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手帮你淘宝

时间:2022-09-07 07:23:57

“以前我们看寻求刺激,现在看产品目录。”这是电影《搏击俱乐部》中的一句台词。电影上映于1999年,现在中国的年轻消费者更愿意看淘宝寻求物质“刺激”,当然,他们也看。

在淘宝当你输入“耳机”这个关键词,会有12万个搜索结果,“iPhone 4”会有150万个结果,如果你想找一条男士短裤,那么就更多了—200万。那么如何筛选?淘宝可以按销量、价格、商家信誉进行排序,而“果库”就是能够帮助你在这些结果中找到“与众不同”的那个App。它用编辑的眼光来挑选和推荐。

果库的页面元素非常简单:它以杂志的风格陈列商品,由编辑挑选产品与合适的配图,加上100字左右的描述,这些推荐被分为包括男装、科技、文化、居家等在内的11个品类。用户可以用合作账号登陆,收藏喜欢的物品,或者点击购买。仅统计iPhone入口的数据,果库每个月为淘宝导入数十万元的销售额。相较于“导购”,果库的创始人廖锦有更愿意将它称为“买手店”。

不同于美丽说、蘑菇街的用户生成内容模式,果库的推荐全部由编辑决定。这个切入点源于果库创始团队的人员组成。CEO周士钧来自创新工场,之前在“点心OS”负责产品设计。COO廖锦有曾是《周末画报》城市版北京的负责人,有7年的生活方式媒体从业经验。“用户生成内容是互联网的生存法则,但我们的基因用那个方式切入很难打过竞争对手,”廖锦有说,“所以我们选择了编辑主导先行。”

出于对内容的偏爱和跨界的尝试,廖锦有把自己的创业方向定位于新媒体,和周士钧认识之后两人一拍即合,但确立形式还是让他们走了很多弯路。

“新媒体编辑的价值在于降低发现成本”,朝着这个方向,廖锦有和周士钧将载体锁定于iOS。他们讨论过几十种可能性,比如推选博客和微博上好的内容,或者模仿Flipboard的呈现方式。

最初成型的想法是电子杂志,以几个连续不同的版式呈现一个主题。它与传统杂志的区别在于用户每次打开应用都能看到新的内容。“大部分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网的尝试只是换了一个载体,但还是用广告和订阅盈利。这不是新媒体,只是重新走了一遍杂志的出版流程。”廖锦有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离收入更近的方式则是加入生活消费的内容。在廖锦有的设想中,如果控制好内容输出的成本和质量,新形式的杂志甚至可以与传统媒体一较高下。2010年10月,廖锦有和周士钧参加了一个小型的创业比赛,直到报名完毕两个人的想法还尚未成型,更没有现成的产品。他们用两天时间做出了杂志化的iPad应用,抱着“多听听投资人意见”的态度上台做了展示。

投资人的肯定给了他们一些信心。两个创始人的背景得到认可,而且电子商务导入的模式看起来也能很快获取收入。2011年春天,周士钧和廖锦有做出一个正式的Demo:电子杂志,有自己的内容和高更新频率,并且可以导入商品购买页面。但测试的第一天他们就觉得不对。朋友们使用这个App时翻页的速度很快,这意味着几乎没什么人阅读他们费心编撰的文字内容。两天之后,两人决定把果库做成另一种形态,内容一定要轻。

2011年7月24日,果库正式上线。iPad版本最先推出,随后加入了iPhone和Android的支持,目前共计约40万用户。一年多以来,除了小Bug的修正和功能改进,果库始终停留在1.0的版本。在廖锦有看来,没有重大更迭意味着他们依然坚持最初的方向。

在13个人的果库团队中,有3个人负责内容编辑。这是果库最有意思的体系—对于这家编辑主导,更类似传统杂志制作方式的App来说,从某种意义上编辑的品味便决定了用户的定位。

内容总监是廖锦有《周末画报》的前同事,其他人的选择标准则与传统媒体类似:是否具备对潮流的敏感,对消费有没有经验和热爱。如果某人对一个品类相当有研究或者购买经验丰富,那正是果库需要的“买手”。100字的描述被廖锦有定义为杂志的导语。他对编辑的要求是把商品描述清楚,提炼卖点,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卖卖萌,“其实这看上去就是杂志的一个选品栏目,很多编辑技能还没有被完全发挥”。

寻找商品是决定果库推荐品质的关键。除了考虑商品本身的品相,淘宝店主对照片的处理也会被内容团队作为重要的筛选因素。廖锦有会持续关注国外潮流Blog,定期翻阅传统的生活方式杂志。Google的Doodle主题也能成为他的灵感来源,把有意思的东西物化,再利用关键词进入淘宝搜索。“找到一个好的商品有很多方式可以拆解,除了搜索,定期查看一些有品质的店铺也是方法之一。”廖锦有说。

为了避免编辑将自己的喜好完全带入,果库也为内容挑选制定了维度,比如要平衡潮流性和经典复古的商品。但这个体系还没有完全成型。在摸索出一套方案,包括撰写描述的规定之后,廖锦有认为这项工作完全可以交由更多的用户共同参与。

最初果库每天会上线60件商品,经过后台数据分析,周士钧发现用户觉得不太够用。现在固定更新的数量提高到120到150条,也就是在iPad版本上用户要翻过20到25页,平均停留时间在6到10分钟。

果库特别的推荐机制也引起了其他B2C网站的兴趣。上线不到半年,就有电商公司与果库商谈导入合作。但周士钧和廖锦有没有接受这些邀请,他们的打算是先做好淘宝平台,原因是“首先在淘宝上已经能找到任何东西,其次支付宝的体验也比较统一和容易”。

公司创立初期果库拿到了一笔天使投资,加上两人自筹的金额,300万的启动资金目前还足够团队开支。一年多以来果库在刻意控制规模,将标准和流程化摸索出来,“我们想做一家酷的公司,一层楼就可以装下的那种。”廖锦有说。周士钧和廖锦有的想法是“把果库做得更长一点,所以财务不一定在一两年内会体现得多么漂亮”,但投资人们或许会有别的打算,更何况这是一款看起来商业模式已然清晰的产品。

廖锦有却认为果库会有更多的商业模式可循。他以I.T作为类比,I.T通过欧美品牌建立了形象和渠道,然后以i.t自主品牌的销售拿到更高的利润。国外的模式也给了他们灵感,这是一个从同性恋社交网络转型的创意闪购网站,他们寻找具有设计感、“能够勾起消费者火热目光”的产品并放在网上销售,以自己的品味拿到了1.05亿美元的融资,估值已超过10亿美元。这与果库想要打造的生活方式如出一辙。周士钧和廖锦有将目标锁定在淘宝全球购的用户上,这个群体不大,却具有足够强劲的消费能力。这也让果库的用户年龄定位提高到了40岁的上限。

另一方面,经过消费和推荐的积累建立口碑,提供更完整和有用的信息库,也仍然处于廖锦有“降低发现成本”的新媒体编辑目标范畴。更多可能的盈利模式还包括广告,类似豆瓣一样统一风格、筛选品牌的显示广告也是果库可以模仿的先行者。

果库最新的计划是网页版—虽然它的形态已经足够适合移动互联网了。这个工作从去年年底就开始进行,但两位创始人始终找不到“对的感觉”。他们不愿意将果库划归为Pinterest这一类型的网站,“Pinterest的卖点在于呈现方式,而果库也会有自己的办法。”在网页版本当中,果库会开始尝试用户生成模式。比如设置“灵感墙”,用户可以自己编辑,参与提交商品入库,由大家的投票结果决定什么样的商品会被放在最上面。听起来有点像Digg,但这个网页仍处于内测阶段。

移动端也还需要完善。信息流的呈现方式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用户会点到已经下架的商品,或是偶尔看到重复的东西。目前果库还没有筛选机制,未来将通过技术手段去解决。

“所有偏导购类的产品都是对手,但又都不是”,廖锦有觉得果库和做杂志一样,听起来就是做策划写内容,却不那么容易被复制。“功夫都在细节里,单说选品的标准一天也聊不完。如果真的能出现这样的竞争对手,我会特别高兴。”

上一篇:iPhone 5 来了 下一篇:“中国绸王”凌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