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美术的民间因素

时间:2022-09-07 09:29:42

延安美术的民间因素

摘要:本文以中国民间美术元素在抗战美术中的应用为线索,解析了延安美术中存在民间因素的原因及其必然性,并通过几个方面对延安美术作品中对传统民间因素的借鉴和运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延安美术 民间美术 艺术形式 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1

抗战时期的艺术作品其民间因素十分浓郁,因为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是战斗的、大众的、为抗战服务的,由于其服务的阶级对象有所不同,运用他们司空见惯的艺术形式才能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是延安美术民间因素大量存在的根本原因。民间美术因素在延安美术作品中的应用可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形式上看。起初,鲁艺的画家们运用最多的美术作品样式是木刻版画。但在艺术语言的变革中,传统艺术形式就成了重要的学习内容,因而传统的年画也成为版画改造的借鉴形式。比如版画家沃渣的《春耕图》,他尝试用民间木版年画的形式刻单线人物画,然后再用彩笔填色,给人感觉朴质可亲。其另一幅作品《年画》更是利用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年画来进行创作,画中的农民拿着绳子和镰刀,身旁站着的儿子和女儿抱着稻麦和棉花,上下左右都画满了牲畜和各种农作物,表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理想。之后沃渣又创作了木刻新年画《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作品构图对称饱满、讲求装饰性,属于典型的“中堂画”形式。而力群以民间年画中“全家福”的表现形式创作的套色木刻新年画《丰衣足食图》,更是有一股喜气扑面的艺术氛围。夏风的《光荣参军》则吸取民间剪纸的线条,构图简洁明快,讲求节奏感,描绘出革命根据地人民热烈参军、投身抗日战争的可喜场面。

第二,从题材上看。古元的艺术作品都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地位,他深入农村和战地生活,学习民间艺术,从生活中寻找题材,因此他的农村题材作品恰好是反映边区建立之后,老百姓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真实景象。他以画笔作武器,用木刻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感召力的作品,如《练兵》、《部队秋收》、《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等。

第三,从色彩上看。戚单创作的《读了书又能写又能算》也借用了民间年画中“中堂画”的形式,以对称饱满的构图,表现出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以窑洞居家,围坐在炕上学习文化的情景。作品以民间年画中的红、绿、黄、蓝四种对比强烈、明朗又和谐的色彩来作套印,使画面显得喜气洋洋。

第四,构图上。古元的木刻新年画《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运用了民间年画中的“分格故事画”构图形式,以富有故事情节性的热闹画面,表现了革命根据人民爱护自己军队的炙热情感。另外,张晓非的《人兴财旺》则借用民间年画中的全景式构图,将不同情节的几组画面有机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中,以头戴虎头帽的陕北小孩为主体形象,左右两边对称构图,从农业、纺织等生产活动到讲求卫生、养生健康等日常生活场景,全景式的展现了陕北根据地人民朝气蓬勃的生活气息。

第五,从内容上看。艺术家们为了迎合大众传统的审美习惯,在保留原来年画视觉形式的同时,对原来的内容进行了撤换。比如,“娃娃画的内容在旧社会经常是和‘五子登科’‘富贵有余’等思想联系在一起;而改造后的娃娃画的内容经常表现的则是和平幸福,热爱劳动等新的思想愿望。”①又比如,在当时家喻户晓的彦涵的作品《军民合作》中则以八路军战士的形象替代了原本的门神形象,正好暗合了“打鬼”的寓意。

年画创作是延安的画家们在实现艺术“大众化”这个过程中的一种探索实践,它通过年画对版画语言的改造,运用民间美术的多种形式向古代传统版画靠拢,适应了广大边区军民的审美要求。延安的美术家们“大胆地舍去了自己平常惯用的琐碎背景与人物的阴影部分,力求达到主题突出、画面简洁、气氛清新的效果,是非常可贵的的尝试,对后来继续发展民族民间传统的学习起着很好的作用。”②

在当时文艺政策的积极倡导下,艺术家们通过努力实践得到了劳动大众的认同,使得延安的木刻画家们获得了与传统画家迥然不同的艺术感受。当时画家张仃谈道:“必须从劳动与土地结合过程中去寻找构图,在民主的阳光下去发现色彩,生产动员、开荒、春耕、移民、生产竞赛、公粮会议、运盐、合作社的发展,都必须成为画家们新的表现题材”“把绘画与劳动结合起来。不但用鲜艳的色彩、健康的线条去表现劳动,就是画面的笔触、节拍的律动也和劳动情绪相呼应……”③“在表现手法上,不要过于强调自己的爱好,而忘记了我们宣传的主要对象是工农兵,在线条和色彩上,力求单纯、明朗、刚健、鲜明和愉快,这当然是内容决定的。”④基于这种创作理念,延安的美术家们才在抗日战争长期的美术活动中认识到了新美术创作需要运用民间、民族形式的重要性。

民间美术在生活中发生并为现实生活服务,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始终无法摆脱创作者的群体意识、情感气质和习俗心理,它是为生活而创造的艺术。它自然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以及对美的观念,强烈地体现了民族性和地方性。因此,诸多的民族特征和社会特征使得民间美术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美术创作的坚定的革命文艺方向。

注释:

①葛路.年画的民间色彩.美术.1959(3).第36页.

②黄选林.著名版画家沃渣.美术.1995(11).

③张仃.画家下乡.解放日报. 1943-4-23.转引自黄宗贤.抗日战争美术图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④一川.关于年画.解放日报.1943-1-17.转引自黄宗贤.抗日战争美术图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上一篇:用符号学评析《凤凰》 下一篇:漫谈钢琴发展的艺术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