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度”的分析

时间:2022-09-07 01:09:23

盈余管理“度”的分析

纵观以往学者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提到“适度的盈余管理”、“过度的盈余管理”的表述,表明理论界注意到了盈余管理存在一个适度和过度的问题,但对于什么是“适度与过度”,其临界点又是如何权衡的,学术界缺乏相应研究。笔者认为,对于该类问题进行研究是有意义的。当前的证券市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正因为这样,规范证券市场、引导证券市场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

一、盈余管理“度”的视角

(一) 法务会计角度在法务会计的案件审理中,首先需要对虚假会计信息进行界定。虚假会计信息界定,主要参照的是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由于节约成本和提高适用性等方面的考虑,会计准则天然具有一定灵活性和选择性空间,企业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笔者认为适度的利用这种空间是合理的盈余管理,过度的利用这种空间便是利润操纵,界定虚假会计信息问题,需要对盈余管理界定进行研究,有利于政府进行规范化和指导,更有益于证券民事诉讼中对于虚假会计信息的界定。由于虚假会计信息界定问题存在复杂性,可以将会计界公认的一些盈余管理方法作为参照标准,以便更好地界定虚假会计信息,促进证券民事诉讼案件审理。

(二) 信息不对称角度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信息是充分的,参与市场交易的每一个主体都拥有完全信息。但现实生活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具体到企业,管理者控制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并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是盈余管理得以存在的前提。企业管理人员,通常比会计信息使用者更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财务信息。对于信息的不对称,使企业的外部的信息使用者难以对企业的会计政策加以正确评判,从而使得盈余管理成为可能。而且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能力的大小。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即进行盈余管理的一方和使用报表的一方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三) 制度经济学从制度经济学出发,一方面制度决定个人行为,盈余管理的存在有特定的制度背景和条件,由于法律、成本效益原则及技术的限制,人们不可能完全解决委托――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契约摩擦和沟通摩擦问题,因此盈余管理将会继续存在下去,并且不能通过法律、制度规则等手段完全消除。另一方面个人行为又引导制度的变迁,对于制度的制定是反复博弈的结果,是一个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任何平衡状态都是暂时的相对的,因此制度需要在行为的指导下不断修订、完善,给管理当局留有一定程度的盈余管理,存在一定的盈余管理在某种程度上说还是必要的。

二、盈余管理的界定

(一) 适度盈余管理与过度盈余管理适度的盈余管理行为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经营的稳定性,防止股票价格发生波动,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上市公司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造成了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资本市场失灵。在区分适度与过度盈余管理中,提到另外一个概念:盈余操纵,盈余操纵包括盈余管理和盈余造假,适度盈余管理可以称为非欺诈性的盈余操纵;过度盈余管理可以称为欺诈性合法的盈余操纵;盈余造假可以称为欺诈性违法的盈余操纵。盈余管理、盈余操纵与盈余造假的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

(二) 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辨析利润操纵包括合法利润操纵和违法利润操纵,盈余管理包括适度盈余管理和过度盈余管理,过度盈余管理可以称为合法性利润操纵。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主要区别在于:

(1)法律限制不同。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进行的,不管是适度的还是过度的都有合法性;利润操纵有些手段合乎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的要求,有些手段突破了一定限度,成为不合法的操纵行为。

(2)行为动机不同。盈余管理作为一种合乎法律规范的利润调整,是管理者希望通过该管理使企业的盈利能趋于预定的管理目标,其目的是提升企业形象、规模和发展速度,显示自己的业绩和稳固的职位;而利润操纵是管理当局利用信息的不对称,采取欺诈手段不合法地调整企业的盈余,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

(3)主体和受益者不同。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其运用得当使全体投资者成为受益者,否则损害全体投资者的利益;利润操纵在很多情况下是个别高级管理人员经不住利益诱惑蓄意进行的欺诈行为,其结果是少数股东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大多数股东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成为受害人。

(4)生命力不同。盈余管理不能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而加以彻底杜绝,只能通过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引导,因为它是合法的,所以将长期存在;而利润操纵因其是违法的,对社会有百害而无一利,一经发现,应严厉打击。

三、盈余管理“度”的准则空间

(一) 借款费用准则关于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的时点和停止资本化的时点的确认,资本化范围扩大由原来仅限于“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扩大到“为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的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由于企业的借入资金借人后是混合使用的,企业上述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到底占用了多少一般借款,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人的专门借款到底有多少被用于短期投资性运作、产生了多少投资收益,企业外部人很难准确了解,因此借款费用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数量上如何分配,企业管理层选择的空间有所增大。

(二) 无形资产准则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定义进行了区分,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究开发业务复杂、风险大,很难准确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而企业对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决定了研究开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因而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一种手段。另外,在新《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将无形资产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使用寿命为有限的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再固定,其摊销方法也不再限于直线摊销法。因此,企业可能通过判定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有限或无限来确定无形资产是否需要摊销,从而调整管理费用的金额,最终达到人为调节利润的目的。企业还可能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摊销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减少摊销年限和加速摊销方法来提高企业的利润,或者以相反的手法来降低企业利润。从而达到操纵企业利润的目的。

(三) 公允价值相关准则具体包括:

(1)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新会计准则规定: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在旧准则中,房地产属于固定资

产或无形资产,并要按期计提折旧或者摊销;新准则按公允价值计价时,不计提折旧或者摊销,这样就降低费用增加利润;另外,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所产生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上市公司可以通过从关联企业低价或高价购入土地使用权等投资性房地产,然后利用价值营估增减值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达到增加或减少利润。

(2)债务重组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新《债务重组》准则规定:由于债权人让步,债务人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并且引入公允价值,以实物抵债的,将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交易中以公允价值确认换入资产的价值,并确认置换收益。因此,企业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或者出于维持公司业绩的需要,以通过债务重组确认重组收益的方式或者与其他企业以优质资产置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方式,来改变企业的当期损益。此外,在这两种业务的会计处理中,由于涉及到公允价值,因此,企业还可以将公允价值的确认作为一个操纵点,来调节企业的当期利润。

(3)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新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这意味着企业可将付出的资产视同销售,确认损益,从而影响企业利润;而旧准则是按照账面价值进行计量,不会产生损益。另外,执行新准则时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由于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很可能产生商誉。负商誉复核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正商誉应按照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期末进行减值测试,不允许摊销。这样执行新准则后将使资产增加。

(4)金融工具准则。原准则规定,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新会计准则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人当期损益。此外,新会计准则规定,符合条件的衍生金融工具不再仅在表外列示,而是进入表内计量。这两条规定都会对公司利润形成一定影响。

(四) 政府补助准则新会计准则规定,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对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但是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企业接受政府补助,特别是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时,确认为递延收益并最终转入收益,相对于原来增加资本公积而言,直接增加了企业的利润。政府补助是企业非经常性损益的主要来源,也是企业利润的构成之一。这种损益的波动性和随机性,为其纵提供了可能,新准则的规定扩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

四、盈余管理“度”的应用问题研究

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为企业赢得理财和经营活动的弹性空间,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但是过度盈余管理会产生消极影响,不仅造成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影响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还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因此有必要建立财务预警体系,分析这些手段可能对财务指标造成的影响,以对整体证券市场进行监测。

本文在建立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指标时需要考虑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这两方面的因素,从而使建立的财务预警模型的预测精度不至于受到的影响。要想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一个总的评价,就必须将企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现金流量等多方面的财务指标纳入一个有机整体中,才能全面地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解剖和分析。在考虑盈余管理后的财务指标上,将传统财务指标进行调整,根据上述盈余管理准则空间的分析,本文得出调整科目主要是:应收账款、无形资产、期间费用、、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营业外收入。对于非财务指标在财务预警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与财务指标相比,其收集难度较大,成本较高,现阶段非财务指标主要来源于财务报告中除财务报表以外的披露信息,如表外的其他信息、市场交易信息、中介机构相关公告等。

公司在进行盈余的披露和财务预警时,必须及时、有效、强制揭示预测误差及给予解释,以增加公司的财务信息透明度。表l是基于本文的研究基础上对财务预警指标进行的一个分类,以给社会各界信息使用者提供参考帮助。

上一篇:试论财务模型的结构特点与应用 下一篇:内部控制目标及其层次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