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等院校“90后”学生干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9-07 01:05:45

浅析高等院校“90后”学生干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摘 要]高校“90后”学生干部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敢于颠覆传统,善于接受新事物,但同时也暴露出政治素养缺乏、重个人轻集体、不能恰当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缺乏工作技巧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当前高校团学工作者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本文结合90后特点以及高校对学生干部管理培养中的弊端,探讨了分析优化方案。

[关键词]高校 90后 学生干部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136-02

一、前言

从2008年开始,“90后”学生陆续进入高校校园并逐渐接替“80后”成为高校学生干部中的主力军,大学时代已进入“90后”时代。相比“80后”,“90后”思维更加活跃,个性独立,视野开阔,敢于颠覆传统,善于接受新事物,彰显了“时尚、自信、张扬”的时代特征。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在学校的各项工作组织开展中,学生干部起着承上启下、上情下达的作用,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率、高水平的学生干部管理队伍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也是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这提醒我们,在看到高校学生干部培养重要性的同时还要“因时而变,以生为本”,将学生干部培训培养办法与“90后”学生特点有机结合。

二、高校“90后”学生干部自身存在的问题

高校中的学生干部队伍目前已完成从“80后”到“90后”的转变,学生干部队伍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变化。在看到“90后”学生思维活跃、朝气蓬勃、接受能力强等一系列优点的同时,当前高校学生干部也存在以下较为普遍的问题。

(一)政治素养待提高

在这个各种文化不断交融,各种思潮不断碰撞的复杂新时期,“90后”学生的思想状况整体上是积极向上,表现出了对“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等主流思想较高程度的认同。但是也要看到,部分学生干部不能主动学习政治理论,理想信念单薄或是过于感性化,对主流政治文化理解不够深刻,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导致自身政治敏锐性较差,对于同学中一些较为敏锐的思想状况难以预知。

(二)功利主义抬头

当前以个人价值为主导的西方价值观也在逐步影响我们传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这种价值观模式下,部分90后学生干部讲究一种更为现实的价值观,存在着“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功利主义价值观。他们把担任学生干部当做评奖评优、入党乃至就业的敲门砖。正是这种功利性思想的存在,造成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缺失,影响了学生干部队伍思想的纯洁性。有些学生干部把自己定位为“青年官”,而不是“青年友”,不深入学生中去,不积极采纳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工作时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和为同学服务的观念。

(三)集体观念淡薄

与相对谦虚内向的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干部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长辈的溺爱,也习惯了从家庭与社会中索取,关心自我多于关心他人。同时,受社会环境影响,90后更加自信,更敢于彰显自我,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较为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开展工作。同时,部分学生干部攀比心理过于严重,相互间沟通学习少,配合少,不愿意听取他人意见,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也衍生了部分学生干部缺乏大局的观念,缺乏一个队伍应有的团队精神,严重影响了学生干部队伍的工作效率、工作氛围和工作成效,对学生本人的发展也造成了障碍。

(四)不能恰当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工作,然而有的学生干部未能在学习和工作两者间寻到平衡,未能将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工作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看做大学生涯的重中之重,过多地投入于团学活动,却忽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导致学习成绩较差,一方面影响了自己在同学中的威信,另一方面更是影响了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甚至是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在大学中,应坚持“学习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将优秀的学习成绩作为积极参加、组织团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五)工作方法缺乏,工作能力待提高

部分学生干部对自己和同学分别采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标准:“宽以律己,严于律人”,在同学面前摆架子,指手画脚;面对工作,缺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部分学生干部工作方法过于死板,习惯于接受各种信息却欠缺主动思考,工作方法单一,不能够因人而异,开展工作基本沿袭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在普通同学面前只会“上传下达”,工作遇到困难时不善于解决矛盾,主观能动性较差,工作较为被动,工作方法缺乏创新,缺少亮点。有些学生干部表现欲望过于强烈,却也逐渐导致与团队协作能力的下降。

三、高校团学工作者对“90后”学生干部培养中的误区

大学生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如何解决培养机制的问题,仍然困扰着不少从事团学工作的老师,也由于“90后”学生进入大学校园时间不长,部分团学工作者工作思路调整不够及时,导致对“90后”学生干部的培养出现一些误区。

(一)过度流动

学生干部队伍中学生干部的流动有利于保持队伍的整体活力,但过度的流动则会影响工作的长效性、规范性和延续性。一些学生干部半年时间甚至几个月时间便从一个岗位调至另一个岗位,这虽然让更多的同学得以拥有学生干部经历并得到锻炼,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运转。另外,在高职高专院校,学制往往为三年,学生入校时缺乏团学工作经验,需要一定时间熟悉团学工作,而当学生干部熟悉了团学工作时往往临近毕业、面临就业,往往形成了刚培养成熟却又离开工作岗位的现状。

(二)考核方式不合理

当前,部分高校在实际考核时还是凭印象给予打分,也有很多时候学生干部的打分靠自己在同学老师间的人缘,这种考核方法缺乏合理客观的量化考核标准,缺乏专门的考核机构进行全面客观的考评,或将个人意见排除在考核之外,没有给予团学干部自我表达的权利。考核结果出来后,往往注重于对优秀学生骨干的表彰,却忽视对不合格学生干部的惩戒,不能做到“赏罚分明”,甚至对工作不出色的学生干部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予表扬,不能很好地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三)过分强调学生“执行力”

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繁杂,确实需要一批得力助手,协助完成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在时间、精力有限的前提下,团学工作者更乐于选用、提拔一些更能够迅速完成工作任务的学生干部,同时忽视有自助开展活动愿望的学生干部。团学工作者对学生“执行力”的过度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助创造力,致使大部分学生干部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

(四)心理辅导工作不到位

大学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许多同学真正离开家乡生活,开始独立处理各种社会关系。面对琐碎繁杂的工作生活,尚未成熟的学生干部极容易处理失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而高校老师、辅导员往往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室更是形同虚设。心理辅导工作的不足一方面影响工作更好地开展,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90后”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思潮多元化的时代,相较于“80后”大学生,“90后”大学生的特点对高校团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固守已有的大学生骨干模式只会使团学工作陷入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局面,这提醒我们要正视问题、转变作风、改进方法、拓宽思路、与时俱进,尽快建立合理高效的大学生骨干培养机制,使高校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用新思路、新方法开启团学工作新篇章。

[ 参 考 文 献 ]

[1] 余嘉.90后学生干部培养目标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0,(22).

[2] 姚岚,纪成风,宋林青.浅谈高职院校90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7):205.

[3] 张玮.浅论“90后”大学生心理辅导[J].教育论丛,2010,(11):16.

[4] 李迅.90后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探析[J].电子世界,2013,(2):143.

[5] 邹俊.“90后”高校学生干部激励管理探索与实践--基于三种需要理论的视角[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6] 陈明,张进宝,李辉.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团学干部作用的有效途径[J].企业导报,2011,(1):244.

[7] 薛政,孙国栋.高校90后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与管理[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

上一篇:全站仪自由设站法的精度分析 下一篇:刍议城市重点区域的交通提升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