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产业层次 打造竞争优势

时间:2022-09-07 10:32:06

提升产业层次 打造竞争优势

【摘要】 “十一五”期间,四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牢牢把握战略机遇,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的主推模式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通过项目建设、积聚产业发展要素、扶强壮大龙头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有力地推进了四平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经营成果

“十一五”期间,四平市始终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点,通过抓机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措施,在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主要经济指标

2010年是“十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经历了金融危机后农产品加工企业稳步快速发展的一年。截至2010年第3季度末,四平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60亿元,利润4.7亿元,税金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1.2%和11.6%。全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2009年增长20%以上,达到220亿元左右,是2005年的2.5倍。

2. 发展亮点

2.1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农特产品加工业异军突起,形成了以一正药业为龙头的中草药加工企业群,以辽河农产品为龙头的花生加工企业群,以吉云鹿业为龙头的鹿产品加工企业群,特产品加工规模与水平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由以粮食、畜产品加工为主的二元支撑,转变为以粮食、畜产品、特产品加工为主的三轮驱动发展格局。

2.2玉米经济良性循环 玉米加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黄龙食品、新天龙酒业等企业满负荷生产,中粮生化60万吨、天成玉米60万吨等玉米深加工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2010年全市玉米实际加工量达367万吨,比2005年增长124 %。玉米加工转化量快速提升,玉米价格节节攀高,玉米供应呈现衡状态,农民卖粮难问题彻底解决,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玉米黄金梦终成现实。

2.3产业链条日益完善 依托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延伸产业触角,形成了10余条农产品产业链。其中以新天龙酒业为龙头的玉米加工产业链,以金锐米业为龙头的水稻加工产业链,以红嘴油脂为龙头的大豆加工产业链,以昌源禽业为龙头的禽加工产业链等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架构起了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型骨架。

3.采取的主要措施

“十一五”时期,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正处于规模与总量扩张、速度与效益提升的攻坚阶段和国家、省惠农政策频出的战略机遇期。四平市牢牢把握机遇,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的主推模式,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明确了“季节抓生产,重点抓项目,常年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合力攻坚项目建设,积聚产业发展要素,扶强壮大龙头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企业集群集聚,提升产业发展层级,打造产业竞争优势,加快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积极向农产品加工大市发展。

3.1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运作 龙头企业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所在。几年来,四平市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上大做文章,基本形成了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主导,中小型企业递次跟进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

3.1.1加快龙头企业兼并重组步伐,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十一五”期间,四平市企业为实现快速规模扩张、综合总体实力快速提升,开展了一系列的兼并重组。通过晶美鹅业兼并双辽市屠宰场、吉粮集团兼并红嘴油脂、中粮公司兼并黄龙食品等资源优化配置,打造了一批大型龙头企业。

3.1.2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 通过新天龙酒精3期、金士百80万吨啤酒、天成玉米3期等技改和扩产项目,使得企业竞争能力显著提高。

3.1.3加快龙头企业评定晋位升级 目前,四平市已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0户,评定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31户。

3.1.4加强龙头企业监管 坚持评定与监测并重原则,每年都对龙头企业开展动态监测与监管,对不合格企业坚决予以摘牌,确保了龙头企业的总体发展质量和水平。

3.1.5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为加快利益松散型联结向紧密型联结转变,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四平市积极探索企业与农户利益有效联结实现方式,在“公司+农户”的基础上,形成了“公司+合作组织(协会)+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户”和“公司+经纪人+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并以“公司+合作组织(协会)+农户”为主推模式,目前,四平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802个。2010年,通过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辐射带动的农户达到3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6%,且农民收入的80%来自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3.2建基地,打造龙头型经济产业链 优质高效的生产基地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要保障。为此,四平市立足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科学规划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中,既注重扩规模、增总量,又注重上档次、提质量。目前,四平市已形成了玉米、水稻、大豆、花生、蔬菜、生猪、肉牛、肉鹅、蛋禽和鹿业10大类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同时,2011年启动实施了“十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在公主岭市、梨树县分别建设了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和畜产品加工2个特色产业园区,公主岭市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产业基地和龙头型经济产业加工链条的形成和发展,构建了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框架。

3.3上项目,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四平市坚定不移地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大手笔谋划大项目,以项目促发展,大大提升了产业发展层次、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工程、编制项目招商指南及规划等措施助推项目建设,加快了项目建设速度,实现了确保谋划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达产的目标。红嘴农高240万头生猪屠宰、现代天丰50万吨马铃薯深加工和30万吨有机无机复合肥、金士百公司80万吨啤酒生产、红嘴曙光3000万只肉鸡屠宰、吉云鹿业鹿产品深度加工、博莱德30万吨大豆加工、新天龙公司30万吨无水酒精等一大批投资较大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此外,还有一正药业无公害绿色中药材GAP基地、天成玉米现代粮食物流、吉林巨润20万吨大豆肽加工等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之中。特别是2011年又将有20个新建续建项目被纳入“省投资千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增添了四平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积蓄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动力。

3.4抓服务,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积极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形式,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助推产业发展。

3.4.1转变服务方式 通过转变服务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上门服务,变上访为下访,深入基层和企业实地调查,了解企业之所需,解决企业之所急,形成了政企间的良性互动。

3.4.2积极争取上级有关政策扶持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努力,争取优惠政策和资金,帮助企业争取省农业产业化专项补助资金总额达7439万元。

3.4.3加强调研,规划工作 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四平市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立足长远发展,制定了《2010年~2015年四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为今后农业产业化发展绘制了一幅科学的蓝图。

3.4.4加大金融服务力度 农行、农发行、建行等银信部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切实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解决了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2011年初,仅建行就与26户企业实现对接,企业获贷7.3亿元。

3.4.5积极创新投融资渠道 通过组建担保公司、探索成立村镇银行、探索新的担保方式、开发新的金融产品,逐步简化贷款程序,降低信贷门槛。通过一系列的针对,达到了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的良好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四平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上一篇: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准入门槛拟提高 下一篇:调整农机化发展结构 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