企业工作的占比达到69.35%,其中进民营企业/个企的就已占据半壁江山,达到54.60%,这说明常州地区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更适合民营企业/个企的需求,这也跟当地毕业生生源地大多在江浙一带,家里大都比较富余,家里有工厂或企业有关。

2.5 2010―2012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福利待遇

通过对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和企业的访问发现,薪资方面实习工资基本在1500~1800元之间,转正第一个月的工资在2000~2500元之间。食宿方面,武进地区90%的公司提供食宿或相关食宿补贴,常州其他地区,除去一些有工厂的企业,基本不提供食宿或相关补贴。保险方面,基本100%公司为员工缴纳五险,对于住房公积金,有大约30%的公司会帮员工缴纳。85%的受访应届生表示初次就业的薪资仅能满足自己基本的日常生活。

2.6 SWOT分析

通过调研及以上分析,总结了常州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SWOT分析),如表3所示。

3 提高常州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常州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很多毕业生并不能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只是迫于就业压力匆匆选了一份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多方的努力来解决。

3.1 用人单位方面

3.1.1 给普通高校毕业生机会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

3.1.2 选人标准要合理

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

3.1.3 提供合理的薪资

在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要保证能留住人才,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些后顾之忧,让其可以安心的为企业做贡献。

3.2 毕业生方面

3.2.1 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因为用人单位更喜欢重点高校的毕业生,所以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必须更严格的要求自己、锻炼自己,除了文凭其他不输于他人。

3.2.2 较早做好职业规划

就业更有目标性,同时也可以较早积累相关职业的工作经验,这样就避免了盲目就业又解决了缺乏相关经验的问题。

3.2.3 加强社会实践

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3.2.4 正确定位

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3.2.5 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

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的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3.2.6 转变观念,先就业后择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要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3.3 高校方面

3.3.1 调整高校专业结构。

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3.3.2 加强与本地企业的合作

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可实习的单位,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

3.3.3 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子成,杨伟国.就业匹配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效应[J].教育与经 济,2014(3):44-52,57.

[2] 高耀,刘志民,方鹏,等.人力资本对高校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 基于2010年网络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12,28(2):77-85.

[3] 孙海荣.职业生涯管理对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 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实证调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9):84-89.

[4] 杨其勇,张杰.“五个满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体系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1):151-155.

[5] 涂建明,涂晓明.起薪期望偏差视角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1):14-17.

[6] 赵放辉,朱伟娟.就业质量报告:高校教学改革“新动力”[J].教育与职业,2014(4):30-33.

上一篇:云南高原山区高速公路光伏发电浅议 下一篇:大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的原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