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阅读教学中的“读”

时间:2022-09-06 11:58:53

浅议阅读教学中的“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中,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要立足于学生的读,使学生能读,肯读,会读,从而掌握很好的读书方法。下面我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一些“读”的方法总结如下,跟同行们分享。

一、能读

能读是读书的起点,新课伊始,首先要学生读准每个字的读音,主要抓好这样三点:一是要纠正因字形相近而引起的错读,如“铿锵有力”;二是因多音字而引起的错读,如“困难重重”;三是因声韵母易混而引起的错读,如“头发”。其次要重视范读,由教师或上等学生作示范性的朗读或播放课文录音。此外,还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比如,读书要有抑扬顿挫,要有轻重缓急,要注意语速等基本的朗读技巧。

二、范读

这是读书的动机问题,对于同样的阅读物,一些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阅读态度是积极的,另一部分学生则是消极的,这样,老师就要采用多种方法创设积极的阅读场,把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全部调动起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比如,在教《别了,我爱的中国》时,我设计了如下读法:一是查读,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查字典,通过亲自动手查字典,自主识字,理解新词,这样学生会记得更牢;二是议读,边读边议论,比如,在读书之前,老师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全文都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我爱中国);三是划读,学习第一段时,让学生默读时用不同的符号划出作者看到的、听到的和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然后在全班交流;四是仿读,即学完第一段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阅读方法,然后让学生仿照读第一段的方法阅读第二段,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五是疑读,用符号圈读法自学第三段,然后问,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让大家讨论;六是引读,在学习需要强化的重点句子时,教师要反复引领学生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七是轮读,每段分三组轮读,即时间、地点句群为一组,景色、人物句群为一组,作者的感情句群为一组,在轮读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八是随读,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轻声随老师一起读,注意教师在朗读时的语调处理;九是听读,听读课文,指名朗读全文。

通过多读,让学生读懂,读出语感,读出味道,最后达到“入境”“入情”“悟神”之目的。

三、会读

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读书规律。体现读书规律的方法有许多种,小学生要掌握其中最基本的读法,每读一篇课文,我重点在如下三个方面下工夫。

1.读懂文题。读懂文题往往是进入课文境界的向导,文题教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另一方面,要引导理解课题与文章的关系。我要求学生掌握两种方法:一是题目与文章内容联系紧密的用解题读文法。如《种子的力》一文,先要求学生点出题目中的重点词,引导学生读课文,使学生明白本课文是以“力”为线索。这样紧扣课题读文,学生接触重点快,阅读方向明确;二是题目与文章内容相脱离的用读文解题法,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然后再回过头来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内容,为什么要用这一题目?如《林海》这篇课文写的是大兴安岭,为什么要用“林海”为题目呢?《草原》它是一篇访问记,为什么要以《草原》作为文题呢?从中体会其中意旨。

2.深读词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细读理解,如《草原》第一段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是作者访问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学生很难理解。可是引导学生理解句中的重点词语,可以先问柔美是什么意思?渲染是什么?勾勒是什么意思?翠流又是什么意思?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与这三个词语有关的语句。柔美的——“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渲染、勾勒——“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翠流——“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最后边读边想这几个词语与有关的句子的联系,采用这种联系上下文细读的方式,一方面能使学生确切地掌握词义,另一个方面就是把课文记叙的有关内容联成一个鲜明完整的形象,能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

3.精读重点片段。在文章精华处引导学生重点读,能提高阅读质量。那么,哪些段落需要精读呢?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心突出的段落,通过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二是层次关系明显的段落,读出词语之间的停顿,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中认识句群组合的规律;三是词语生动活泼的段落,读中欣赏文章的优美词句,反复体味,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四是要求背诵的段落,通过多读加深理解,品味语言表达的效果,达到巩固记忆,反复感染的目的;五是运用多种标点符号的段落,正确读出句读节拍,按照标点符号掌握停顿位置和停顿时间长短,读出各种语气。

总之,“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总结,灵活运用,最终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责编 张晶晶)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网络化教学 下一篇:读书“得法”方“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