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脾胃疾病腧穴配伍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2-06-22 12:22:25

针刺治疗脾胃疾病腧穴配伍的研究进展

摘要 腧穴配伍是针刺治疗脾胃疾病最常用的一种配伍方式,临床疗效确切,是体现针灸疗法整体作用的重要形式。作者综述了近年来利用腧穴配伍治疗脾胃疾病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结果,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腧穴配伍 脾胃疾病 针灸疗法 文献综述

腧穴配伍是在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下,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腧穴按一定规律和治疗要求进行配伍组合,进行针灸治疗的措施。现代医疗实践证明,针刺对防治脾胃疾病的疗效可靠,并且其疗效的取得主要是通过腧穴配伍来达到的。为进一步促进针刺治疗脾胃疾病的发展,笔者总结近年来针刺治疗脾胃疾病的文献,从腧穴配伍研究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1 临床研究

1.1 腧穴配伍治疗:刘文全等将6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随机分为2组。针刺组取中脘、足三里、内关等穴,对照组选用多潘立酮10mg,每日3次,连服1个月。结果显示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为83.3%,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1.2 腧穴配伍对照观察:吴绪荣等[8]用针灸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50例,与对照组30例进行腧穴配伍研究。治疗组第一组取足三里、内关、公孙;第二组取中脘、脾俞、胃俞。胃痛甚加梁丘,胃寒甚加灸中脘,腹胀甚加天枢,反酸加太冲,便秘加支沟,失眠加神门,乏力加灸气海、足三里。以上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5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治疗9个疗程,而对照组则单纯取内关、公孙穴,两组疗效比较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

2 实验研究

2.1 腧穴配伍增效:罗海鸥等观察比较中脘、胃俞配伍和公孙、内关配伍针刺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将5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中脘、胃俞配伍和公孙、内关配伍两组进行针刺治疗,均采用捻补法及小幅度震颤手法,观察治疗前后血浆ET和NO水平,结果显示各组配伍治疗前后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两种配穴针刺治疗消化性溃疡获效均可能与ET和NO变化有关,但不同配伍方案对疗效和ET、NO变化的影响无明显差异。王荣等观察电针天枢加不同配穴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结肠粘膜的保护作用。将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天枢组、天枢+中脘组、天枢+上巨虚组、天枢+中脘+上巨虚组,每组10只,电针治疗。结果显示各治疗组均可明显降低粘膜损伤指数和NO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含量,但各组间存在差异,以天枢+中脘+上巨虚组效果最佳。该项研究表明,电针天枢加不同配穴对UC大鼠结肠粘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以天枢、中脘、上巨虚三穴配伍疗效最优。彭楚湘等观察了电针足三里加不同配穴对胃粘膜损伤的修复作用。研究将i0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足三里组、足三里配内关组、足三里配中脘组、足三里配公孙组、足三里配内关中脘组、足三里配内关公孙组、足三里配中脘公孙组、足三里配内关中脘公孙组。结果显示各电针组均能提高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Factor,EGF)和NO含量,降低胃泌素(Gastrin,GAS)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行治疗时,中脘、胃俞俞募配伍和冲阳、公孙原络配伍两者可以任选其一。任婷婷探讨足三里、中脘配伍及单独使用在调整胃运动方面是否有明显区别。采用放免法检测针刺前后血清胃泌素及血浆胃动素(Motilin,MTL)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针刺组可促进胃运动恢复,同时GAS、MTL含量出现相应变化。各组在针刺前后GAS含量的自身比较及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2.2 腧穴配伍拮抗:徐放明等观察内关、脾俞、足三里两穴、三穴配伍是否产生拮抗效应。以正常小鼠为观察对象,以胃肠推进率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电针足三里、内关配脾俞、内关配足三里均能明显促进正常小鼠胃肠推进功能,3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足三里配脾俞及内关、脾俞、足三里三穴配伍可能存在拮抗效应。徐放明等观察电针内关、脾俞、足三里及两穴、三穴配伍的拮抗效应。在小白鼠阿托品模型上以胃肠推进率为观察指标。结果:内关组、足三里组、内关配足三里组及脾俞配足三里组对小鼠胃肠推进功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内关配脾俞组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三穴配伍则呈拮抗效应。表明腧穴拮抗效应客观存在。

3 现状分析

3.1 问题探讨:大量古今文献记载和临床实践都表明,针灸治疗脾胃疾病的疗效是确切的,但是,其在脾胃疾病方面的配穴仍然需要进一步提炼和规范化。众多研究者都强调了针灸治疗脾胃疾病配穴的重要性,也用客观实验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针灸配穴疗效佳的事实,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在临床研究方面,缺少针灸配穴治疗脾胃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在配穴有效或者效佳方面显得证据不足,就难从循证医学角度对其做出有效评价。在实验研究方面,偏于局部研究,但对整体及腧穴配伍高位中枢的研究较少,往往在局部得出了一定结果,却很难深入。在针刺治疗脾胃疾病领域,实验与临床存在脱节现象,并且,有关腧穴配伍增效的研究居多,而有关腧穴配伍拮抗作用的报道较少,未能全面揭示腧穴配伍防治脾胃疾病的作用机理。

3.2 展望:首先,我们可以充分地挖掘针灸腧穴配伍组方规律,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性研究,多角度、多层次探讨腧穴配伍效应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深入认识腧穴配伍治疗脾胃疾病的作用原理。临床选穴可以从古代文献的筛选着手,深入查阅文献资料,开展临床调研,从而寻找文献报道频次高、临床应用较多、临床疗效较佳的腧穴,以进行配穴的RCT研究,充分肯定针灸配伍治疗脾胃疾病的作用。实验研究要重视针灸的整体性以及配穴高位中枢的研究,充分利用可视化技术手段(如神经影象学技术等)和现代系统生物学平台。不仅从局部低位中枢,而且要从整体和高位中枢探讨针灸穴位配伍治疗脾胃疾病的机理,为特定配穴防治脾胃疾病提供客观可靠的实验依据,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针灸腧穴配伍,并使针灸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上一篇: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F... 下一篇:芪蛭胶囊治疗高脂血症5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