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沉思课的启示

时间:2022-09-07 08:22:00

据报载:在印度的一些中小学校,沉思是学生的必修课。学生们的首要“功课”是帮助老师整理教室,然后一起参加“沉思”,只有在这些活动完成后,学生们真正的课程才得以开始。目前,印度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引进此类项目,有的学校还开设了戏剧课和瑜珈课。

沉思课,就是通过“与内在的自我交流”,进行心理整理和情绪整顿,思考自我与周边的关系,思考社会个体与功名利禄的关系,思考自我发展与和谐运作的关系,更思考精神幸福与成功成就的关系。总而言之,就是通过这种醍醐灌顶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承载能力和情感协调能力,帮助学生修身养性,排解烦忧,超越功名利禄的捆绑,摆脱不良情绪的骚扰,缓解压力和焦急,成为善于协调和精神幸福的人。这在给学生提供生存工具的同时,也提供了精神工具和“情绪剂”。这样的教育才是负责任的教育,才是重规律、有思想的教育,才是“重视人的价值至上,人的权益至上”的“人”的教育。

遗憾的是,思考对我们已非常奢侈了,不仅是对孩子,就是成年人,真正属于静心修养、闭目思量的时间有多少呢?少得可怜!更多人钻到了升学率、高分、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等政绩怪圈中,身心发展、精神愉悦、承担责任、排解烦恼等情商、挫折商发展倍受冷落。很多孩子一门心思就是考大学,不会思考,不懂思考,默默承受,心灵封闭,甚至处于自以为是、情感自私、人格孤僻等心理亚健康状态。屡屡出现的博士自杀、弑父弑母弑师等恶性事件,就属于极端预警。

对此,教师、校长多振振有词:“升学指挥棒不动,学校无法摆脱‘教育囚笼’困境”。他们缺乏教育改革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很多新颖多趣的探索性教改经验和互动式教法,虽然卓有成效,却不得不束之高阁,挤压到文件袋中,谁也不敢轻易用教育新模式跟应试教育抗衡。人人都知道这种行为是非理性的,却人人甘当“教育羔羊”而话语失声。甘愿在麻木中扭曲信仰,这是教育的最大悲哀。

同我国一样,印度也陷入同在应试教育困窘中,但印度就能生出独立自主、富有个性的思考课。印度的老师们是这样考虑的:“自己没有能力改变政府的政策,但能通过努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压力”。印度的老师们更有独立自主、善于张扬、不愿从众、信仰规律的教育良心,更有对学生终生负责的教育追求,更有不被世俗捆绑的教育个性和公共知识分子本色。这种违逆世俗的做法肯定会受到既得利益和家长们的反对、刁难。这些老师却敢于尝试,大胆说“不”,终于在现实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给孩子们争取一片沉思的空间,这尤其是一种教育勇气和改革胆略。

当我们的孩子被应试教育压得喘不过气时,却难得有教师为他们送来思考课的轻松愉悦,更多教师逆来顺受,缺乏问题意识、改革意识和纠偏意识,崇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明哲保身,成了“教育老好好”。看来我们应该多学学印度的责任作为和自觉纠错胆略:少一点功利追求,多一些朴素信仰;少一些投机意识,多一些宁静思维;少一些铤而走险,多一些尊重规律;少一些混沌从众,多一些独立清醒。这样,才能使教育成为真正的和谐教育!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教育局职业教育教研室)

上一篇:事实状态之构建性司法功能解读 下一篇: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