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梗死32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07 12:39:29

小脑梗死32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经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小脑梗死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脑由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小脑梗死发生率不高,其症状各异,缺乏特异性,头颅CT未发现异常者行头颅MRI检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从而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结论:小脑梗死表现各异,头颅MRI检查早应用,早诊断,早治疗,预后较好。

[关键词] 小脑梗死;磁共振成像;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1(2008)11(b)-150-02

小脑有3对小脑动脉供血,由于它们之间有广泛的吻合,故小脑梗死的发生率不高,国内外报道差异较大,为1.1%~15.0%,小脑梗死表现各异,缺乏特异性,诊断较困难,易漏诊、误诊。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及不同病因的增加,小脑梗死发病率逐渐增加。现将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小脑梗死32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2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39~78岁,平均65.4岁;其中,≤40岁1例,41~50岁5例,51~60岁6例,61~70岁17例,>70岁3例。既往21例有高血压病史,8例糖尿病,19例高脂血症,6例有颈内动脉梗死,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例有冠心病病史,其中1例合并风湿性心脏病病史。

1.2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25例,亚急性起病7例。首发症状:眩晕26例,3例言语不清,饮水呛咳3例;伴恶心、呕吐19例,头痛12例,行走不稳6例,意识不清4例。神经系统检查:昏迷2例,发病3 d后意识障碍加重昏迷2例,意识处于嗜睡状态2例,其中,小脑性共济失调19例,眼球震颤17例次,肌张力减低10例次,偏瘫9例次,病理征阳性13例次,饮水呛咳7例次(包括1周内继发症状),构音障碍6例次,意向性震颤7例次,周围性面瘫4例次,Horner征2例次,1例出现颈部抵抗、去脑强直、肢体痉挛。

1.3 影像学检查

32例均于发病24 h内行头颅CT检查,9例可见小脑片状低密度影,72 h内MRI检查,发现小脑及脑干可见长T1、长T2信号,确诊为小脑梗死。其中,双侧5例,右侧9例,左侧15例;3例合并脑干梗死。小脑梗死区最大直径4.1~5.9 cm。

1.4 治疗方法

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纤治疗,合并房颤者抗凝、中药活血化瘀治疗,同时对脑水肿、高血压、糖尿病者给予相应对症治疗。

2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按全国第二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疗效标准划分,12例痊愈出院,17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有效出院,1例病情突发加重,脑疝死亡,2例病情加重转外科手术好转出院。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小脑梗死是神经科学领域中少见的一种疾病,于1938年Gennain经病理解剖后首次报道。小脑由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3对动脉供血,由于它们之间有广泛的吻合,故小脑梗死的发生率不高,国内外报道差异较大,为1.1%~15.0%,小脑梗死临床表现主要因闭死动脉、侧支循环代偿、梗死部位、水肿程度、有无脑室系统阻塞和脑干受压等而症状各异,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小脑症状、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干受压及颈内动脉系统病变体征。病灶大小在3.0 cm 以内的梗死,一般无颅内高压及脑室受压表现;直径在3.0~5.0 cm 的梗死病灶,多有脑室受压改变,临床上多伴有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直径大于5.0 cm 的梗死灶,均有脑室受压,部分尚合并脑干严重梗死或受压表现。小脑梗死以小脑后下动脉区多见。有学者报道小脑后下动脉区小脑梗死多有典型的头痛、眩晕、步态不稳三联征,脑干受压及脑积水多见,临床多为重型,死亡率高;小脑前下动脉区的梗死相对少见,临床上除有小脑的症状外,尚有桥脑外侧部梗死表现,小脑中脚是受累区域核心,有时易与Wallenberg综合征相混淆;小脑上动脉区梗死时常引起对侧痛温觉障碍、听力障碍、同侧Horner征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等症状。多数患者合并有幕上或脑干梗死,临床上无小脑症状或与幕上梗死症状交织在一起,也是造成小脑梗死临床诊断困难的原因之一。

3.2 诊断

临床表现为突发眩晕、头痛、呕吐、走路不稳、小脑共济失调、眼震、构音障碍等症状体征者,有小脑梗死的可能。 头颅CT和MRI应用于临床后,对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小脑梗死患者早期CT检查常不能显示梗死病灶范围,容易发生误诊。本组24 h内小脑梗死发生率为28.1%(9/32)。与CT 相比,MRI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此临床疑为小脑梗死时,有条件者应首选MRI检查。

3.3 治疗和预后

经抗血小板聚集、降纤、必要时抗凝、脱水等正规的内科治疗,大多可痊愈,预后良好。个别合并有幕上脑积水的患者,可外科行脑室外引流术,以安全渡过水肿期。合并饮水呛咳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术及下胃管,预防误吸所致的呼吸障碍或肺部感染。

3.4 体会

对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脑动脉硬化患者出现突发眩晕、头痛、呕吐、走路不稳、小脑共济失调、眼震、言语不清、构音障碍等症状体征者,应警惕有小脑梗死的可能,需详细查体、除外小脑梗死,在头颅CT未发现异常者必要时行头颅MRI检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治并发症治疗,从而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薛庆澄.神经外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16-218.

[2]Peter Duus(著).刘宗惠(译).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5.179-185.

[3]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065.

[4]胡维铭,王维治.神经内科主治医生700问[M].第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4.452-460.

[5]张为龙,成义仁,杜召云,等.神经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290.

[6]高元桂,蔡幼拴,蔡祖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196.

(收稿日期:2008-04-26)

上一篇:抗凝救治3例闭锁综合征 下一篇: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34例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