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成就见证辉煌

时间:2022-09-07 01:59:54

“十五”以来的8年,是鄂尔多斯经济发展最快的8年,是各项事业显著改善的8年,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8年。

8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贯彻中央精神与地区实际结合起来,紧跟时代步伐,遵循发展规律,不断创新和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和地区实际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独具鄂尔多斯特色的区域科学发展道路,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创造了闻名全国的“鄂尔多斯现象”,被国家确定为改革开放30周年落实科学发展观18个典型地区之一。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十五”以来,我们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地区经济始终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十五”计划全面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有效实施。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03亿元,8年累计创造地区生产总值5199.8亿元,年均增长32.8%,人均CDP由1572美元增加到2008年超过1万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265亿元,居全区第一,是2001年的15.9倍,8年累计实现财政收入815.7亿元,年均增长41.3%;8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42亿元,年均增长44.7%。在中国社科院的《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上,鄂尔多斯市与呼市、包头并列第一,其中,鄂尔多斯市被评价为“凭借先天优势,创造后天优势”的典型代表。鄂尔多斯正阔步走进全国、走向世界。

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五”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从源头上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4:58:38,与2001年相比,一产下降10个百分点,二产回调2个百分点,三产上升12个百分点。

――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重大变革。深入推进农村牧区“六大调整”,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发展模式深入人心。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步伐加快,新增现代农业基地60.8万亩。建成“菜篮子”基地1.5万亩。达旗百万只肉羊基地、无定河肉牛基地、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建设稳步推进,建成养殖示范园区25个。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由11.8亿斤增加到2008年的26.2亿斤,牧业年度牲畜头数由625.8万头只增加到1316.3万头只,养殖业在一产中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

――工业经济注入新的发展要素。坚持工业主导战略,着力推进产业集中、产业升级、产业延伸、产业多元。加快培育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三大产业集群,延伸发展下游系列产品。神华煤制油,伊泰煤间接液化项目,新奥煤制甲醇、三维甲醇,博源100万吨天然气制甲醇项目,鄂绒、奈伦大化肥,亿利40万吨PVC等大项目相继落户投产。2006年我市引进的华泰汽车城项目已建成投产,锦西化工机械大型压力容器制造、巨鼎煤机制造等项目相继落户,弥补了我市汽车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空缺。

――第三产业日益繁荣。深入实施“大文化、大旅游、大物流”发展战略,提升三产发展的档次和水平。文化产业开始起步,文艺演出行业日益繁荣,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入选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旅游大市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国家4A级景区6个,3A级景区9个,2008年旅游收入到50.8亿元,2007年12月进入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金融、房地产、信息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鄂尔多斯市商业银行、东胜农村商业银行相继挂牌营业,交通银行、包商银行、招商银行进驻我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比2001年分别增长8.6倍和5.7倍,诚信体系建设有效推进,荣膺全国金融生态城市称号。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社会扎实推进

“十五”以来,我们坚持“共创财富、共享成果、共建和谐”的发展理念,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社会事业的投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科技实力明显增强。2001年以来,随着鄂尔多斯市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有效实施,从项目实施着手,努力提升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十五”期间,先后被国家评定为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市,成为国家西部地区唯一获得如此殊荣的地级市。科技创新为鄂尔多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2008年底,鄂尔多斯市建成4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羊绒标准化基地、煤液化基地、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组建了内蒙古首家煤化学化工研究院一鄂尔多斯煤化学化工研究院。2008年,我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2001年以来,我市在全区率先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部分旗区还实行了“四免两补”政策,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8个旗区全部实现“两基”达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实现重大突破,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准格尔矿业学院实现招生。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我市加大文化投入,促进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创作推出了《我的鄂尔多斯》、《走进石锁沟》等一批国家级文艺精品,“成吉思汗祭典”、“鄂尔多斯婚礼”人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推广。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标志性文化工程加紧建设,秦直道、阿尔寨石窟进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圆满完成了奥运火炬传递活动,成功举办了第三届鄂尔多斯国际文化节暨首届中国・鄂尔多斯纪实文学节。

――卫生事业长足发展。鄂尔多斯市积极对接国家乡镇卫生院建设工程,结合撤乡并镇,建成较高标准苏木乡镇中心卫生院50所、嘎查村卫生室700多所。市旗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进一步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有序开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居民收入显著提高。集中财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民心工程进展顺利,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58元增加到19435元,年均增长12.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258元增加到7052元,年均增长8.1%。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津补贴大幅度提高,并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同城待遇。积极推动企业工资协商制度,企业职工最低工资东胜区由560元提高到680元,其它旗由400元提

高到500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由1072元提高到1246元。全社会工资平均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整体进入宽裕型小康。

――社会保障日趋完善。在全区率先免征农牧业税,实现了农牧民税赋“零负担”,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全面推行。率先推行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9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入国家试点,缴费标准成人提高到280元/年。率先推行农村牧区低保制度,农牧民低保标准由年600元提高到1300元,城镇低保标准由月160元提高到248元,实现了应保尽保。启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对具有鄂尔多斯户籍的男年满60岁、女年满55岁的城乡居民发放养老金,城镇居民每人每月不低于450元,农牧民不低于200元(75岁以上老人直接领取)。鄂尔多斯慈善总会挂牌成立,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四、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十五”以来,我们坚持以城市核心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薄弱环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面貌发生巨变。按照“拉大、补欠、崛起”的城市化发展思路,跳出拆迁思维,规划了以“一市两区、三个组团”为城市核心区,辐射具备产业支撑和发展潜力的重点城镇的城市化发展布局。编制了城镇体系总体规划及都市区空间发展、城市综合交通等多项规划,具有鄂尔多斯区域特色、布局合理的城镇主体框架正在形成。城市核心区建设步伐加快。2006年7月市委、政府搬迁至康巴什新区,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纪元。康巴什新区建设大规模展开,开工建设了一批重大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要素集聚、产业整合、文明对接能力显著增强,一座现代化气息与民族特色交相辉映的新城正在崛起。大力度推进东胜城区改造建设,铁西一期开发工程全面完成,旧城区绿化、亮化、美化、畅通工程大规模展开,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大幅提升。统筹城乡发展,集中建设旗府所在镇和产业、文化、商业重镇,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化率由45.8%提高到65%。2008年10月在首届中国和谐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上荣膺“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和首届“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称号。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积极构建与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体系,新建8座大中型水库,新增库容2.8亿立方米,置换水权1.3亿立方米,发展节水农业,促进了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区域供电网架基本形成,用电负荷由18万千瓦增加到300万千瓦。新增高等级公路419公里、铁路358公里,总通车里程分别达到1-3万公里、686公里,鄂尔多斯机场已经建成投人运营,航班直通北京、上海、郑州、西安、深圳、三亚等城市,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始终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重大战略举措,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创新思路,集中力量建设绿色大市。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农村牧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在全区率先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以草定畜,打造“不种不养”的生态自然恢复区,大力度推动人口转移。加快发展林沙产业,有效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共完成退耕还林520.7万亩,退木还草3398万亩,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3.6%提高到21.6%,植被覆盖度由25%提高到75%以上。节能减排取得阶段性新成果,提高煤炭回采率3年攻坚战和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行动强力推进,累计关闭地方小煤矿1000多座,取缔小焦化、小白灰、小炼铁、小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500多户,2008年万元GDP能耗下降到1.81吨标煤。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十五”以来,我们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激活地区各类要素、增强地区发展活力和后劲的重要抓手,不断推进各项改革,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牧区综合配套改革顺利推进,在全区率先实行税费改革,农牧民人均减负163.4元;苏木乡镇由108个撤并为50个,精简人员37.7%。土地草牧场流转改革稳步推进。财税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顺利实施,乡财县管全面推开,市对旗区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正常运行。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行,土地和矿产资源出让实行了“招拍挂”。率先完成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的战略性退出,组建了国有资产管理局和政府投资工程基本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重大变革。以推行全员聘用制为主的事业单位改革健康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不断优化,有力促进了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进发。非公有制经济快速扩张,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实力明显增强,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62.3%以上,经济自主增长机制正在形成。

――对外开放实现重大突破。与神华集团、上海华谊、国家五大电力公司等国内大企业成功合作,开工建设了世界第一条煤直接液化生产线、国内第一条煤间接液化生产线、自治区第一条天然气制甲醇生产线、蒙西氧化铝、鄂绒大化肥、久泰二甲醚等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了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集聚的“洼地”效应。8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42.1亿美元,年均增长17%,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84亿美元,增长20.7%;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断增强,被评为全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

六、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实现鄂尔多斯新跨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鄂尔多斯进入了又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面对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的变化和鄂尔多斯市的实际,市委在科学判断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了“结构转型、创新强市”的发展战略。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我们将全力推动产业升级由初级产品向高端化转型,经济增长由资源开发向消费拉动转型,产业格局由资源型产业为主向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发展转型,产业理念由经济价值取向产业富民转型,经济增长动力由自然要素支撑向创新驱动转型,不断提升鄂尔多斯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实现结构转型、创新强市的过程,是鄂尔多斯战胜自我、推进文明、实现跨越的过程,是鄂尔多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是鄂尔多斯走进全国前列、走向世界一流、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上一篇:促就业,保民生,切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下一篇:透视“鄂尔多斯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