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构建班会课

时间:2022-09-08 02:19:43

从“心”构建班会课

摘 要:心理班会顾名思义就是在班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将心理辅导技术融入班会中,紧扣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情感交流和活动体验,进行认知的构建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与提升。

关键词:心理班会课;设计;实施

心理班会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意识。著名心理专家李子勋曾说:“心理学是母性的。”就是指在心理上,像母亲般无条件地包容、接纳和理解。其实每个人的人格中都存在一定的孩子气成分,在遭遇挫折时,总想有个接纳自己的、像母亲一样宽容的人,获得母亲般的呵护、宽容和鼓励。

一、心理班会的设计

(一)心理班会的主题确立

心理班会设计前,首先要确定班会主题。确定班会主题,要先考虑三个问题:班里学生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是什么?他们的年龄特点又是什么?我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样,选题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1.根据学生的常见问题来选择主题

(1)青春期心理指导——了解自我,学会互相帮助,克服青春期的各种烦恼,如开展“走过花季雨季”的主题班会,使学生学会正确对待青春期问题。

(2)学习心理指导——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改进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3)情绪调控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营造班级积极向上的情绪氛围,共同对抗压力。

(4)人际适应指导——加强自我认知,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氛围。

2.依据各个年级教育的侧重点来选择班会主题

(1)初一年级。作为初中阶段的起始年级,初一年级学生实现了小学生到初中生角色的转变,辅导的主题选择“尽快适应初中新生活”,包括新环境的适应、学习方法的衔接、心理上的适应等;还可以针对新生的不同心理有选择地开展辅导:有的学生认为该歇歇脚,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骄傲,有松懈心理;而有的学生,开学后的考试没考好,便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悲观失望。因此,初一年级的主题应重视养成教育、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和谐班风的形成。

(2)初二年级。到了初二年级,适应问题应告一段落,很多学生渐渐在集体中站稳脚跟,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在学习上表现出较强的冲劲,这时两极分化现象较为突出。初二年级心理班会的主题可以定为“时间管理—学习计划的制订”“轻松学习—学习策略的训练”等学习心理指导。同时进入青春期,由于性心理的发育,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十分重要,可以选择“青春做伴—如何与异往”等主题。

(3)初三年级。针对初三年级学生很快就要面对中考这一事实,将“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克服考试焦虑”作为心理班会的主题,将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还可组织以“对未来的憧憬”为主题的讨论团体,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与热情,调节初三年级备战应考单调乏味的学习生活。

(二)心理班会的主要环节及相应的任务

心理班会的模式一般分为:活动引入—提出问题—活动体验—总结和分享—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几个阶段。

1.活动导入,营造课堂氛围

团体辅导中的暖身活动,设计这种活动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暖身,促使学生进入状态;二是导入,通过活动的开展,引出班会课的主题,从而避免主题的产生过于突兀。

主题引入的方法和形式:游戏、短剧表演、情境演绎、故事、歌曲等等,只要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向关注问题就可以了。

2.提出问题,构建认知冲突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根据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相冲突的认知是一种原动力,会强迫心灵去寻求或发明新的思想或信仰,或是修改已在心里存在的信仰,好让认知间相冲突的程度降到最低。

3.活动体验,创设切身体会

团体辅导注重团体动力,而心理辅导融入型主题班会也可以利用班级的团体动力,催化学生互动与分享。因此,教师在班会设计与实施时,要充分应用集体资源,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产生互动,形成改变的良性机制。

4.经验分享,新旧经验整合

教师做好引导和小结工作,学生的参与以及彼此间的分享与回馈,使学生把别人的以及在活动中获取的新经验与自身的经验加以整合,从而深化班会效果。

二、心理班会的实施方法

(一)概念认知,观点构建的方法

1.游戏体验

根据班会主题,我们可以选用很多心理游戏和拓展活动,比如,信任背摔、解手链、人体拷贝、价值拍卖、寻找变化、留舍最爱等心理游戏,恰如其分地运用团体心理游戏,可以改变过去班会单纯说教、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或接受教育。

2.典型行为的归纳与解读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行为,比如,破窗效应、从众效应等。前几天网上报道的14岁初二女生为了逃避剪头发,选择跳楼自杀。无独有偶,现在很多中学生非常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尤其是发型。为什么会如此看重自己的发型,用“假想观众”概念就很容易理解,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认为所有的人都在关注他(她),所以对自己的外貌特征过分关注。

3.提炼视角

从一些故事或者名言警句中寻找着力点,比如根据“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这样一句话,我们可以提炼出“生命的价值=生命的长度×高度×宽度”这样一个方程式,演绎出一堂生命教育课。

4.比喻

通过形象的事物来比喻或揭示深奥的、隐晦的主题。比如让学生用一件物品、一种动物或一种食品来形容对家庭的感受,并说出理由;在“友谊和爱情”主题中,让学生打个形象的比喻,说说在自己心目中友谊是什么,爱情是什么,这样更利于学生打开思路,敞开心扉。

比如“生命线游戏”,用一根纸条代表人的一生,将已经过去的部分撕去,然后将睡眠时间的这部分撕去(占■),再撕去娱乐游玩的时间,看最后剩在手中纸条的长度,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游戏体会时间的宝贵与易逝。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浸润与激发方法

1.活动体验

(1)小游戏

在游戏中,心理最容易放松,情感最易外露,揭示出一些内心不为人所知的想法或观念。比如,“我的五样”这样的游戏就很容易触及人心灵最柔弱的部分,以窥探人的价值取向。(现场做)

一些趣味心理测试同样可以引入课堂,比如“带上动物一起上路”。

变换一个交叉手指的方式,理解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现场互动)

(2)任务型教学

给学生创设一个即兴任务,比如讲规则对人的意义,可以让学生画圆。一人徒手画,另一人借助圆规按照规则画圆,从而体验“规”与“矩”的重要性;或者要求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让学生体验一心不可二用。

(3)心理剧表演

校园心理剧把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现象搬上舞台,让学生自己表演、自己观看、自己体悟,从而使表演者和观看者都得到启发。校园心理剧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比较真切的体验,并为他们应对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提供直接经验。因此,它是心理班会实施中很重要的一种形式,能模拟生活中的情景,营造教学设计所需要的心理体验。

如在心理班会《我为父母做了什么》上,教师以生活中该班学生与父母的冲突为素材,引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剧。在表演时,请学生首先扮演生活中与父母发生冲突的情景,然后请家长和孩子分别谈谈处在这个情景中的想法,最后让学生思考后重新表演。无论是观摩的人还是表演的人都会有所感悟。

(4)真实任务

在课堂上给父母打电话,或写一封书信。

2.个人经验分享

(1)漫画表达

绘画可以表达作者内心深处的感受,比如,采用命题绘画的方式,让学生把内心的想法投射出来,在观点表达时可以用丰富的QQ表情来概括自己的感受。

(2)谈论个人经历、感受、观点

(3)用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心理班会不是万能的。心理辅导和班会课在辅导目的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心理辅导是基于人本身的一种辅导,而班会课更多的是基于政治目的和社会目的,因此,心理班会课不可能完全替代德育班会课,我们只是倡导将心理辅导的一些理念和技术,用以服务我们的班会课。相信心理辅导融入班会课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实践。

参考文献:

[1]钟志农.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形成性评价[J].思想理论教育,2007(2).

[2]温天山.高职生主题班会建设初探[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3]戴小梅.主题班会的作用及其设计初探[J].班主任,2005(8).

[4]梁东标.团体辅导在学校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2002(21).

[5]徐萍.从团体辅导看德育的实效性[J].天津教育,2001(6).

[6]孙昊.浅议心理班会的实施方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06.

(作者单位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华阳中学)

上一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培养 下一篇:赏识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