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微机教改中的探讨与实践

时间:2022-09-07 03:12:52

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微机教改中的探讨与实践

围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环节着手,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和实验内容、实验形式改革,运用项目教学法和proteus仿真手段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通过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对实践环节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逐步形成和显现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应用型人才培养微机教改探讨实践一、引言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在实用性、工程性、技术性方面具有较强专业化的特点。该课程是计算机、自动化、电子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在电类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上却大量沿袭传统高等教育的做法。通常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进行,不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科特点和工程应用目标,从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差、学习过程流于形式的问题,所学的知识不够扎实,很难在将来的工作实际中发挥作用。具体表现在:

(1)理论和实际脱节。传统的《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十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少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也往往过多地对单片机的组成原理和相关理论进行讲授,而对实际应用的例子重视不够。

(2)实践环节不够完善。目前,该课程的实验课硬件电路都是模块化的,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既看不到实验箱内部的电路结构,也不明白电路工作原理,而且实验内容多以验证性的为主。影响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培养和提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一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因此对《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围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环节着手,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革和实验内容、实验形式的改革,努力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和显现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四、教学改革内容

本课题改革围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理论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一)改革理论教学模式

1.改革教学大纲,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新大纲以实践、应用、创新为原则,注重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课程设计环节,通过单片机实际应用系统的开发设计,提高学生设计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2.优化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大纲要求

针对新大纲应用型的培养原则,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增加Proteus软件工具,利用其动态仿真的优势,可以在课堂上边讲解理论知识,边进行实例演示,并针对性地展示各基本模块的硬件连线和软件控制的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拟定多个单片机应用的“微课题”,对学生进行项目实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结合PPT动画演示,掌握基本知识为,突出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目的。

(二)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既要会“动手”,还要会“动脑”,使学生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为此,把实验分为基础实验、研究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三个模块。其中,基础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作为课程实验,创新型实验则放在开放实验室来完成。具体思路如下:

1.改革实验内容,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

围绕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我们把单片机的引脚都引出来,根据实验需要用杜邦线灵活的连接,学生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和对硬件引脚的连接进行软件编程,更好地让学生深刻体会课堂理论知识,增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调试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调试能力。

2.加强课程设计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这些典型芯片学习中断和接口的工作原理,另一方面要学习和掌握可编程控制芯片的应用方法。让学生完成从单片机选型、电路设计、开发板的制作、程序开发和联机调试的全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单片机的功能,并在设计的过程中把单片机的篇内资源充分利用。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五、教学改革成果

本学期《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完全按照教改建设项目具体要求执行。从实施情况来看,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新颖,教学做过程组织容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充分调动,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大为提高。教改初步取得了以下的明显效果:

1.项目教学法是具体的产品开发,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卷调查,87.8%的同学对这门课程十分感兴趣。

2.使知识、能力、素质同时得到提高,贴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易教易学,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力得到提高。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适合微机教学的特点。通过问卷调查89.6%的同学愿意在这门课的实验上投入更多时间。

4.学生应用微机知识参加创新大赛获得优秀奖。自动化专业的三位同学用单片机进行光照和温湿度采集、处理,完成了《智能花盆》的设计,并通过专家组的验收,获得优秀的好成绩。

六、结论

通过理论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实施,将人才培养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到培养应用能力上来,学生不管在产品开发的实际应用中,还是在学习兴趣和学习主观能动性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教改实现了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贴近市场需求,培养了大批适应21世纪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明良,王朋,郭松林.基于CDIO模式的电类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58-163.

[2]陈越,顾晖,梁惺彦.Proteus虚拟仿真在微机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技术与应用,2012,(38):106-107.

[3]薛钧义,虞鹤松,张彦斌.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7.

[4]邹国平,彭梅香.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软件导刊,2011,(10):190-191.

[5]周自强.面向工程应用的微机原理教学方法[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19):97-99.

上一篇:基于范畴化理论的幽默感研究 下一篇: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管理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