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用初中化学教材

时间:2022-09-06 10:59:32

如何活用初中化学教材

1 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关系

“教材”是凭借,“教学”是手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需要教”是目的。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教师就必须认真钻研,吃透教材,找准重点和难点,科学处理教材,巧妙设计教学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活动是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要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得不考虑组成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这三者堪称课堂教学的“金三角”。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

1.1 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与“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许多突出的优点。

“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智力活动,包含着教师对教学活动和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智力加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满足自身需要的积极状态,完成情感体验的周期短,实现教学目标的可行性强,获得信息储存的效果好,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承认,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个性差异成为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重视信息的反馈调控。但是,这种模式的教学仍然没有走出教师的“权威力”,学生要在教师的指挥下从这章走向那章,从一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学生要绞尽脑汁地从教材中搜寻出教师所需的、热切期盼的标准答案。求异思维不能得到极大限度的发挥。

1.2 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不难看出,在这一种观点中,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角色提得更重。教师的工作就是尽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和帮助。

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就是让学生先自学教材,然后带着教学中的疑难走向教师,师生共同探求,教师相机引导,让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人。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充分把学生和教材联系在一起,学生成为教材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的“服务生”。

1.3 学生带着教材走向世界。学生带着教材走向世界,即把学生从单一的教材学习中解脱出来,走向教师、走向同学、走向图书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走向网络……走向一切能够充实和丰富教材知识及其知识纵向延伸横向拓宽的地方。

学生带着教材走向世界,将促使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行为发生以下变化: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教学结果向重教学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教师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融洽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2 细化和处理教材的方法

2.1 注重知识联系和逻辑关系,灵活运用教材。化学教学内容处理上,要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章本节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前后教材知识的联系和在历年中考试题中所占的比重来确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和知识逻辑关系进行调整,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版本可以很多,为什么我们教学内容处理上不能百花齐放呀。经过对近几年中考的分析,试题的重点或者说是学生失分主要点还是在物质的微观粒子构成、化学用语的书写和表述、酸碱盐性质及应用以及实验探究等内容上,在《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社会发展》上考得不多,失分也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上述化学核心知识的教学要多分配一些时间,做到不做“夹生饭”,不留“后遗症”。因本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将核心知识分散教学,有点“天女散花”的味道,这样做既是为了分散难点,又是为了突出章节的主体内容,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如,分子和原子及离子的教学,如果集中在某一个章节,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和畏惧感,很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多年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开始接触空气、水的知识时兴趣十足,可接触到分子时就有点不知所措,我们在学习元素知识时,学生很费力,等我们接触更多的化学知识时,特别是学习了第八单元后,很多学生对前面的抽象的概念都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后面内容有很多都是对前面内容的复习和加深。所以,我们在学习上册内容,可以根据需要,多花时间对每一个核心知识讲详讲透,必要时可以改变教材编排顺序和逻辑关系。这样,下册的教学就相对轻松多了,有很多知识就相当于是复习了。

2.2 教学过程的处理――突出化学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化学化。化学的教学离不开生活,用生活中的内容丰满化学的羽翼,生活离不开化学,要充分利用化学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在教学中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化学,学习有用的化学。我们的教学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构建生活化平台,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学习化学,提高教学效率。反过来,也要能用化学知识指导具体的生活生产的实践,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充分体现了“生活――化学――社会”的教学理念。

3 化学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精读课程标准,分析中考试题,教学做到有的放矢。课程标准是化学教材编写和教学活动的灵魂,无论什么版本的化学教材都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也要围绕着课程标准来展开。所以,只有我们认真阅读课程标准,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髓,才能做到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的目标和重难点心中有数。同时,在精读课程标准的同时,也要认真分析各省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精读课标和中考分析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既有利于教师教学中准确把握教材意图和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和突破难点,避免做无用功,又有利于学生学得轻松,掌握牢固,避免学生大海捞针,逻辑混乱。

课程标准中,关于目标要求,说明中对认知性、技能性和体验性学习目标水平从低到高有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初步学习、初步学会等层次。

3.2 中考的内容和教材使用的问题。由教材内容衍生中考题的现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标要求不仅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源于教材的题目,不是教材内容的生搬硬套,而是突出了尊重教材、重视教材、激活教材的指导思想,既有基础性,又有拓展性。这也要求我们使用教材时,要充分利用、开发好教材,不仅落实好课标的基本要求,还要学会对教材内容创新性的使用。

上一篇:鄂尔多斯东部地区煤炭开发对草地植被地表面积... 下一篇:挫折教育 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