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国际教育的现状、挑战与转向

时间:2022-09-07 04:05:16

中小学国际教育的现状、挑战与转向

台湾在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不少台湾人民已经意识到,本土化不能毁弃国际化,无限上纲的本土化已是故步自封。”如果台湾在确保本土特性时,能兼顾国际化,那么台湾就会拥有更多的伸展空间。对个人来说,身处全球化的时代,要想更好地生活、工作和发展,就必须具备全球化所需的知识、技能、视野与思维。因此有识之士呼吁:“未来青年不仅是热爱乡土的台湾人,也是胸怀全球的世界人,他们的舞台是以台湾作基地,伸向世界各地。”作为培养人的教育,也必须重新思考自身定位,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增加国际性的因素。

一、台湾中小学国际教育的现状

台湾将当前中小学国际教育的情况概况为:融入课程、国际交流、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国际化四个方面。

(一)课程融入。各学校大致有以下几种做法:“国际素材融入课程与教学”、“自编教材”、“自编学习手册”、“自编学习单”、“办理外语及文化教学”等。如台北市丽山高级中学就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特点,发展“学校本位课程”、“融入式之课程”或“活动与非正式课程”,将国际教育的目标纳入这些课程之中。桃园县在初等教育国际化方面,以文化学习为主轴,首创低年级的国际教育课程。台中教育大学颜佩如博士与“苗栗县客家国小”携手合作,进行小学全球教育课程发展与课程融入的实践研究。涉及小学1~6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健康与体育、艺术与人文、综合活动等几乎所有学科,学习领域有世界公民素养的养成、全球问题的解决、国际依赖与合作、尊重文化差异、促进和平的能力、本土关怀与全球课题关系的平衡等。这些融入课程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国际理解意识。

(二)国际交流。国际交流是中小学国际教育的常见方式,具体有“教育旅行”、“增进国际视野”、“国际高中生奖学金”、“境外游学”、“姊妹校交流”、“国际志工服务”、“参与国际会议或竞赛”、“教育专题访问交流”、“英语村”、“参与网络国际交流”等。其中“英语村”、“教育专题访问交流”、“教育旅行”三项最为热门。如桃园县为营造适宜的英语学习环境,率先成立台湾第一个英语村,通过情境式教学,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教育旅行(英语用语有Educat ional;Trip;School Trip;Study Tour等)是指学校借助旅游活动实现多元学习目标的一种教育方式。台湾“教育部”自2000年开始宣导国际教育旅行之理念,初期参考日本推行已有百余年历史的“修学旅行”,在2001年5月制定“‘教育部’推动高中职学生国际教育旅行策略”,开始推行高中职校学生国际教育旅行活动。

(三)教师专业成长。2006年,时任台北市丽山高级中学校长陈伟泓通过对英国的“教师国际专业成长计划”的研究,并结合丽山高中的国际教育实践,呼吁学校中应有专人负责国际教育,鼓励教师提高参与国际教育的能力。如今,在台湾国际教育人力中,既有专业教师,又有行政支援人员。据统计,国际教育专业教师总计4405人次(占台湾中小学教师总数2.1%)。其中,高中职教师占33.7%、国中教师占20.3%、国小教师占46.0%。

(四)学校国际化。学校国际化包括校园国际化、人力国际化、行政国际化、学习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及建立国际伙伴关系六个方面。据统计,办理学校国际化共计1644校次。其中,校园国际化占32.9%,人力国际化14.3%,行政国际化16.1%,学习国际化20.1%,课程国际化7.5%,建立国际伙伴关系9.1%。台北丽山高级中学在学校国际化上,规划专人负责国际教育交流业务,教务处为国际教育办理单位,负责课程教学与综合行政业务,学务处负责教育旅行与学生交流事项。招考学生担任学生大使的工作,培养学生具有参与国际事务能力,能接待外宾,也能参与国际性活动。

二、台湾中小学国际教育的推进

台湾中小学国际教育在推进中,坚持政府主导和学校本位相结合。政府通过立法的手段加强国际教育的方向引导和条件保障,扮演协助、认证、推广宣传的角色。学校则是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适合的国际教育,同时作为改革支持者和执行者的教师,他们的国际教育专业素养,也是台湾推动国际教育重要的一环。因此,台湾推动中小学国际教育,体现出以政府主导为主,学校为本的态势,教师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政府主导中小学国际教育。台湾在新世纪以来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国际教育,台湾《教育基本法》明确指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的现代国民,而且应于国民教育阶段、高级中学、职业学校中落实。因此,台湾将“文化学习与国际理解”列为九年一贯课程纲要之基本能力之一。同时,台湾“教育部”在2008年6月公布的施政蓝图中,确定把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作为未来的施政主线之一。台湾教育当局认为,国际教育是一个持续深入的过程,过去台湾在高等教育有较多的回应,但在中小学多专注于交流。为了把国际化持续从高等教育向中小学扎根,必须从小唤起足以培养国际视野的意识,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理解、环宇伦理意识等,这些都是国际教育培养世界公民的重要推动力。

(二)以校为本自主实施国际教育。台湾推动中小学国际教育,以学校自愿参与和学校本位为原则,通过以校为本的方案规划加以实施。中小学推动国际教育,首先着力唤起学校成员国际教育的意识,把意识唤醒作为学校进步的动力引擎。从深层次而言,国际教育强调不同观点的了解,无论是相似的观点还是不同见解,都需要加以保护,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强调学校课程的发展,并通过提升学校与不同地区、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联系,使得学校通过推动国际教育催化教育生态的丰富性及教育品质的提升,进而积淀和掌握社会进步的知识、技能、态度;强调学校国际化议题的剖析,作为学校推动国际教育的素材,并使学校革新发生聚焦效应,为台湾推动中小学国际教育、开启教育与社会进步之窗打下基础。

台湾在2011年出台了主题为“扎根培育21世纪国际化人才”的《中小学国际化教育白皮书》,把教育国际化的重心下移,坚持向下扎根,致力于从中小学阶段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力度,把中小学生培育成认同“国家”、国际素养、全球竞合力、全球责任感的国际化人才。

作为一大举措,台湾强调四轨并进,推动学校本位的国际化。以学校实际情况和需求为本,从融入课程、国际交流、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国际化四个方面入手,齐头并进,希望将国际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并有针对性地制订了“学校办理国际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计划”、“学校办理国际交流计划”、“学校办理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和“学校办理学校国际化计划”,以更好地落实各方面的政策。

同时,建立系统的组织架构与支援系统。台湾“教育部”正着手从上到下建立一个系统的组织架构,以支援国际教育工作的开展。目前,已经成立了中小学国际教育的领导机构——“中小学国际教育指导会”和协调机构——“工作协调小组”,前者负责中小学国际教育各项工作的推动,后者负责规划、协调并执行中小学国际教育政策推动与控管,整合中小学国际教育推动经费与人力资源。另外,还设置了“中小学国际教育中心”作为行政和技术援助机构,并鼓励各地方和学校设立专门组织和人员负责中小学国际教育工作。

(责任编校:白水)

上一篇:以人为本谋发展科学管理创品牌 下一篇:基于机电专业就业市场的中等职业教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