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热毒宁注射液不良反应(ADR)的探讨

时间:2022-09-08 12:46:18

【摘 要】 热毒宁注射液是由青蒿、金银花、栀子等制成的澄明液体,具有清热、疏风、解毒等功效。适用于外感风热所致感冒、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症状,在医学上有着重要的医疗价值,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不良反应,为了探讨引起热毒宁注射液ADR的主要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我院于2010年收集到的32例热毒宁ADR报告的儿童,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ADR发生潜伏期、给药剂量、合并用药、临床表现、ADR处理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结论进行讨论分析,制定相应预防措施。

【关键词】 热毒宁注射液;ADR;合并用药;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对于儿童。而热毒宁注射液对上呼吸道感染有较好的疗效。热毒宁注射液功能主治为清热,疏风,解毒。临床主要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风热证)所致的高热、咽喉肿痛、头身痛、咳嗽、痰黄等症。该药自2005年8月上市以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为更好的保证热毒宁注射液在人群中大规模使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我院于2010年也进行了一些ADR的探讨,共收集了ADR病例32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来源于我院于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呈报的32例ADR报表。

1.2 方法

【用法与用量】

静脉滴注,剂量按年龄而定,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注射液按相对比例稀释后静脉滴注,滴速为30-60滴/分钟,1次/日,疗程三天。并将ADR患者按性别、年龄、ADR发生时间、给药剂量、有无合并用药、临床表现、ADR处理情况、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32例ADR中,男性20例,占63%,女性12例,占37%;年龄≤18岁

表1: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例)

性别 年龄

2~5岁 6~9岁 10~14~ 15~18~

女 3 4 5 4

男 3 5 6 6

合计 6 9 11 10

2.2 与下述药物联用发生ADR例数增加

克林霉素15例,占46.8%,阿奇霉素7例,占21.9%,头孢哌酮舒巴坦2,占6.3%,头孢美唑2例,占6.3%,头孢曲松4例,占12.5%,头孢呋辛1例,占3.1%,阿莫西林舒巴坦钠1例,占3.1%。

2.3 每日剂量与发生ADR的例数及构成比(表)

5ml1例,占3.1%;6ml 4例,占12.5%;7ml 4例,占12.5%;

8ml 7例,占21.9%;9ml 6例,占18.7%;10ml 10例,占31.3%。

2.4 ADR症状及构成比

恶心、呕吐、腹泻3例,占9.4%;严重皮疹8例,占25%;轻度皮疹19例,占59.3%;过敏性休克2例,占6.3%。

2.5 ADR处理

54.2%患者停药后ADR即消失,31.3%患者停药后需对症治疗,14.5%患者无需停药,无需对症治疗,ADR症状自动消失

3 讨论

热毒宁注射液为淡黄棕色至红棕色的澄明液体,主要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风热证)所致的高热、微恶风寒、头身痛、咳嗽、咽喉肿痛痰黄等症。青蒿味苦辛、性寒,含倍半萜内酯、黄酮类、香豆类挥发成分(青蒿酮),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抗炎、镇痛及提高免疫力作用,邪毒从肌表排除。金银花味甘、性寒,含有机酸(绿原酸等)、环烯醚萜苷等,有清热解毒、抗炎等作用。栀子苦寒含苷类物质(栀子苷、去羟栀子苷等),具有抗菌,清热解毒,凉血及泻火除烦之功,为佐药,助臣药金银花解毒。3种成分在药效学上可相互协,同达到很好疗效。

在收集的热毒宁与多种抗菌药物联用的报告中存在ADR报告,如与克林霉素、阿奇霉素、头孢美唑、孢曲松、头孢呋辛钠、阿莫西林舒巴坦钠联用,其中与克林霉素联用发生ADR的最多。本品不宜与其它药物在同一容器内混合使用,特别是与青霉素类、氨基甙类和大环内酯类等药物配伍使用。

从研究结果来看,年龄越低及其注射剂量越低、滴速越慢ADR越少,所以在使用本注射剂的剂量及滴速应根据不同年龄来确定。

ADR是可以预防和减轻的。临床医师在应用热毒宁注射液时一定要仔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对体质特别虚弱的患儿改用其他药物,既往有溶血(血胆红素轻度增高或尿胆原阳性者)现象发生者慎用,避免ADR的发生。应避免超剂量长期使用,减少ADR的发生。使用前请认真检查,如发现本品出现浑浊、沉淀、变色、漏气或瓶身细微破裂者,均不能使用。如经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后,出现混浊亦不得使用。根据热毒宁注射液ADR发生时间较早的特点,护士应密切注意输液前阶段病人的情况,加强巡视,以尽早发现ADR,阻止其加剧。严格控制滴速,在开始输液时要减慢滴速,并密切注意患者反应,在确认无反应的情况下再恢复至正常速度并且要准备好急救措施。一旦发生ADR应立即停药,对症采取急救措施。如出现皮疹、瘙痒,程度中度,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后即可消失;皮肤红痒,程度轻度,停药后即消失;胸闷,程度轻休息5min后即可消失;头晕,减慢滴速,无需作特殊处理即消失。对于ADR严重者应积极抢救。

参考文献

[1] 周白永,王世祥.新编常用药物手册[M].2版.北京:金盾出版社,1996:498.

[2] 王小仙.静滴中药注射液致不良反应20例报告[J].中国中药杂志,2008,27(4):312.

[3] 张生美热毒宁注射液不良反应27例分析201012-09.

[4] 陈锦珊,黄惠丽.中药注射液致55例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08,14(5):294.

[5] 朱颖涛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130例2011,2.

[6] 陆平平,吴志红.84例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分析[J].广东药学,2007,13(4):53.

作者简介:郑淑群,女(1978.2-),汉族,职称: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基层内儿科诊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支气管镜检查风险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试论五苓散的寒热性质与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