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计 第9期

时间:2022-09-07 11:57:06

出自原创设计的家居用品,在国内尚属初步发展阶段。但是,有两个城市已初具规模,而且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显示出鲜明的不可替代的特征,那就是上海与广州的原创设计。两城本身就值得大谈特淡,它们拥有强烈的、难以撼动的地域文化,外地人去了不免都要受受苦头,因此这种与生俱来的地域特性会潜移默化到城市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概念先行的设计产业。

差异简直就像放在白炽灯下那么明显。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上海小姐,穿着夹脚拖鞋在恒隆广场逛街;也无法想象一个广州男仔,穿着西装革履去上班。上海,号称中国最时尚的都市,它的文化是偏女性化、小资化的,吃穿用度讲究优雅、精致、时髦与品位,有能力就会用最好的最新的来犒劳自己,没能力过得也要体体面面。因此上海的原创产品,创作班底、市场定位、运作模式走的大多是国际化路线,因此产品形态优美、中西合璧同时价格高昂。广州,先得改革风气之先,也曾经引领了全国潮流,更趋于市民化、个性化,随随便便,自家觉得舒服就好。讲究的是“型格”,对于主流通常报以微妙的不屑和嘲弄,出其不意常冒出些鬼马恶搞的点子。所以从事这行的,大多是本地的文艺青年们,看重的是自身创意的实现,面对的是相似的消费群体,生猛鲜活、有趣前卫而且价格实惠。

可是,两地也有共同的优势,支撑起设计产业的发展。珠三角、长三角发达的加工业,就近解决了设计产品生产的问题,大大节省了中间环节的费用;两地繁荣的商业市场、先进的商业观念,让有才能的人拥有更多机会去从事这种新兴产业,并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固守本土文化的同时,有着开放的心态。这种对外来文化的接纳,是建立在对本土文化优越感基础之上的,所以根本不必操心,文化的沦落之类,无非是通过本造、为我所用罢了,因此在设计形态上,更加出彩。

谈上海,谈设计

松果设计艺术总监王杨、上海组合创意总监卢薇、圆串创意团队创始人陈聪、Antotine Loison(简称Toni)

你觉得自己是个有腔调(上海方言:形容人有气质,很有型,想法做法有个性)的人么?

王杨:应该是吧, 我一向喜欢与众不同, 不管是生活方式上还是设计风格上。

卢薇:我觉得我并无特别之处,只是喜欢探索发现,葆有好奇心罢了。发现人们,这是我生活中的乐趣。 我喜欢美好的生活并愿与身边的人一同分享。生活中的美其实并不复杂,它可以很简单的!

陈聪:腔调这个词觉得不恰当,我们都是年轻人之所以能走到一起恰恰是因为我们都很平易近人不会有特别的腔调。我们有互相吸引的地方。Toni比较有艺术气质思维更加跳跃。Max有着法国man的绅士风度,而我则介于他们之间多重性格。

Toni: 并不觉得自己是个与众不同的人。我觉得我就像个过滤器,将每天激荡人心的情景和由此产生的丝丝情结萃取出来,再根据我的经历和感悟,把它们转译成图画、物品等身边的一切。我要把所见与知我、懂我的人分享。我又像是一个媒介,发送者是设计师,接收者是观者,两者中间由一种情感维系。

为什么最终选择在上海开创设计事业?

王杨:第一, 本来就是上海人, 回到上海对我来说一切都很熟悉。第二, 上海―― 时尚之都,今日最受欧美承认的现代都市,精致洋派且多元化,非常适合设计产业。

卢薇:我的中国探索发现之旅始于上海,她是我来中国的第一站。我知道上海并不能代表中国的全部,但我对她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对我而言,她有着怀旧的醇香,亦有着崭新的现代气息。我感觉我好像出生于此,对我来说这就像是我的家乡,那弥漫在街道上的气息,还有这里的人们,都给我一种熟悉的感觉……

陈聪:缘分首先吧,其次就是上海这个特殊的城市本身的特质吧(经济、信息、多元化等)。

Toni: 上海很狂热!这里的事物形形,千奇百怪,对灵感启发大有裨益。即使坐在街道中央,你会学到比任何课堂上都要多的设计:看看人们根据需要赋予废弃物第二次生命。就像在参观一个博物馆!

在上海,许多品牌的原创设计作品都呈现出浓郁的中西合璧的特征,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王杨: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有很多可取之处, 设计产品面对的是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走中西结合的设计之路,在西方先进设计理念基础上融入中国文化,为产品赋予文化价值,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

卢薇: 我们的设计并不融合中西。我们只想以自己的风格在上海这片土地上创造美丽的事物。这里面饱含着法中两国人民的悠悠情丝。

陈聪:上海的开放程度是相对其它国内城市比较早的,“老外”这个特殊的群体已经很好的融入这个城市,这势必有文化的碰撞。看看黄埔江边中西建筑就可看出这样的融合早就开始了。

Toni: 我认为,把中国传统的桌子截取一半与一个法国路易十格的桌子拼起来是件很容易的事,一个小孩(中国或是法国的)就能把它在纸上画出来。你能说他是一个出色的设计师吗?所以要看一个物体所要表达的信息:美丽、幽默、抑或是功能......?你是唯一的判断者。

5.你们作品主要针对哪些消费群体?是否有实体店?对品牌的未来经营有何计划?

王杨:对生活品味有一定追求, 热爱文化, 推崇个性化产品的中高收入人群。已在定西路开设专营实体店。计划两年内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开品牌专卖店, 把YAANG打造成高端的中国设计师原创品牌。

卢薇:我们主要的客户群集中在亚洲,比如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等。我们希望会有更多中国的客户。

陈聪:其实我们没有太多考虑消费群体,当然我们是希望更多人能接受的,不希望变成小众。实体店开不起,有些代销店。至于品牌未来经营我们还是一致认可需要找到更好的平台合作而不是我们,力量太薄弱了。希望能和好的品牌合作开发更有针对的产品。

你们热爱上海这座城市的哪些特质?推荐几个平时最爱去的地方吧。

王杨:我觉得上海是一个有活力,性感的城市。

新天地的露天酒吧(比较有国外的感觉), 滨江大道的露天咖啡厅、餐厅(夜色下的外滩景色无比迷人), 复兴公园(很有历史的法式公园,发呆的好去处)。

卢薇:我喜欢上海绿树成荫的街道,喜欢骑着自行车,喜欢在古老的公园中休憩,看着小船在黄浦江上游弋。在户外的露台上品一杯咖啡。在上海复兴西路一带的古区漫步或是骑单车,那种感觉真是棒极了。

陈聪:上海,是个矛盾交加的城市。喜欢这里的多元却无奈这里的房价,上海的太康路确实是个很典型上海文化交错的缩影,是个值得一去的地方。当然上海的一些安静有特质的小街小弄还是很不错: 长乐路、汾阳路、复兴西路等。

Toni: 我非常喜欢上海!老实说,当我第一次来到上海时,我没有在她身上发现我所预期的美丽。但我没有觉得很失落,而是奋力找寻这种美丽。

我花了几周时间来适应上海的节奏,并发现了未曾觉察的美。这是旅行所带来最美好的部分。我很感谢上海,因为她,我的身上发生了些许改变,眼界也较从前拓宽了不少。

谈广州,谈设计

+DTEAM设计师Kin Tsang 、“OOU!”设计师Elton、石川设计工作室创办人石川

你觉得自己是个潮人么?从事的设计行业很潮么?

Kin: “潮”是个多向性的词,我们希望是做弄潮人,而不是嘲弄别人。+D TEAM设计的是我们这年纪和生活状态而衍生理念,和我们一样的人越多,认同我们的人越多,就是+D成为的“潮“。我们不希望是以“潮“来掩护自己,糊弄他人。

Elton:我觉得自己不算是潮人,从事的设计工作与潮流有重叠的地方,但也不可以等同。

石川:“潮”其实是流行文化和消费文化带来的一个词语,代表了消费社会中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潮流趋势。就个人来说,我还蛮喜欢新鲜的事物,从服饰上来讲,我还可以吧。我从事的行业,的确有一定引领潮流的作用,但是这个以创新为关键点的行业与潮流关系不大,创新能力我们希望它是可持续性的,并不是一阵短暂的流行而已。

为什么会选择广州作为事业开创地?

Kin:主观的原因是这个城市的风格在于极度关注生活的细节,这正是+D的灵感来源。

广州这个城市古风与现代人文以非常草根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纯粹的以日常生活为主题的灵感在这里遍及可循。这些都是+D TEAM一直持续创作的内因。在被认为没有原创的地区去发掘原创的灵感,我们希望坚持以Design from Guangzhou去改变被认定的现状。

客观的原因是广州是加工与物流的交汇,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创业中的设计团队,创业成本更低,操作更有效率。

我们要做的是能进入主流市场的本土原创品牌,而不单是被放在美术馆的小资摆设。所以,+D TEAM除设计外十分关注合理的售价和生产质量。在越靠近生产和批发的地方做开发,等于和其他主流货品在同一起跑线。即使这可能违反了很多“潮牌“的发展方式,但是我们提供的产品标准是要能支撑持续经常使用,能让每个用户建立对我们的信心并能真心为+D TEAM品牌口延相传。我们不希望+D TEAM的产品时 “快速消费快速死亡”,花更多精力在“反潮流化”的路子上。

Elton:第一,我很熟悉广州,自己就是广州美院毕业的;第二,珠三角地区加工业非常发达。现在经营原创品牌,不是说只用考虑设计就可以的,还需要想到怎样把概念、图纸变成实物,在广州以及周边地区工厂很多,整个产业链也很成熟。资源集中、运输便捷。这样生产加工过程就可以节省不少成本。这么说好像很俗气,不过真正面对市场,不是仅仅凭创意概念就可以生存下来的,现在的经济环境对原创品牌也不是很有利,做原创设计坚持下来的并不多,我们希望自己可以长期做下去,所以现在经常会考虑这些市场因素。

石川:我是广州人嘛,熟悉这个地方。广州在全国来说也是数一数二的贸易中心,特别是我做工业设计,在广州有很多优势,厂商集中,而且每年都会举办大型的贸易交流展览会,比如广交会啊。所以有种天然的优势,让我在这个城市工作。

3.在广州的一系列原创设计品牌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Kin: 作品商业目的性更强,市场化元素更明显。冒起快,普及快,低价化。一批又一批在口中念着原创的设计者来到又离开,大家都希望凭着创意开拓市场和获得利润。这可能更接近创意商业的本质,新点子好点子能赚钱。而这也是这城市里原创文化从业者众多的原因。

Elton:我们参加过几次创意市集,也接触了一些广州原创设计品牌。觉得在广州真是百花齐放(扮噻,编辑语),有做杂志的、做T恤的还有单纯推广环保、生活概念的,好广泛。总体来说,觉得在广州这个行业非常有活力。

石川:广州作为一个大型的商贸港口,而且受到香港潮文化的影响很深,市民对于新奇物品的兴趣也很大。因此广州市场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最新潮流产品,以成片的批发市场状态存在,在这些地方轮回淘汰率非常高。里面有自主创意的东西,但是绝大部分是从世界各地模仿而来的山寨产品,很多商家只是在做量,做原始积累,这也是一个发展过程的表现。因此我觉得广州原创设计师在这样比较恶劣环境下成长、发展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如果可以存活下来,那么他们的产品肯定是非常有特点的,这种情况相较全国其他地方,都要来得明显。另外,广州的很多原创产品都与本土的文化特点、生活习惯有很大关联。

就城市文化与消费观念来说,广州是一个千年商港,很多家庭几代人都会从事某种行业的贸易,大家对于价格的敏感度更高,成本价值挂钩密切。在广州做零售,做附加值高的东西,其实有很大挑战性。相对来说,上海由于文化环境的影响不一样。据我了解上海的家居饰品很多也属于奢侈消费品类,独立家饰这一块发展比较快,比较蓬勃,和那里的消费水平有很大关系,大型跨国公司的金领和白领群整体数量庞大,所以呈现出和广州不同的设计形态。

你的作品主要针对哪些消费群体?请问是否有实体店?对品牌的未来经营有何计划?

Kin: 作品针对团体是和我们一样生活信念的人:享受生活乐趣,心态积极得去建立自己的幸福生活。年龄与背景不是我们关心的最重要元素。生活方式是取决于心态。

我们曾经拥有过实体店,现在是主要依靠网络销售与各地的采购商销售。

品牌在今年会有一个新的规划,一直获得很多粉丝支持的MIU系列产品将单独成为品牌,我们在此形象上完善更多的角色个性。在产品之上,给于消费者更多的心灵满足。这段时间内更多的精力,是投入到制作和传播一个来自本土创意团队的标杆产品上。+D TEAM希望制作一个产品能代表高质素的本土设计。

Elton:主要针对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喜欢接触新事物。

有自己的选择标准,不会一味崇洋买名牌,喜欢本土设计的年轻人。没有实体店,主要通过网络(该品牌在淘宝有专营店)、经销商发售。

未来经营主要集中在产品开发方面,希望在其他领域多做尝试,不断推出新产品。多拓展销售途径,怎么卖,怎么好卖之类。

石川:我个人的作品分为两大块。一方面是客户委托的设计服务和品牌规划咨询项目,另一方面是我自己的独立品牌的产品开发与规划,我们主要开发富有特色的家具产品,数量非常有限,甚至是定制家具,主要面向注重原创设计、生活个性的人群和市场高端品牌。同时也在开发一些纪念品和礼品类的等小产品,价格相对便宜,在100元以内,让更多人能买的起、享受到好的设计。

我个人的品牌还没有足够的产品量来支撑起实体店的经营,主要还是通过一些渠道商,比如礼品店或画廊的精品店进行合作,也会和一些品牌商合作,以联合品牌的方式推出。

发展目标也是多重的,希望通过不同渠道向消费者提供能够代表我们观念的一些产品,品质优良的产品。尽量增多与消费群体的接触,发现大家的想法和反馈,无论哪个方面的产品都是很有挑战性的,希望多尝试。

你热爱广州这座城市的哪些特质?推荐几个平时最爱去的地方吧。

Kin: 务实+草根。

最喜欢去是一德路一带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会看到很多来自厂家的好产品。还有类似benshop、唐宁书店、playground等广州的创意地标,和一群做原创的朋友交流交流。还有就是上下九一带,广州的美食天堂啊!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城市对吃,对生活的热爱。

Elton:在北京、上海都呆过,感觉还是广州包容性最强。我推荐上下九、benshop这些地方都很有意思。

石川: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包容性,接受吸收新事物的能力,广州有一点挺好的,不太受外界的影响,永远按照自己的步调来走,我觉得没有必要总是拿它来和香港、深圳或者上海来进行比较,每个城市都有它的特点,如果绿化再多些,污染再少些就更好了。另外,我绝对热爱广州的美食。

二沙岛最近经常去,有很多表演和展览,有些酒吧如乒乓也常去,还有自己喜欢去的餐厅,老城区老牌的餐厅向群饭店,传统菜很正宗,海鲜砂锅粥、黄鳝饭都不错。

上一篇:设计因有梦想而美丽 下一篇:传统之外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