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分析

时间:2022-09-07 03:53:24

欧元区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金融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货币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应运而生。欧元区的诞生实现了重大的制度创新,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欧债危机的爆发就说明了这一点。本文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欧元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机制,试图通过理论分析论证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及目前政策框架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我国特别是近年来地方发展失衡,债务规模不断扩大的我国来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欧元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协调机制

一、随欧盟发展而发展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机制

随欧盟的发展,欧盟财政与货币协调机制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历程。

1、《布鲁塞尔条约》和西欧联盟,这一时期为1948年到1957年。二战后为了压制德国和恢复欧洲诸国的国力,以法国牵头成立了西欧联盟和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一时期出现了煤钢两种战略资源的共同市场和军事联盟,经济政策上的协调机制尚不存在。

2、《罗马条约》和欧洲经济共同体,这一时期为1957年到1992年。1957年时西欧六国在罗马签署条约成立了欧洲三大共同体:煤钢、原子能与经济共同体。直到1973年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尚运行完好,因此欧盟并没有建立统一货币,一些货币上的协调制度只是为了让共同市场运行更好。1986年欧盟通过了《单一欧洲法令》促进了全面的政治合作。这一时期出现了共同体内取消贸易壁垒、对外共同关税、共同农业基金等协调机制。

3、《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欧洲经济货币联盟,这一时期为1992年至今。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欧洲三大共同体合作成为欧共体,欧共体内部实现商品、人员、劳务、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1999年欧元开始运行,欧元区各国的货币政策协调达到最高水平(完全统一),财政政策协调机制也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规定原则之下建立起来。

二、欧元区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机制的框架阐述

1、货币政策协调机制框架

(1)机构体系:欧元区的货币政策以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为核心。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包括欧洲中央银行(总部在德国法兰克福)和欧元区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是欧元区货币政策的唯一决策者。

(2)法律体系:其法律依据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ESCB法令》。在相关法令的规定中,欧洲中央银行拥有超越国家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包括组织机构和人事、经济、制定规章与执行、制订货币政策四种。但制度上的一个缺点在于欧洲央行的主要责任性较弱,不受各国政府与欧洲议会的制约(但需要接受监督),中央银行法不能在欧洲议会修改,否决机制没有复审程序,决策层失误没有制裁规章。

(3)政策目标:欧洲央行体系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具体说来目标任务是将欧元区消费者物价调和指数衡量的年均通胀率维持在2%并在中期得以维持,以及保证M3的4.5%年增长率。央行拥有公开市场操作、存贷款便利和最低处被要求三个货币政策工具。

2、欧元区共同财政

欧盟共同财政是由欧盟掌握的财政。共同财政的雏形始于煤钢联盟时期,在1963年开始实行的欧洲共同农业基金后开始成型。欧盟比较重视共同财政,在共同财政方面有比较严格的制度保证。

(1)机构体系:核心机构是欧盟委员会、欧盟财长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共同财政使用案首先由欧盟委员会讨论起草,然后送交欧盟财长理事会讨论审核,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是否通过。最后由欧洲议会对预案进行审查,提出建议并返回财长理事会。

(2)法律体系:其法律依据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两份法令中规定共同财政有两个来源:一是欧盟的自收入,包括对农产品的进口差价税、糖税、欧盟共同关税。二是成员国的摊派,依各成员国的GDP比例进行摊派。

(3)政策目标:欧盟共同财政不必负担社保和社会秩序维持的责任,所以欧盟共同财政主要用于反哺农业,主要包括农业补贴、农业指导和保障基金、渔业指导基金;其余的用于对外政策与活动、行政开支以及欧洲地区发展基金和欧洲社会基金。

3、财政政策协调机制框架

因为欧盟共同财政预算往往不到欧盟总GDP的2%,无法有效发挥其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因此欧盟的财政政策还是以各成员国的自主政策为主。

(1)机构体系:欧盟的财政政策主要由三个机构负责协调:欧盟委员会、欧盟财长理事会、欧洲议会。其中欧盟委员会负责起草法令,对各成员国进行监督与评估;欧盟财长理事会由欧盟各国财政部长组成,负责协调各国经济政策和财政预算;欧洲议会负责整体监督和提供咨询。其中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是超国家的覆盖全欧盟的政治组织,监管和协调财政政策只是其功能之一。

(2)法律体系:欧盟财政政策约束条款主要写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约束包括三个要素:财政纪律、自和协调。具体目标任务有如下几点:

规定各成员国预算或实际财政赤字不得超过当年GDP的3%;政府债务不得超过当年GDP的60%;禁止金融机构或央行对政府赤字融资;禁止欧盟机构或成员国为其他成员国的债务承担责任;所有财政政策的制定执行都应该建立在维持物价稳定的基础上。

保证约束的工具主要写在《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具体包括如下几点:各成员国财政政策应该收支平衡或略有盈余;遇到非正常情况触发豁免程序后各成员国应该尽快恢复《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规定的正常情况;超过赤字会受到欧盟财长理事会的劝告,必须在四个月内采取措施。如一年内未能纠正过度赤字,则需缴纳保证金,其额度由固定和浮动保证金两部分决定。固定部分为GDP的0.2%。浮动部分为当年赤字超出GDP3%马约要求部分的10%。如果两年后仍然没有消除超额赤字则将保证金无息没收并在未超标国家间分配;采用趋同的税制和税率。

4、欧盟各成员国经济政策协调机制补充

欧盟成员国间的经济政策协调还主要通过如下几个途径:

(1)条款约束。1993年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7年生效的《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了欧盟财政政策的基本规则。

(2)共同指导。每年六月欧盟财长理事会起草和欧盟理事会签署的总体经济政策指导原则发表,并在再六个月后由专门委员会发表执行报告。该指导原则用于为欧盟各国提供主要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3)欧元小组。这是欧元区国家间组织的非正式的财政政策协调论坛。四,其他途径。

(4)其他途径。除此三大途径之外,还包括信息交流、政策对话、多边监督、正式劝告与制裁等等协调途径。主要负责经济政策协调的机构是欧盟财长理事会、欧元小组、经济与财政委员会、欧盟永久代表委员会以及总体经济政策指导委员会等。

三、欧元区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分析

1、欧元区各成员国的经济差异分析

随着欧盟几十年的发展,欧盟各国特别是欧元区各成员国间的经济进一步相关,经济趋同性加强。但各国因历史、文化与传统政治势力等原因还是存在着很多差异:例如国土面积、资源存量、政策偏好、法律体系、市场结构与劳动力制度等。例如在欧元启动的前一年1998年,欧元区十一国中的六国宏观经济指标如下:

表中选取了当时欧元区十一国中GDP排名正数前三与倒数前三的六国。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为了加入欧元区和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要求各国付出了巨大努力,但仍然差异明显。表外国家例如西班牙的失业率更是高达18.9%,为全欧元区成员国中最高,明显高于欧元区平均的11%水平。

在欧元正式启动后,欧元区各国的GDP增长和通胀率仍然存在着显著差别。以1999~2000年的平均GDP增长率来说,爱尔兰为欧元区最高,高达7.2%;而意大利则是―0.7%。通胀率方面,西班牙为全欧元区最高,为0.7%;而希腊则是―1.8%。

根据默斯等人针对1971~2000年间欧元区各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研究,他们指出,欧元区各国经济增长的推力不同。一些国家由非对称性冲击推动增长,而令一些国家则由通货膨胀推动增长。而非对称性冲击对欧元区中的小国造成了更严重的影响。

以上数据和分析说明,欧元区各成员国的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将导致各成员国间的政策产生溢出效应。而从目前欧元区政策协调机制的框架来看,溢出效应包括如下两种:一是一元的货币政策在不同成员国之间因传导机制差异而引出的溢出效应;二是多元的财政政策会对其他成员国产生溢出效应。

2、一元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1)一元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来源

货币政策影响经济运行的过程是首先影响利率,然后通过利率影响总需求。但不同国家的资本市场不尽相同,同样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引起各国贷款利率和资产购买的不同调整。而欧元整体利率的变化将严重影响欧元区中部分开放度较高的国家,对那些开放度较低的国家则影响较小。

货币政策的传导速度也会因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而有差别。

(2)一元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具体表现

根据IMF的一项研究表明,欧元区国家可分为两组。第一组以比利时、德国、芬兰和奥地利为代表,欧洲央行的利率政策对经济运行开始发挥效果需要三年左右,但能起到预期效果。第二组以法国、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为代表,起效时间在一年左右,但只能起到预期一半的效果。

而在银行贷款政策方面,也可分为两组;第一组以法国、德国为代表,因为长期以来这些国家以长期贷款为主,因此投资受利率影响较小,欧洲央行的利率政策对其影响也较小。第二组以意大利、奥地利等国为代表,与第一组情况相反。

欧元整体利率汇率的变化,对爱尔兰和比利时这些欧元区开放度最高的国家将起到较大的影响。而对德国、法国等影响则没有这么大。

(3)降低一元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实践

因为一元货币政策有溢出效应,所以如何考虑公平,不让欧元区整体货币政策成为仅服务于少数几个大国的工具,并且要尽可能的破坏一元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传导就成了欧洲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时的主要考虑点。欧元区共同财政作用相当有限,无法配合货币政策,因此货币政策还是能够调整欧元区整体经济运行的唯一工具。

欧洲央行实行的战略被称为“稳定导向型货币政策战略”。其具体含义是指,综合运用货币目标控制和直接通货膨胀控制,以达到最大程度的货币政策有效性、透明度、明确性,使其既具有前瞻性,又保持对过去成功的货币政策战略的连续性。在这一战略下,其货币政策最高目标就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规定的“维护价格稳定”。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也被有效破坏。

欧元运行以来,欧元区各国面临的外汇市场与汇率的不确定性都有效减低了。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稳定了物价,配合欧元区共同市场的其他政策,使收入机制、利率机制和相对价格机制这三大溢出效应传导机制都被有效遏制,欧元区各国的经济趋同性不断加深。

3、多元财政政策的溢出效应

(1)财政政策溢出效应的危害

对欧元区来说,财政政策的溢出效应主要有如下几个危害:

①影响跨国界资源配置效率。这是指在欧元区的共同市场建立后,资源和劳动力流动取消壁垒,欧元区各国将重新面临两大压力:公共产品供给与税源争夺。税收将成为欧元区内影响跨国界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主要因素,为了争夺一些优良税源,可能引起一些国家的恶性税收竞争。

②会干扰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已经明确规定禁止赤字融资,这就使得不少政府可能会在已有负债率的情况下采取紧缩财政政策或向央行提出实行扩张货币政策的要求,从而扭曲信息并干扰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行。

③威胁欧元区的稳定。在各国财政政策受到掣肘的情况下,如果欧洲央行出手调整货币政策,因为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对不同国家将产生不同影响。这时,没有收到希望效果的一些成员国可能有退出欧元区的危机和压力,将会对欧元区的稳定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④溢出效应影响财政政策的最终效果。在欧元区货币政策一体化的背景下,财政政策缺少了货币政策的配合,其溢出效应被放大。而这种负溢出效应最终甚至将抵消甚至超过财政政策本身的正面效应。

(2)欧盟应对财政政策溢出效应的实践

欧盟关于财政政策的约束条款主要写在1993年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7年生效的《稳定与增长公约》中。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成员国财政政策的约束实现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减少其货币政策来自债务救援方面的压力。但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一方面有着严格的数量要求,另一方面却在文字上比较含混,使这个财政政策协调机制的可信度受到了怀疑。

《稳定与增长公约》是由德国财长魏格尔在1995年建议设立的,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补足,提出在满足其条件后应该继续严格执行其标准要求。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稳定价格稳定和对各成员国的财政政策给出预防和指导。

4、欧元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作用

在欧元区现行的政策协调框架下,某成员国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将导致如下后果并最终传导至影响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

某国政府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政府投资、转移支付、政府公债或减少对企业税收等方式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些政策将导致国内需求、进口需求和国外投资提高,并最终表现为GDP提高。但这种政策会增加政府赤字,从而增加政府融资。根据《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规定,禁止政府的赤字融资,从而使得政府最终不得不抛弃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并且开始紧缩。紧缩将为国内经济带来压力,最终政府将要求欧洲央行放松货币政策。(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比较研究 下一篇:中国政府审计服务外包相关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