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新未必弃旧

时间:2022-09-06 11:53:53

摘要:既有建筑的再利用对于我国正在大量进行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城镇的保护开发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再利用依然面临理论的缺失与实践中的不足等种种问题。建筑再利用的概念与理论是在西方语境下提出的,适合中国传统建筑的再利用理论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这不妨碍我们在实践上进行探索。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建筑再利用所面临的问题是中国传统建筑再利用工作向前发展的基础。本文就既有建筑的再生利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改造;既有建筑;重构

Abstract: existing building reuse in China is of historic blocks and the town'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lso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However,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reuse is still faced with theoretical defect and deficiency in practice problems. Building reuse concept and theory is proposed in the western context, suitable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reuse theory building is a long and difficult process, but this is not cloggy we carries on the exploration in practice.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reuse problems facing the reu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work development foundation. The existing building recycling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Renov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 reconstruction;

一、既有建筑再生的定义 

既有建筑再生,就是用各种手法来保存与改修并且使建筑再度得到新生命。它不但使街道的记忆得以留存,使传统的建筑工法与建筑匠师的手艺得以流传,也对节省能源有所贡献,有益于环保等。

二、既有建筑再生与设计

再生是积极的尽可能发挥原有的空间特质,却又非一成不变,更要赋予他们新的生命。建筑再生作为一个创造行为时,不只是保存过去,应该是在既有的建筑上,留下今天社会所赋予的时间感。时间感不只是时间的感觉,时间感是人们如何去感受时间的流动。对各不同年龄层与不同地区的人,在时间流动上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要使此时此地的人们如何感受到时间感?正是再生设计上重要的挑战。

就我们城市当前发展的需要来说,应以更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再生。建筑定位于各个时期的经济与社会潮流脉络中,建筑规划方针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另一方面,在既有的工法与材料中,令人感受到建筑内在的脉络,同时以新的创意、色彩或造型等,在现代与过去的对比中,表现时间感,表现时间的累积或层次,使现代也成为其中的一层。使建筑在再生之际,至少有两个时间感的材料、工法、设备与法规,在一栋建筑中出现;虽有两个时间感,却又成为一个存在,这两个时间感互相认同彼此的异质性而共存。时间感的共生是非常重要的事,过去形成的时间层,未来还会继续累积的时间层,使建筑生命得以生生不息。不同的构法、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设备等的加入,都是展现时间层的方式。例如在木造仓库兼用展示室中加入防火与防盗系统,但是却不影响木造的架构,将耐火墙与木构架分立;或在既有的墙与柱之间组入照明系统,在连续基础上造展示台,使两种系统共生,并在新的外墙与原有外墙之间做休息角落,使新旧的对比更为显著,都是其中的一些方法。既有的工法与材料在建筑脉络中被解读是非常重要的事。有时将新的设备组入旧的构造中,例如将格子天花的板的部分取出,代之以亚克力板作为照明面,或将二楼的楼板去除一部分,一方面成为挑空,另一方面也成为空调机的安装位置,同时可以看到风管与木架构也令人感受到时间感。积极性的保存就是既要发挥原有建筑的特色,却也不将新的建筑暧昧的混入,而是令人感受到两个时间感的共生。我们应该借助于建筑内在关系的再生和外在关系的再生,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再生,来面对今天的社会变化,从而追求建筑所在地环境的丰富性。闲置空间以及旧厂房等再生的推动与实践,对建筑本身来说不只是建筑的再生,还有对过去人际关系和生活经验的重视。对老建筑与老地方的感情,老建筑令人感受到温暖质感的魅力,以及重视地方文化的风潮,共同促成了闲置空间的再生。原有的建筑应能够继续发挥它原来所具有的功用,为使得闲置空间得到活用,一方面可以赋予该建筑以新的特色,同时也可以保存街道原有的味道。在具备新用途的同时,保留下大家的记忆,而且留下的不仅仅是建筑的外观。

再生设计的目标就是将最传统、最日常生活化的空间,变成利用价值最大化的空间。在这样的一种理念下,透过与人的邂逅,创造了使闲置空间得以再生的机会,而得到再生的建筑又会继续创造更多人与人之间邂逅的机会,使环境的再生与人的再生互相得到良性的催生。这种方式,可以说在过去保存与新建两种模式之外,又加入了再生设计的第三种可能性。

三、既有建筑实施的具体方法

建筑师在旧建筑改造时必须先对原有的场地予以充分的了解,分析其外部形态的保留价值,通过对旧建筑本质要素及深层结构关系的研究,充分发掘原有建筑的潜在价值,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如何重构旧建筑形态。事实上,这要求建筑师有更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所谓“改园更比改诗难”(陈从周)。以下是建筑外部形态重构中的几种常见手法:

1、质地重构

质地是表现建筑个性与丰富性的重要方面。在对旧建筑进行改造时,引入新材质也是一种形态重构的方法。正因为质地的多样性使得建筑师拥有更多解决方案的可能性。一些新的饰面材料被大量运用于老建筑改造和翻新中,通过这些材质本身的色彩组合和各种材质间精细的构成对比,获得良好的艺术表现力,使旧建筑变得更加生动,更具现代感。法拉利公司总部的立面改造就是将织物与现代化的玻璃材料相结合,满足了建筑本身的通透性,实现了室内外环境之间的一种“对话”。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卷起织物系统于结构内,这样既不会遮挡室内人们的视觉需求,也不会破坏建筑的整体风格;当织物展开时,建筑物外观即呈现出一个“柔性”的立面,通过这种处理手法,旧建筑的形态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中。

2、色彩重构

色彩是建筑形态的另一重要表现特征,它作为感知要素很容易被人感觉。有分析认为,人在空间中首先感觉到的是色彩,其次才意识到形。位于德国南部的劳芬堡是一座建于2 0 世纪5 0年代的公寓。改造前建筑整体为浅黄色调,立面造型简单,视觉效果单调苍白。2000 年这栋建筑被整修翻新。在不改变原有造型元素的情况下,为打破建筑单元的简单重复带来的视觉疲劳感,设计师仅应用色彩设计,将每一单元通过橙、紫、绿加以对比,使建筑获得新的视觉效果。为了在强烈的冷暖对比中求得统一,三种颜色采用了同一明度,从远处看,这栋建筑仍是一个整体。

3、尺度重构

“在建筑学中,尺度感这一特性能使建筑物呈现出恰当的预期的某种尺寸,这是一个独特的似乎是建筑本能上所要求的特性。”在旧建筑改造中尺度重构是较为常见的手法。当将建筑的功能转化为一种全新性质的功能时,由于其新功能的要求,必须重新组合外部形态的开口方式,改变其尺度感,使形式能反映功能。但尺度的变化会使改造后的建筑给人陌生感和错觉。因此对于有一定文化价值的旧建筑形态改造必须慎重。

4、穿插入新的功能要素

这种手法比较常见的是在旧建筑的外立面上加建阳台和卫生间。在比较老的公寓中, 特别是小型公寓, 一般没有阳台和独立的洗浴单元。然而,阳台的加建会对外观的美化起很大的作用,它同时也可以极大地改善建筑室内的通风和效果。一栋建于1930 年的公寓改造设计时,在整个建筑的框架外安装了预制阳台和洗浴单元,利用这种手法将原先平淡无奇的立面变得层次丰富,同时改善了居住单元的功能标准,大大加强了公寓的可居住性。另一常见的手法是在旧建筑中加建电梯,一方面因电梯的缺乏,给老年人、有行动障碍的人和有小孩的家庭生活造成困难;另一方面加装电梯对立面垂直的装饰起着很大的构图作用。具体处理上,电梯可以安装在一个大的楼梯井或预留的井道内,或者在建筑本体之外加建一个全新的电梯井。在楼梯井里建造电梯的好处是建筑的立面可以保持不变;而在建筑外部加建电梯一方面对于建筑的承重结构没有特别要求,而且可以对整体外观在构图上起到垂直统领的作用,丰富整个建筑群的构成效果。

四、结束语

从宏观层面来看,既有建筑的再生利用不仅利于保护城市历史文的延续性,在自然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的情况下,“再利用”工程无疑显示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意义。因此,对待既有建筑,应考虑其全生命周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不应只从短期的经济效益去决定旧建筑“生与死”。既有建筑的再生利用不仅仅是建筑师的任务,其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以及开发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和参与。

参考文献

[1]杨立彬.旧建筑改造与再利用案例的分析[J] .山西建筑, 2009(20)

[2]叶雁冰.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的价值探析[J].工业建筑,2005(06)

[3]黄荣荣;刘溪.旧建筑改造的审美转型[J];山西建筑;2007年16期

上一篇:露露被邻居收养究竟有没有法律效力 下一篇:小咖喱的外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