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平民情结

时间:2022-09-08 01:48:29

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平民情结

伴随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体转型步伐的加快,受众角色的转换,电视媒体份额竞争时代的来临,在一个相对固定且有限的市场范围内,生活服务类节目面临诸多矛盾和障碍:引领节目收视的电视剧、新闻和综艺节目,加上中央级频道、省级频道、境外电视台,新兴媒体及地市级电视台的包围和重压,生活服务类节目竞争加剧。资源自由流动的环境和机制尚未成熟,不同频道节目个体对自己的发展还缺乏科学规划,这些严重限制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突破。在新旧媒体同台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脱颖而出,走出一条特色化的媒体运营道路,是众多节目在发展过程中倍感困惑的问题。

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平民情结

(一)、生活服务类节目

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是在中国电视业迅速壮大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从1979年中央电视台的《为您服务》栏目到90年代的《生活》栏目到现在的全国相亲、求职节目,到湖南卫视2011年9月推出的第一档家政服务真实选择秀《把谁带回家》,从各省市台生活类频道的陆续开播,到各种原创和引进节目形式的缤纷亮相,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因其向广大观众传播知识、指导生活、陶冶情操、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受到了观众朋友的喜爱,在如今的电视荧屏上已成为重要的节目类型之一。

(二)、生活服务类节目衍生、发展及所处形势

1979年由沈力主持的《为您服务》栏目打开了国内生活服务内节目的市场,注重实用性、服务性和娱乐性特点的栏目定位深受观众喜爱,国内的其它电视台在发展初期也曾以这类栏目作为主要的节目内容。当时节目也是以百姓生活为主要关注对象。但是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节目逐渐开始追求宏大的叙事,追逐社会热点。实用型、服务型的节目则变得越来越少了。近两年来,随着相亲节目在全国轰炸式的热播,生活服务类节目又成了各大电视台抢占的热门领域。

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是时展的产物,同样也经受着节目和频道竞争的考验。直到实行频道专业化以来,这类节目才又重新找到了发展的契机。随着全国各地一大批生活频道的陆续诞生,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开发与探索重新成了热门话题。在中央级频道、省级频道、境外电视台,新兴媒体及地市级电视台的包围下,观众获得资讯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因此近年来电视节目中硬资讯节目的收视在不断下降,相反,一些通过“有用的资讯”+“综艺的表现手法”包装后出现的生活服务类栏目成为了受众喜爱的新宠。与老百姓“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最为贴近的生活服务类节目也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喜爱。

应该承认,生活服务类节目独有的服务功能是其它类型的节目所不具备也无可比拟的。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必需,大到住房汽车、小到柴米油盐,谁都离不了。这类节目从内容和形式上更应增强其吸引力、亲和力和维持力,使观众觉得好看、耐看。

随着节目定位的细分和数字电视的发展,定位于生活服务的专业化频道不断涌现,如旅游卫视、江苏靓妆频道、中华美食频道、孕育指南频道、围棋频道等。节目内容呈现服务性和参与性不断增强的趋势,节目样式也不断创新,融入了真人秀、故事情节等可看性元素。很多节目在运营模式上也突破了电视立投资制作的方式,实现了与社会资本的嫁接,与社会制作公司的合作;电视购物节目也是生活服务类节目衍生的特殊形态,它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产业链。其主要功用是直接销售商品,一般以频道整体形象作为品牌标识。国内电视媒体近年涌现的东方CJ、快乐购、好易购等电视购物平台,除了快乐购是数字频道外,其余的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还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专业化频道。

随着《我们约会吧》、《称心如意》、《非诚勿扰》等相亲节目长期盘踞同时段收视率第一,生活服务类节目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大家纷纷将目光投向此类型节目。生活服务类节目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积极分析受众市场,以服务性聚焦战略向细化受众提供特别节目,立足受众,贴近生活,快捷迅速,以平民化主张独辟蹊径。

(三)、电视平民情结

充满草根气息,关注民众生态、推崇百姓路线的电视平民化趋向已成为当今中国电视发展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电视栏目的平民情结是一种以草根品质为根基、以娱乐大众为诉求、以通俗亲民为特色的电视文化现象,其核心就是电视栏目以平民的理念、视角、语言来报道和制作节目,关注和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电视平民化的出现是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经济法则和商业价值强力驱动的结果,也是电视媒体应对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的挑战所作出的某种自然选择。除了外部文化思潮的影响外,电视平民化更是电视媒体自身发展的产物。麦克卢汉在《人体的延伸》一书中强调,电视不只是娱乐工具,还是制造现代人心灵,改变整个生活情境的新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平民化是电视媒体的本质属性,向平民化发展是对电视媒体的一种回归,也是未来主导媒体市场发展的重量轨迹。电视媒体只有走向百姓生活,走进民众心灵深处,实现从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才能获得蓬勃向前的生机与活力。

(四)、返璞平民的体现

生活服务类节目采取更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返璞平民的制作方式,内容题材的平民化、表达形式的平民化以及参与方式的平民化是其表现形态和特点。

第一、内容形式的平民化:话语权向平民阶层转移。电视在我国的发展是从严肃的会议新闻和正襟危坐的播音主持起步的。长期以来,这种正统端庄的风格就是人们对电视媒体的第一印象。然而,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出现,以讲述和解决社会民众生活的实际问题,栏目的话语权逐渐转向平民阶层,服务大众,增添了栏目对受众的人文关怀。从表面看,是民众的参与热情与栏目的贴民成就了生活服务类节目,使其成为国内电视媒体抢占傍晚收视率的制胜法宝之一;从深层次看,则是由于电视媒体的平民化进度,将话语权交到了普通百姓手中,为他们提供平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他们参与节目制作的热情与欲望。生活服务类栏目关注社会热点,贴近实际、群众、生活,将平民生活的小问题积极解决也是一种最直接、最形象、最生动返璞平民的体现;

第二、表达形式的平民化:审美价值趋向平民趣味。与内容题材的平民化紧密相关,生活服务类节目在表达方式上更要求返璞平民。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星空卫视《星空妙管家》等栏目表达方易操作、力求创新。某个生活小秘诀选择最易于表达,最利于受众理解的方式展示;专家学者的健康建议、科学居家方法等,以“开放式学堂”的形式面向观众,将各路专家、学者请进演播厅,用通俗的平民话语方式与观众交流。在当今社会,生活服务类节目架起专家通向百姓的桥梁、实现互通联结,创建出一种全新的返璞平民的话语表达方式;

第三、参与方式的平民化:平民互动颠覆传受关系。不仅电视自身的传播方式和语态发生了平民化转向,电视栏目的参与方式也日趋平民化。这种变化无疑颠覆了电视与受众简单意义上的传、受关系。民众热线、信件、博客留言等大量参与使得媒体“传者”的主体性空前加强。电视媒体逐渐摆脱了刻板、僵硬的公众形象,促进了从表现形态到操作流程的全面彻底的平民化转型,从而实现了与大众社会文化和媒体市场的成功对接。

本着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帮助他们更好享受生活的原则,生活服务类节目返璞平民,没有高度,只有态度。

(五)、湖南卫视《把谁带回家》品牌塑造策略运营

《把谁带回家》是湖南卫视2011年9月推出的全新节目,也是全国第一档家政服务真实选择秀。栏目的推出是顺应目前生活服务类节目广受关注的潮流,家政服务人员酸甜苦辣的故事也成为热点话题,保姆与雇主的矛盾也日趋突出。要打造品牌,信息的软性传播与硬性传播相结合、受众的社会化需要、注重人情味与故事性是《把谁带回家》栏目实现品牌塑造的关键。

首先,服务类节目传播的信息知识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激发了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而《把谁带回家》要坚持信息的软性传播,不能用说教的形式传播信息,应通过讲述故事来吸引观众视线,在故事里观众能够直观地得到生活的技巧、解决问题的办法、平凡人的酸甜苦辣和其它有用的信息;其次,目标受众的社会化需求也要求《把谁带回家》人员选择应贴近普通观众,栏目应倡导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为理念,在节目各个板块与不同环节中也都围绕着这种基调,为受众提供相应的服务信息。服务类节目中信息的实用性是其存在的先决条件,目标受众通过收看服务类节目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满足自己的需求。第三,在满足受众调剂生活的需求方面,服务类节目有着各式各样的形式如游戏、竞猜等。而 《把谁带回家》的独到之处便是注重小人物的情感、小人物的梦想,人情味与故事性,悬念的设置也成为对受众心理产生刺激的源头。

平民化的本质即电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还视点于民,以平民的视角选择节目内容,以平民的眼光关注大众生活,以平民的语言讲述百姓故事,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对以往僵化传播形态模式的颠覆,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也是科学发展观理念和“三贴近”原则在电视传播领域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它告诉我们,电视作为大众传媒,一定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体察和关注广大民众的心声忧思,反映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现实社会的脉搏。不断创新、生动的语言,贴近生活、流露的真实情感定能让《把谁带回家》赢得口碑,成就品牌,不断突破。

(作者单位:湖南卫视 )

上一篇:浅谈博物馆的信息化 下一篇:中国传统书房的陈设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