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类校企合作人才培育机制创建

时间:2022-09-07 03:57:32

市场营销类校企合作人才培育机制创建

我国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肩负着培养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营销人才的使命,但是传统的脱离企业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对于营销人才需求,从而产生了营销人才培养的供求结构性矛盾。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面对教育的大众化、产业化的趋势,能否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产品,成为其生存发展的关键。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之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实施人才培养是破解矛盾、实现共赢的必然选择。

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得到了高职院校广泛的认同,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营销专业都与企业进行了一定的合作,但总体看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松散、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职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形式比较多。主要有学校会偶尔的请企业的专家给学生进行专业讲座、学校会聘请营销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学校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制定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或者实习、顶岗实习和就业等。这种校企合作的具有偶尔性、即时性、随意性、不规范性、不可持续性。

第二,校企合作的形式大于内容。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营销专业与企业之间签订了合作办学的协议,而真正开展实质性合作的学校比较少。原因主要是一些学校不是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出发,而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通过人际关系签订一些形同虚设的校企合作协议。

第三,学校主动、企业被动,剃头挑子一头热。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率,迫切的需要和企业合作,因此表现的更为主动,但是企业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表现出合作的冷淡,学校通常需要通过人情关系获得短期的、暂时的合作。高职营销专业校企合作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是合作动力不足。学校、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合作意愿,但是并不能很好的转化为合作的持续动力;企业则很少能够认识合作的价值,尤其是中小企业,企业经营注重短期经济利益,校企合作动力严重不足,或者说驱动方式不能充分满足校企双方资源互补的本质要求。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动力分析

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各因素或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建立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将促进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校企深度合作。

1.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外部动力分析

校企合作外部动力是指存在于企业、学校之外的,能对合作起推动作用的外部动力因素。这些外部动力因素能够诱导、唤起、驱动或转化为合作主体的内在驱动力,来实现校企合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直接外部动力来自市场。在供给大于需求的市场状态下,竞争激烈,生产者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市场,增加产品的销售额,扩大市场占有率,要达到此目的的根本在于拥有优质的营销人力资本。在供过于求的开放式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企业强烈地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时,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本成为竞争制胜的根本手段时,必然产生校企合作动力。然而我国市场经济不够完善,市场发育还不健全,市场机制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作用。而且,对于人力资本的投入周期长、风险高,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保障,企业尤其是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都不愿意向这些领域投资,仅靠市场机制来推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运用政策和法律手段来引导、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外部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即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压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的今天高等职业院校开始面临生死的考验。如果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就会导致毕业生无法就业或者就业率低、社会口碑变坏,从而影响招生计划的实现,没有生源学校就难以为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接受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管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的高低成为评估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指标,如果高等职业院校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不能获学院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和政策支持,还要要受到相应的责罚。

2.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内部动力分析

校企合作的内部动力,是指存在校企合作系统内部各主体对合作产生的内驱力。外部动力因素具有诱导、唤起合作主体内在动力的功能,只有将外部动力转化成部动力才能形成真正的合作动力。影响企业参与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合作培养的主要内在动力因素包括企业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企业的人力资本意识、企业内部人才资源的欠缺。企业的社会价值在于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以此获得回报———经济利益。所以从根本上说,企业参与合作的最大内在驱动力在于不断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的人力资本意识是企业洞察和把握合作机会、产生合作欲望、引发合作行为的内在心理动因。企业要通过人力资本投入,增强市场开发和竞争能力。当企业意识到自己的营销人力资源难以满足其目标的实现,便会把视点转向寻求合作。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营销人才培养,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专业分工和社会化服务,可以获取优营销人力资源优势、节约人力资本投资以及研发支出等资本性支出、提升销售业绩,形成良性企业文化,获得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等直接和间接利益。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在于办学效益的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通过校企合作有助于分解掉一部分教育投入(师资、实验实训设备、场地),有助于教学改革和师资培养(学校人力资本投入)、有助于提升营销专业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就业,同时实现其研究活动的社会价值,提高学术水平和社会地位。

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动力机制模型的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构建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动力模型(如图)。

1.企业参与高职学院市场营销人才培养

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应该是全程参与,包括提供营销人才需求信息、制定营销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模式、制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开发、营销理论和实训教学、顶岗实习、师资队伍建、科研活动等。企业参可以降低学院人才培养成本和提升营销人才培养质量,从而给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带来动力。

2.高职院校参与企业营销管理业务

学院为企业提供优质营销人力资源、营销管理智力支持、培训员工提升员工素质和能力、参与企业销售环节、提升企业文化,提升企业销售业绩、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培育企业长久竞争力。从而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带来动力。

3.政府干预保证外部动力

一方面,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法律体系,做到校企合作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才能使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得到保护和开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建立税收减免等扶持机制,对获得教育部门授牌的校企合作单位给予必要的税收减免,激励和引导企业主动参与。

上一篇:中国证券市场延迟开设国际板因素 下一篇:化工实训场所选择与师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