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写?思路与结构

时间:2022-09-07 08:31:25

材料作文写?思路与结构

材料作文的思路与结构和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等命题方式上其实没有特别大的差异,但因命题所供材料,在拟题和文章构思上还是稍有不同。就高考命题要求而言,思路和结构因作文选择的文体不同而有着较大差异,以下就议论和记叙两种文体作例谈:

【议论文写作构思】

材料作文的议论文思路关键在于要围绕材料有明确地角度进行论述,要层次清晰地展开论证,要脉络分明、井井有条地组织文段,最好能够以并列加递进的模式来呈现出层层推进的议论思路,使文章思想观点凸显出一定的深度。此外,目前新材料作文命题的议论文写作在行文中概括材料,从材料出发来展开论述,也可以在选取角度提炼观点后,不必顾及所提供材料的内容,由此写作思路不再拘于一格而变得更为开阔。以2012年全国大纲卷作文题(文题见第29页)举例谈一谈具体的构思示范:

【示例一】

从作文题所给材料出发,选取角度概括材料,引出中心论点。如“妈妈的话提醒了‘我’,解除了‘我’的窘态,脱掉外衣和鞋袜,甩掉了多余的顾虑,故而‘我’得以把秧苗挑到了妈妈跟前。人生一世,不要有太多的顾虑,也不要慨叹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完美,只有放下顾虑,解除心锁,才能成就美好的未来”。这样,在文章开篇之时就做到了紧扣材料,切合题意。

在提出论点之后,就可以依据中心展开论证,如针对“人生路上的顾虑”可以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可以理解为“困难前的徘徊”“挫折后的举棋不定”等,然后以理性的思考“克服困难,走向成功”,揭示“放下顾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行文中为使文章论证形象,可以尝试采用比喻论证的方式,对“顾虑”作形象化的举例。其后,可以反面论证“不放下顾虑可能会导致的后果”。层层深入的论证将能更好地凸显议论中心,行文中可以继续从生活出发,进一步揭示“放弃顾虑”这一中心,可以从“提升人的思想认识”的角度深入议论,让读者感到亲切自然。

最后以诸如“要想成功,需要放下顾虑;要想克服困难,需要放下顾虑;要想超越自我,需要放下顾虑……”这样的排比句式作结,强化中心。

这样整个文章结构层次严谨,思路流畅,中心凸显,论述充分深入而富有感染力。

【示例二】

从作文题中提炼出观点,不必概括叙述原材料,这也是符合命题要求的。如可以再准确审题基础上提炼出“学会舍弃”的观点,然后直接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议论。具体论述中可以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方式,通过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的正反结合,鲜明对照中凸显观点,增强说服力,达到说理目的。当然,在收束文章的时候,少不了对前面的内容进行归类概括,总结观点。

【示例三】

议论文在于说理,所以写作中结构清晰是很关键的。在对材料解读之上,可以不必急于给出中心论点,可以引出论题,带着阅卷者一起思考。如“孩子下田劳动效果不佳,然而妈妈的话语却让孩子最后获得了成功。你说,这是为什么呢?”在引出论题后,可以适时举例分析生活中面对这样的情况的应对,结合材料给出答案“材料中的母亲凭借经验一语道破孩子窘态的根源所在,唯有放下顾虑,方能书写完美人生”。接下来进一步以举事例、引名言等方式展开论述,如“放下顾虑,庄子在楚大夫盛情相邀中选择了‘持竿不顾’,漠然视之;放下顾虑之心,让他超然世外,独善其身,享受着一份心灵的逍遥,把持着心灵的净土,这不能不使我们对他肃然起敬,而且是那样的刻骨铭心”。接下去可以继续选择名人,如以“放下顾虑,使人明志;放下顾虑,使人豁达;放下顾虑,使人有所作为”等不同角度展开论证,这样并列论证的框架形成,思路一样清晰明了,最后以总结中心论点的简单一句话有力地收束全篇。

【记叙文写作构思】

以记叙文文体来写目前的新材料作文命题相比较以前的材料作文题来说,思路相对打开了,但往往受材料的观点性指向,同学们选择写记叙文的不是很多,即便选取了记叙文体,若不进行构思,在行文中还是会不自觉地倾向于议论,最后造成文体不清。所以在此想谈,新材料作文题的记叙文构思应该作为建立在审题立意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处理,避免简单化选材搭构文章。应立足于立意选择记叙的对象,在构思中注重事件情节记叙的完整性,增强记叙文的可读性,不能忘记点题,最好能够在构思中把点题性的语句组织好,在体现文章结构脉络的同时也是对主题的凸显。

【示例】

可以围绕“遇见生活中的顾虑”——“困惑而徘徊”——“思考而明了”——“走出顾虑,实现超越”来组织事件,选取事件的横断面进行交代,或直接进行场景勾勒,或心理活动描写,或进行环境描写烘托渲染。此外,可以组织几件事来表现不同情境下的顾虑以及不同的解决方式,以小标题方式来解读命题,来表达自己的立意。

在2012年的高考作文中,有一考生采用《中国达人秀》刘伟的事迹作为高考素材,在结构组织中,首先在文章开头以第三人称“他”来设置悬念,最后在文末点明“他”就是“刘伟”,此外通过“做鞋套”“穿鞋套”“脱鞋套”的细节搭起了“一个在绝境中崛起,与命运和世俗偏见抗争的人物故事”,呈现了一个坚韧顽强的人物,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佳作示范】

全心

林清玄在他的《心的菩提》中说:“我们要以全心来绽放,以花的姿态证明自己的存在。”我想,是啊!在生活中,我们为人做事要以全心全意的态度,集中思想,心无旁骛,那么,结果也往往是遂心如意的。

我们其实有共同的感受,站在泥泞的田间,那双溜滑的鞋子让我们很难挺直站稳,当脱下鞋,卷起裤脚,重新回到那片土地上时,你顿时觉得有一种稳重之感。你的脚的每一个神经都处于泥土之中,扎在其中,像大树一样,有牢固的根基。也因此你的每一个脚印都是那样实,那样一步一步地走来,也因此,你没有了负担,不再害怕滑倒,走得很专心,很踏实。最终,你踏过了那片泥泞的土地,感到一种成功,而这种成功来源于你的专一,来源于心无旁骛的境界。

荀子有云:“蚯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我们就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那么,首先就要静。只有在静中,我们才可秉气凝神,有一股浩然之气,全心地对待一件事,也因全心而忘我。就如一泓清泉,一片落叶于其上,顿时水面起伏,但泉的深处,却安谧静止,这也说明,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我们自己始终要有一颗沉静之心,才可能有所作为,才可坚持到最后。其次,就是要抛开一切杂念,不管外界多么美好或丑恶,我们不能因此丧失了自我的节奏。要把多余的顾虑全放下来,安心地做自己的事,不能躁动,更不能急功近利,否则,结果往往很不好。

只有在忘我之中,我们才能让一件事更加圆满,也只有在忘我中,一切的事物会变得自然。忘我,可让我们专心,专心则让我们更加用心,世间之繁杂,让我们每个人都有点不安,有点躁动,那何不学学陶渊明,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定,何不学学王国维进入“内美以修能”的无我之境,有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有这样的思想与认知,也因为上升到整个人生当中去,把物与我相结合,达到一种忘我、无我之境,那么,我们的步伐才会更加稳重。

正严法师说:“凡心佛心,实乃一心,只要秉持一心,立足之地即为灵山。”要秉持一心,我们才可从中获取人生中的大智慧,也正如同是泥泞的路中挑担子,忘记你的衣服,忘记你会摔倒,那么,你得到的,是踏过这片土地,走到了对岸。同时,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全心,忘我,去除一切杂念,这是我们今后所要的,同样,也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只有高格的人生境界,才可能有高尚的品行与情操。也同样,在静、稳、沉中,才可能具有这样的品行。因为人静,就如一泓水,可以容纳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容纳,能屈能伸,柔能克刚。因人稳重,就如磐石般坚不可摧,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正因此,以全心之态,对待生活中的每件事,才可至善,至美!

【点评】本文构思方面结构完整,议论层次鲜明。首先文章从所给的材料引发出去,提出“成功来源于你的专一,来源于心无旁骛的境界”的观点,随后层层深入展开论述,归结到“以全心之态,对待生活中的每件事,才可至善至美”,充满哲理意蕴,启迪人深思生活。

(作者:陈磊,江苏外国语学校)

上一篇:西黄丸联合蓝红光治疗中重度痤疮39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一口好“锅”,你用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