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46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07 04:16:45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46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在中医热病理论指导下,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 8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6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西药加中药清胰汤,对照组仅予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血淀粉酶恢复时间。结果 观察组临床症状及体征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亦低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优于单用西医保守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疗效满意。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 R657.5+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231-01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常见急腹症,病因复杂,治疗困难,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临床上多以西医综合治疗。我院2008年7月至2011年1月运用中西医联合应用的保守疗法治疗AP患者4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性胰腺炎患者86例,收治者均符合标准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学组制订的诊断及分级标准【1】。其中男48例,女38例,年龄18-78岁,平均为43±8.7岁;胆源性55例,酒精性26例,其他原因5例。发病时间4-72小时,平均18±2.4小时。所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对照组4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因、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西医治疗 两组患者均①采用禁食、持续胃肠降压;②抑制胃酸分泌,以保护胃粘膜及减少胰腺分泌;③改善胰腺微循环;④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注意血钾、血钙、血糖的变化;⑤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具有抑制胰液和胰酶合成和分泌;⑥营养支持;⑦根据病情选用有效抗生素;⑧保护重要器官及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⑨对症治疗。

1.2.2 中药治疗 观察组采用中西药联合疗法,即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清胰汤,药用:柴胡、大黄(后下)15g,黄芩、赤芍、木香、枳实、厚朴、芒硝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鼻肠管注入。同时使用生大黄15g+芒硝5g浸泡取上清液200ml低压灌肠,2次/天,待能自行排便每天2次以上(注意避免腹泻)后逐渐减少至停用。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根据①临床症状消失(发热、腹痛、恶心、呕吐):②体征消失(腹肌紧张、中上腹压痛反跳痛和肠鸣音减弱):③实验室检查达到正常值(血、尿淀粉酶、血常规)等判定。治愈:5d内同时达到上述3项标准;显效:7d内同时达到上述3项标准;有效:10d内同时达到上述3项标准,但需择期手术治愈或并发胰周积液并局限性腹腔感染;无效:超过10d或中止非手术治疗,死亡者或治疗中病情变化,需急诊中转手术治疗者。

2.2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见表l)。痊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47.8%、95.7%,对照组分别为22.5%、72.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2.3 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的比较见表2。两组治疗后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SIRS、MODS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3 讨论

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机制有众多因素的参与,除传统的“胰酶的激活与自身消化”理论及“共同通道学说”外,近年发展了以下学说:⑴白细胞过度激活:AP急性反应期在胰酶的刺激下,释放大量的促炎细胞因子进入胰腺组织和血液循环,引发其他炎症递质产生“瀑布样”连锁放大反应,导致机体细胞因子失衡,并发全身炎症综合症[2]。⑵肠道细菌移居-胰腺组织继发感染学说:AP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肠道内细菌和毒素排泄障碍,造成菌群失调及黏膜的屏障功能的破坏[3]。⑶胰腺微循环障碍学说:胰腺微循环障碍持续损伤贯穿于AP发展的整个过程,是水肿性胰腺炎向出血性胰腺炎转化的重要因素,该学说为中药的活血化瘀法提供了佐证[4]。

AP属中医学“胃脘痛”、“胁痛”、“膈痛”、“腹痛”、“胃心痛”、“脾心痛”等病证范畴,热毒血瘀互结是其病机关键,治疗以通为第一要点[5],“六腑以通为用”。本组患者除采用抑制胰腺外分泌,阻断胰酶激活及释放炎症介质等西医治疗手段外,使用中药煎剂鼻肠管灌入,迅速有效地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淀粉酶水平,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6];并可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机体营养代谢、增强免疫功能有积极作用。

灌肠之方药中的柴胡具有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之功效;大黄主要化学成分为蒽醌类化合物,其中结合型蒽醌类主要包括蒽醌甙和双蒽醌酮甙等。双蒽醌酮甙中番泻甙A、B、C、D等活性成分有较强的导泻作用[7]。研究证明,大黄有多种药理活性,作用于AP多个环节,能抑制胰酶活性、巨噬细胞激活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炎症因子及自由基释放,降低血管通透性,松弛奥迪括约肌,维护肠管屏障功能,防止细菌移位,促进结肠蠕动[8];芒硝对网状内皮系统有明显抑制作用,使其增生现象与吞噬能力增强,加强抗炎作用,通过刺激神经反射使局部血液供应丰富,加快淋巴细胞生成,有消炎、止痛作用[9]。从而保护胰腺细胞,促进胰腺组织的恢复,可缩短病程。

本组研究表明,中西结合方法治疗AP,可以有效地遏制病情发展,使患者平安地度过严重应激反应急性期,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缩短住院时间,疾病的转归和预后都得到明显改善。而且中药价廉,副作用小,给药方便,疗效可靠,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J].中华外科杂志,1997,12(35):773-775.

[2] Makhija R,Kingsnorth AN.Cytokine storm in acute pancreatitis.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urg 2002;9:401-410.

[3] 吴承堂,黎沾良,黄祥成,等.中药清胰汤及双歧杆菌合剂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肠道细菌移位影响的比较研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6):525-528。

[4] 黄萍,李永红,黄宗文,等.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2271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33):3549-3552.

[5] 陈腾,奉典旭,李秋营,等.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胰腺炎机制的研

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9,16(4):254―256.

[6] 邓彬,丁岩冰,严志刚,等.不同途径注入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14):1673.

[7] 张喜平,李宗芳.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研究概况[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3,9(4):332-334.

[8] 巫协宁.重症胰腺炎的规范化治疗和治疗策略[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5):300―302.

[9]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83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70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下一篇:谈怎样抓好医院后勤工作 提高后勤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