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

时间:2022-09-07 12:44:30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临床治疗方案。方法: 对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0急例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针对19例患儿采取常规治疗方案,其余21例患儿在此基础上进行肺表明活性物质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疗效。结果: 在对40例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实施治疗后,选取肺表明活性治疗方案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采取常规治疗方案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16%,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治疗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由于新生儿受到创伤、感染、休克等刺激后产生的急性反应性炎症症状[1]。临床主要表现为其肺部大面积细胞受损或坏死,且肺部产生渗出性水肿,导致新生儿缺氧、呼吸困难。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属较为常见的危险重症疾病之一,当前发病率已上升至50%左右,已引起医疗卫生领域的广泛关注[2]。因此,我院为探讨有效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治疗方案,对我院自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急40例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诊断治疗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与研究,以总结出治疗该病症的有效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共40例,患儿年龄在出生1h到20d不均。平均出生时间为4.3d,其中女婴16例,男婴24例。所有新生患儿临床病症均符合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诊断标准,均有其触发疾病的高危因素,呼吸频率较低,吸气性征明显,吸氧浓度、动脉血氧分压均低于200mmHg。经拍片确认患儿肺部均显示浸润影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9例,观察组21例,两组患儿在年龄、出生时间、病症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针对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方案,即利用氧疗仪对患儿行经由鼻孔的给养治疗方案,将气道的压力调节至0.6Kpa左右,并控制其输氧流量,将其控制在每分钟4L。并予以对应的症状治疗,采取抗生素、输液、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方案。

针对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肺表明活性物质治疗方案。在征得21例患儿家长同意的前提下实施治疗。配药遵照100mg/kg的剂量。配置完毕后将药物摇匀并加热到37℃,进行插管。并将呼吸道与气管间的堵塞物清除,确保药物供给通畅。在新生儿双肺呼吸音保持一致的情况下,使其保持外仰,并将配置完好的药物,利用无菌注射器注入气管内,使其滴入患儿的呼吸道。同时为保障给药顺畅,选用气囊正压供氧,并轻柔拍打患儿胸部,保证药物能够辐射到整个肺部,维持患儿7h左右。在完成药物输送后,紧密观察患儿呼吸系统的改善情况、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等,随时调节供氧呼吸机的系统参数。

1.3 评价标准

治愈:患儿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吸氧浓度、动脉血氧分压恢复正常,肺部病变消失。 显效:患儿临床体征明显患者,吸氧浓度、动脉血氧分压趋向正常。 好转:患儿肺部病变有转变迹象,临床体征发生缓慢改变。 无效:患儿临床病症、呼吸情况均无任何变化。以治愈及显效的综合比例判定其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 P

2 结果

本组选取的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患儿共40例,经对比治疗后,选用肺表明活性物质治疗方案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采取常规治疗方案的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新生儿产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时,其肺部表明的活性物质明显减少,由于病理因素致使其血浆蛋白漏出,进而释放出较多的炎症性传递物质抑制患儿肺部表层活性物质的生长,破坏患儿肺部呼吸功能,导致患儿呼吸困难。采取肺表明活性物质治疗方案能够利用外部活性物质补充,促使患儿肺部肺泡呈均衡性扩张,以弱化肺血管的阻力作用,保持其患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活动正常,以维持其呼吸正常,削弱肺动脉压的作用。

导致新生儿产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原因通常与分娩方式、羊水吸入、宫内窘迫、低血量等情况有一定的联系[3]。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由于实施剖宫产手术需要实施硬膜外麻醉,产妇血压降低,同时输入产妇子宫胎盘内的血液也在迅速减少,进而导致新生儿在子宫内缺氧。另外,在剖宫产过程中,由于胎儿并未经过正常、自然分娩的产道挤压,致使其肺液留存过多,导致肺损伤。在本组研究中,使用肺表明活性物质治疗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由于其价格较为昂贵,尚不能在广大医院内部普及。同时亦有相关研究表明采取沐舒坦联合辅助呼吸机通气治疗亦取得较好疗效,但由于针对新生儿不宜过多使用呼吸机,因此,该方案同时也未得到广泛普及[4]。分析触发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致病原因,我院认为应该强化对处于妊娠期产妇的护理与产前健康教育。另外还需强化对其原发病的防治工作,增强对新生儿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等基础疾病的防治,进而有效避免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产生。此外,还需对具备潜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实施血氧饱和度检查,在最早的时间内发现与防治,以提升其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

[1]闫小红,刘云,李宗尚.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08):69-70.

[2]郅春艳.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与疗效分析[J].中外妇儿健康,2011(04):156-157.

[3]李雪瑞.经鼻持续气道正压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3(09):89-90.

[4]王娜,佐日汗,王琳,等 .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征[J].中国妇幼保健,2012(12):23-24.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顽固性2型糖尿病血瘀证 下一篇:文拉法辛与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