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时间:2022-09-06 11:03:48

走出误区,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摘 要: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作为培养适应未来信息化发展人才的重要阵地,教师要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的教学观念,走出信息技术教学的误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误区 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得到无限扩展。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形势下,谁能引领信息化发展的前沿,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作为培养适应未来信息化发展人才的重要阵地,教师要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的教学观念,走出信息技术教学的误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校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校一样,由于以前的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的评价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教与学存在诸多困惑。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和教学实践,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走出误区与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走出教学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误区与对策

在实行新课改以前,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只把结论告诉学生,很少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很少重视过程。这是教学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一个误区。过去有一个教学原则叫“精讲多练”,但讲到什么程度才叫精,是讲少点才叫精,还是越细越精?多练,练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呢?过去我们讲:“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现在行吗?如今,报纸、杂志和网上都有很多信息,老师有一桶水够不够?学生都在信息海洋里面“冲浪”,教师要跟着学生一起“冲浪”。很多观念都要转变,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教育的原则,重新审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重要载体,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仍然要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学习,选择正确的学习路线和学习策略,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处理信息的方法,而不是告知现成的结论。

如果学生的学习只是通过执行老师的一道道命令实现顺利通过测试为目的,这当然就毫无乐趣可言,这种把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抽象成一组组僵硬的数字的方式,很难真正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思维的敏捷程度,从而泯灭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成功欲望。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某些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初期兴趣很高,学着学着,就变得没有兴趣,甚至觉得信息技术课很枯燥乏味,经常有打游戏或逃课的现象发生。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试卷上罗列的一项项知识点的检测,在日常教与学中,师生都只能疲于应付。

学习是由一个个学习子过程构成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认识问题的态度本身对学生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过程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程、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二、走出教学设计的误区与对策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统一的学习要求、统一的学习内容,没有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层次性、独立性,这是一个误区。因各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不一样,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很大,以及在一个教学班内学生基础知识普遍存在两极分化的事实。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适当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布置不同深度的练习。

有过信息技术课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以前的信息技术课堂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怎样操作各种软件,教师实际上是对软件使用说明书进行演示与介绍,学生则主要是通过被动接受的方式学会操作软件,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新课标明确地提出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体目标,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表达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通过分析信息素养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信息素养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技术、人文和道德。

翻开老教材的每一章节,可以清楚地看出某一软件的功能是什么,该怎么操作,可以说教师和教材都用了最大的精力在让学生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

新教材主要还是讲信息技术基础,但是,书上内容不再像老教材那样将各个软件的使用详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甚至根本找不出里面有对某软件功能的介绍,全书主要是按照对信息的认知、信息的获取,对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管理和信息的安全这样一条主线索为脉络的。而且每一章都是按照信息认知——信息加工——信息评价——问题解决这样的思路进行教材编写的。

因此,新教材编写的目的已经从以前的软件使用说明书变成引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价与鉴别,然后对信息进行处理与加工,最后通过综合活动将所学知识沉淀为自身的能力。

三、走出信息环境互动的误区与对策

荧屏取代了课本,忽视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老师一直坐在教师机前通过计算机与同学进行交流,缺少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在上课过程中总是提问一些学优生,以少数学优生代替全体学生的互动,没有体现全体人员参与,这是一个误区。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课本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要起主导作用,而课件起辅助作用,不能将两者的关系混淆。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他靠的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进程。

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态发展的科学,信息技术是多种技术的融合体,包括计算机、通讯、传感三种技术。但是,非常专业化的知识根本不适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所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才是教学的重点。我们在教学中要强调创造多样化的信息环境,营造和谐的信息氛围,注重基本的技术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适应新技术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造平台。信息环境建设应该从技术层面、过程层面和观念层面建设。技术主要是软硬件建设,过程层面是各种信息活动的开展,观念层面是信息文化观念的建构。信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家庭、学校社区等多方面的力量,特别是要引导高中学生自觉参与共同建设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信息环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是全面改善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契机,能推动和回忆各地区、各学校信息环境建设的步伐,更推进我国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教育的进程,可谓意义深远。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种交流的技术,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学活动无论从内容发展形势,还是从过程到方法,教师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为主要活动方式。对于处于基础教育最高阶段的高中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已经处于青春期,思想观念与各种能力都趋于成熟,他们既有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有这样的需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前提设计课程,达到最终使学生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思想,倡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思想,通过实现这些目标促进学生进步。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伙伴。

总而言之,高中信息技术应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多元化交流与合作的新课程,还应该是学校与社会、家庭之间交流合作的新空间。

如果我们走出以上误区,用好对策,就能够迅速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出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合格人才。

上一篇: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的几点认识 下一篇:游戏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