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性:西江流域生态文化的本质特性

时间:2022-09-08 03:55:43

可持续性:西江流域生态文化的本质特性

摘 要:形成于传统农业时代的广西西江流域生态文化,重视保护山林水土等关键性环境资源的,注重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同时也注意防范自然灾害,能保障人类生活得以存续。西江流域生态文化构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因而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文化。

关键词:西江流域;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性指一种过程或状态能够长久维持下去。谈到人类生存和发展,奠基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之上,没有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人类迟早都要毁灭。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就是要做好环境保护。

西江流域的民族生态文化,虽归属于传统农业文明发展模式,但却是一种最重视环境保护,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

1 西江流域各民族重视山林水土等关键性环境资源的保护

西江流域长期以来都是自然植被茂密的地区。这里的人民在与自然环境的长相厮守中,充分认识到植被与他们的生活的密切关系,所以在保护植被方面有高度的自觉。而水是生命之源,“无水不活”,不要说住在高山上的瑶族视水如命,西江两岸的人们,也对水的重要性(以及危害性)一样深有体会,所以如何保护及利用水资源,在长期的实践中也形成了很多习俗。

侗族的《款规》中,有对破坏地脉、毁坏田塘、破坏森林、偷柴偷笋、偷水截流等行为的规范和对犯者的处罚规定。[1]因为建房烧柴等需要砍伐树木,则必须进行一些仪式,或信守某些规矩。“风水树”是绝对禁止砍伐的,侗族如此,瑶族也一样。平日里,瑶族砍树前要先焚香化纸,祭山神。如果煮饭不熟或出门后忘带工具,则要停工。进山后,不许讲不吉利的话,不准大喊大叫;忌吹口哨,忌用口数数。桂平一带的汉族,每年出门砍伐的第一天,要杀鸡祭拜社公、祖先,祈求保佑砍伐时平安无事。在砍倒第一棵树以前忌讲话,连所用的斧也不能称“斧子”或“斧头”,而只能称“开山”,以求逢凶化吉。砍伐结束之日,要摆席设宴,庆贺一切平安顺利。

居住在平地的村寨,通常都选择前有水、后有山的地方。村后的山习惯上就叫“后山”,一般林木茂盛,被视为该村“龙脉”所在,不但禁止砍伐,甚至到后山上拾柴,也被视为不好的行为,免不了受人诟病。如果哪家的媳妇犯了禁,在村里开会的时候就会受到批评,视情况可能还要赔偿损失。

禁砍慎伐之外,西江流域各民族更有植树的良好风俗。壮族有“添丁种树”的习惯。谁家生了小孩,家里便到村外山岭种植杉、松、桐、油茶等树。树要种好管活,以象征小孩能像树木一样发芽生根,茁壮成长。横县壮族种竹种树时不许小孩在场,不吉利。因为竹木长大后要被人砍伐,孩子种竹种树,就意味着孩子的命运与竹木相同。来宾县的客家人,每年春季都由有威望的老人发动,到村边的空地上植树。谁不响应和参加,就会受众人的谴责。

在种稻的地方,河流和池塘的重要性非常大。每一块稻田,都是靠大大小小的河流和池塘灌溉的(河流不经过的地方,往往有池塘,可以用戽斗戽水。这种水塘也不给养鱼)。按很多地方的村规民约,河流是浇田浇地、洗衣、洗菜以及洗澡的地方,不许任何人任意堵截,养鱼种菜。在有些村寨,每年冬季农闲时节,都会组织青壮年对池塘进行清淤,进行河道疏浚,也包括修整村里寨外的路面。这种劳动每家都必须派人参加,否则就受谴责。

各地的乡约、民约中都有保护林木、水源、耕地的规定和处罚方式,比如罗城仫佬族民国23年乡村禁约规定:不拘公有私有的山林,概行禁止放火;各村山场多是田水发源地点,不论何人,不准入山乱行砍伐,偷取林木,如有违犯,罚金三十元以下。武阳区乡村禁约规定:凡水源山内所有树木森林,只许取伐干柴,生柴则不准,更不准遍山砍倒留干;只准肩挑,不准放大帮柴火由河放下发卖。如有违背公议,私自砍伐者,处以十元以下之罚金,并谢证人花红三元六角。[2]

罗城县的仫佬族乡村大梧村有块石碑名为《孙主堂断祠记》,列了三条类似乡规民约的文字,其中第二条第三条(表示逐一罗列,所以每一条的序号都是“一”)的内容是:

一、村内各家收养六畜,自行照看检管,不得任其践踏毁坏(庄稼),如被六畜伤残,原主即禀甲长点验,去一赔二,而村内亦不得借事生枝,如有行赶人六畜入田地,借甲款勒罚,查知论反坐罪,送官究治。

一、各坝水沟,春夏秋冬四季,俱要取水灌养禾苗生理。如有不法贪心,私行撬挖戽鱼,截沟装筌,查知,甲长理处责罚,如抗不遵,甲长送官究治。[3]

刻在石碑上,目的是要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后代都知道这些规约,记得这个事情,一定不能破坏林田水利资源。

上述可见,在传统农业时代,西江流域各地区各民族的民俗,都非常重视维持环境的原生性,而且自觉主动地用各种方式使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2 注重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同时,需要注意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要有计划地使用有限的资源,努力保持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

居住在大瑶山的瑶族砍伐柴薪很讲规矩。他们将山林划片,实行有计划砍伐。今年砍这一片,明年砍那一片,按户均分所砍柴薪。砍伐时间从正月至清明止。清明以后是树木生长期,不准再砍。砍后不准挖蔸,不准放火烧,不准锄地种植作物,以利树木再生长。这样循环往复,十至十五年以后又可再砍。从这里看出,瑶族民众这样有时间性有计划地砍伐,是充分考虑了森林的可再生性的。

西江流域各民族对干稻草的利用,是循环利用的样板。干稻草给牲畜做饲料的同时供它们躺卧,然后变成农家肥,又返回到田地里滋养禾苗及作物。但干稻草都还有很多用处,比如壮族地区用稻草编成草墩,当椅子、板凳用,坐起来有弹性,很舒适。在没有沙发的时代,这真是一个很有创意的举措。

城里的人经常认为农村很脏。但是其实以前村前村后倒也不多见猪牛羊之类的粪便,因为农闲时农村人经常有人挑着撮箕四处拾粪,或曰积肥。拾回来的牲畜粪便都堆放着,种田种庄稼时派得上大用场。当然大多数村寨里确实弥漫着很糟糕的气味,原因是每家每户都在房前屋后建有茅房。庄稼人成天和泥巴、大粪打交道,不觉得脏臭,但简陋茅房的确是一种不卫生的设施。曾经很多地方都流传着相同的故事:喜欢拿自己村寨某个特别吝啬的人开玩笑,说他急着大便,但即使旁边就有别人家的茅厕,他大老远也要跑回自己茅厕去解决。从这个笑话来看,或许农村人也觉得茅厕积肥的做法很不好吧。

仫佬族有一首“苦歌”,唱的是用水之难:垌里用水贵如油,一家洗脸共盆头,一盆清水三样用,洗脸洗脚又喂牛。[4]

一盆水,“洗脸洗脚又喂牛”,根本原因是山里无水,条件艰苦,但却也表明仫佬人注意节约,尽量不浪费的好风俗。实际上,即使在平地生活的包括壮、汉人家也有这种习惯,把洗脸后的水倒到木盆里洗脚,洗完脚后的水或倒到牛栏,或顺便冲洗院子。

也是因为贫困,传统时代,很多民族连床和被都没有。大瑶山里的民众,晚上只能在火塘边摆上长凳或木板,或躺或坐。有时候把木板架在火塘上,人睡在木板上取暖。木板用一段时间就可能被塘火烤焦,于是另外换一块。“瑶僚睡不以床,冬不覆被,用三叉木支阔板,

燃火炙背,板焦则易,盖以板之易得也。以展转之意名骨浪。”(朱辅:《溪蛮丛笑》)说的就是这个事情。也有把稻草、玉米杆之类的搬到火塘边,覆盖在身上取暖。苗、彝也有类似的习俗,但可能不是睡板凳、木板,而是把竹席铺于火塘边或堂屋中,一家人睡在一起,早上起床,就把竹席卷好。竹席冰凉消暑,三江、融水一带竹林茂密,壮、苗多自制竹卷席。

说到饮食方面,西江流域各族人民都是节约资源珍惜粮食的模范。传统时代,靠天吃饭,农村地区要多富裕是不可能的。忙吃干、闲喝粥,一锅红薯、芋头、包谷就是一家人的午饭,或者白米与红薯芋头对半煮,都是农村的常态。吃饭时,大人总要告诫小孩子不要掉米饭。小孩掉落桌上甚至地上的米粒,老人看见了,就唠叨不停。另外,在很多地方,猪牛羊鸡鸭的内脏都是不吃的;但在西江流域大多数地区,则都有吃动物内脏的风俗。其实,这样做并不是乡村缺乏肉食,因为以前山林茂密,野外禽兽出没,河流里各种鱼类也多。所以西江流域的种种习俗,归根到底应该在于各民族民众有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观念。

3 注意防范自然灾害

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指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要建立在满足人基本需求的前提上。可持续发展,既是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人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更是自然与人的统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没有人存在的自然,谈不上持续与否,因为没有意义。只有在人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讨论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没有空洞的理论,但是西江流域各民族,正如我们前文谈到,他们对自然环境采取顺应的态度和做法,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事实上,由于顺应自然,反过来自然也顺应了人,不再对人发生伤害。由此,在这样的生态文化引导下,西江流域实现了长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尽管从今天的角度看,是一种低水平、前现代的可持续发展。

早在远古时代,西江流域的先民就试图去防范大自然的危害,即在自己身上纹上鱼鳞一样的花纹。因为古时候南方水域生活着蛟龙(鳄鱼),为避免受蛟龙(鳄鱼)的伤害,所以把自己也画成蛟龙(鳄鱼)的样子,意即自己也是蛟龙。“同类不相侵”,先民们认为这样可以规避蛟龙(鳄鱼)的攻击。这样的做法行之既久,他们甚至相信自己真的与蛟龙是同类,于是开始把蛟龙作为部落的图腾。以后纹身,则变成向图腾祈求保佑和庇护了。[6]原始时代自然界的力量远远大于人类,人类的认知水平更是有限,所以只能根据观察经验,凭直觉而行动。但纹身毕竟也表明他们开始有意识地防范自然界的危害了。

西江流域一带某些地区自古而今都有嚼槟榔的习俗。这是因为南方炎热多雨,瘴疠肆虐,嚼槟榔则有“脏气疏泄,下瘴消积”(王济:《日询手镜》)的功效,乃“下气药也”。有人则认为槟榔不仅能消食,还能使饥者有饱意,甚至可以使清醒的人产生醉意,像喝了酒一样;而对于醉酒的人来说,则反过来可以使之清醒。(罗大经:《鹤林玉露》)总之很神奇。于是两广一带嚼槟榔渐成习俗。周去非记述了南方人的槟榔吃法:

其法斫而瓜分之,水调蚬灰一铢许于蒌叶上,裹槟榔咀嚼。先吐赤水一口,而后其余汁。少焉,面脸潮红……无蚬灰处只用石灰,无蒌叶处只用蒌藤。[7]

清人屈大均也说:广人喜食槟榔……必以灰为主,有灰而槟榔蒌叶乃回甘。灰之于槟榔蒌叶,犹甘草之于百药也。[8]

防瘴疾而发明嚼槟榔,这是西江流域各民族聪明智慧的表现。但是嚼槟榔不单弄得唇齿发黑,对于身体虚的人来说,恐怕会导致身体更虚弱。槟榔有益又有害,所以进入近代,嚼槟榔的人慢慢变少了。

广西各民族的传统民居都可称为干栏建筑,壮族侗族干栏只不过最具代表性而已。干栏建筑可以说是西江流域各民族为避免自然灾害所选取的最佳居住模式。所谓干栏,在壮语中就是“在上面的房子”的意思,或者“高脚屋”的意思。这些民族要么生活在山里,地湿虫多;要么生活在平地,临水而居。那么人住上面,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指出,“深广之民,结栅以居,上施茅屋,下豢牛豕。栅上编竹为栈,不施椅桌床榻,唯有一牛皮为席,寝食于斯。牛豕之秽,升闻于栈罅之间,不可向迩。彼皆习惯,莫之闻也。考其所以然,盖地多虎狼,不如是则人畜皆不得安。”[9]这说明,干栏建筑最要紧的考虑,是防范地理环境造成的危害。

正如嚼槟榔、住干栏所体现的那样,西江流域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顺应自然,使其为我所用。由于注重保护环境且融于环境,因而在人与自然之间,实现了协调融洽和共生共荣,达成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和能,周世中.略论侗族款约的当代价值――黔桂瑶族、侗族习惯法系列调研之五[J].广西社会科学,2006(10):6.

[2] 张有隽.广西通志・民俗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187.

[3]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县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582.

[4] 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下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187.

[5] 毛锋,叶文虎.论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的人类文明[J].人口与经济,1999(5): 3.

[6] 覃圣敏.广西古代风俗杂考[M].广西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第二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177.

[7] 周去非(宋).岭外代答(卷六)[M].广陵书社,2003:205.

[8] 屈大均(清).广东新语(卷十六)[M].中华书局,1985:457.

[9] 周去非(宋).岭外代答(卷四)[M].商务印书馆,1936:4142.

作者简介:陈贻琳(1970―),女,广西桂林人,研究生,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民族文化。

上一篇:如何提升课堂效力 下一篇:浅谈在油画创作中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