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育自学”中应用微课的思考

时间:2022-09-07 06:30:54

关于“自育自学”中应用微课的思考

摘 要: “自育自学”理论的发展方兴未艾,微课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载体广受关注。文章在分析“自育自学”理论发展与微课兴起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在“自育自学”实践中引入微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微课在“自育自学”中的实践应用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 自育自学 微课 数学思考

随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等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及机房、电子书包等设施设备的不断普及,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上老师主讲,课后学生主练”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符合当前实际。微课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始被迅速推广,成为当前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一、“自育自学”与微课的关系

1.“自育自学”理论与实践

“自育自学”理论是由当代教育家何炳章先生在四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经过不断实践,逐步“萌芽-发展-成熟”起来的基本教育理念,以“教育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形成基于学生的“做”、“学”、“读”、“吃睡”、“炼”、“弹”、“析”和基于教师的“艺友制”共八个理论(即7+1模式)实现形式。

近年来,包括合肥实验学校在内的国内多所学校不断践行“自育自学”教育理论,以“自育”、“自学”为学校的两大支柱,在课堂结构改革上,全面推进“引导自学”型教学模式。以“自学”为主线,以“引导”为基础,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发展成效显著[2]。

2.微课的内涵

微课是从“课”的概念中衍生出来的新生事物,属于“课”的范畴,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主体突出,指向明确,可理解为“课”的浓缩版或精华版,且一般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3.“自育自学”与微课的关系

“自育自学”属于理论创新,用“7+1”模式进行八个子课题的实践。微课属于方法创新,用“歼灭战”的方式突破重难点。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视微课在“自育自学”中的应用,将丰富“自育自学”理论实践,从而推动理论发展。

二、微课在“引导自学”型课堂中的应用

作为“自育自学”实验“7+1”模式的重要组成,“引导自学”型课堂无疑和大多数老师关系最密切,因此,探讨在“引导自学”型课堂导入微课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

“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一般分为“明确自学重点、围绕重点自学、交流自学情况、点拨自学得失、巩固自学成果”五个环节,老师“讲”的时间一般控制在一节课时间的20%左右,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互相点评等环节时间一般控制在一节课时间的80%左右。结合笔者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微课的具体应用如表1所示:

几点说明:

(1)关于微课的制作――老师层面

首先,老师课前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制作微课,利用机房教学、“BYOD”(BringYourOwnDevice)教学等设备,在“围绕重点自学”环节将微课资源发送到学生的电脑、平板等学习终端上,供学生自学,节省课堂时间。其次,由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教师可以研究制作一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拔高型微课,供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自学时进行选择,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分层实施。另外,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

(2)关于微课的制作――学生层面

积极鼓励、指导“小先生”制作微课,将所在学习小组的作品成果、操作实录等运用录课软件制成微课进行展示,并接受老师及同学们的提问。

(3)关于微课的制作――其他层面

微课除了在“自育自学”之“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中应用之外,也可运用到其他子课题中。如,在“确保睡眠吃好早餐”(即“吃、睡”)子课题中,关于吃,家长可以“微课”的形式在班级微信群、QQ群等平台上“晒”孩子“早餐”的花色品种、制作方法等,一方面能够督促家长重视孩子的吃早餐问题,另一方面能够起到相互交流、借鉴的作用。

三、加强微课在“自育自学”实践应用中的思考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微课就是在实践中产生,且不断完善的一个新生事物。在“自育自学”理论的实践过程中,应采取如下措施,注重微课的应用:

一是要积极实践。微课这种新型的供学生自学的载体,和“自育自学”的价值理念是一致的。因此,在“自育自学”理论“7+1”子课题的实践过程中,应主动融入微课,使之服务于“自育自学”理论的发展和实践。

二是要提高质量。目前,随着手机、平板电脑、微课录制软件等工具的逐步普及,为微课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微课制作过程中,应广泛吸收情景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运用语言的抑扬顿挫、文字的特殊提示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提高微课制作质量。实践证明,微课的时长控制在3~5分钟为佳。

三是要重视资源库建设。各级教育部门要注重对师生及家长有关“自育自学”优秀微课的评选,建立信息平台,共享微课资源,服务于师生的“自育自学”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何炳章.从教育原点出发――“自育自学”理论与方法.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29.

[2]胡铁生,黄明燕,李明.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远程教育杂志,2013(4).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上一篇:浅论初中美术兴趣教学的策略 下一篇:我们为什么会关注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