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佩罗:请给每个孩子“滋养性故事”

时间:2022-09-06 10:55:55

苏珊.佩罗:请给每个孩子“滋养性故事”

她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26年间,她编故事,讲故事,在她和她的团队的努力之下,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重视“滋养性故事”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

苏珊・佩罗(Susan Perrow),来自澳大利亚,有超过30年教学、国际性教师资格培训、家长教育和讲故事的经验。1985年创办澳大利亚拜伦湾温克尔儿童中心,2000年在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创办150小时讲故事的课程,2001~2003年参加由澳大利亚政府资助的“儿童故事治疗”研究项目,并出版《故事知道怎么办》。

“其实每个故事都有成为滋养性故事的可能性”,但滋养性故事更关注其“滋养”功能。当孩子有各种“挑战”,比如不爱收拾东西、喜欢攻击他人;或者孩子面临亲人离世、父母离异等状况,我们需要抚慰他们心灵,让不平衡的生活状态归于平衡……而滋养性故事究竟有着什么作用与意义,苏珊老师又是如何发现故事中蕴藏的能量与养分呢?

故事首先治疗的是我们自己

26年前,苏珊给三个儿子讲完睡前故事,两个小不点儿已差不多进入梦乡,7岁的哥哥还兴味盎然地要听下一个,她随手打开书就看到了这个“小精灵”的故事:一个男孩为了让自己的单亲爸爸重获笑颜,在祖母的指引下去求助森林里的老猫头鹰,因为猫头鹰知道可以去哪儿寻找可以帮助做家事的“小精灵”,猫头鹰给男孩出了一个谜语,男孩根据谜语的谜面一直找,最后终于在月光下的湖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原来谜底就是――self(自己),于是,男孩回到家里开始悄悄干活,天亮时爸爸走进厨房惊道:“哇!原来小精灵来过了!”

次日天还未亮,苏珊听到浴室里有响动,悄悄走到浴室前发现,7岁的儿子正拿着刷子卖力地工作。清晨,她走到浴室,学着故事里的爸爸惊呼:“哇!原来小精灵来过了!”就在那一刹那,她突然发现,原来她自己就是故事里“愁眉苦脸的爸爸”,“故事治疗的其实是我自己。那时我是个单亲妈妈,带着三个儿子,分别是7岁、6岁和4岁,平时没有人帮忙,笑容早已从我脸上消失。而我7岁的大儿子,就是如此从故事中得到鼓舞,连续两周天未亮便悄悄帮活,成为我现实生活中那个‘小精灵’。”

这是苏珊第一次感受到“滋养性故事”的力量,并决定创办幼儿园,在自己的幼儿园里开始有关讲故事的实验课。之后,她为此付出的努力得到了澳大利亚政府的关注,受邀进行专门针对儿童的滋养性故事的研究。

让滋养性故事走进每个孩子的生活

“让我开心的是,现在很多妈妈也开始为自己的孩子讲滋养性故事了。”苏珊希望每个妈妈都是讲故事的高手,滋养性故事可以通过妈妈们之口走进每个孩子的生活。

在印度,有个妈妈想再婚,但很顾虑自己3岁女儿的感受,在听过苏珊的课之后,她给女儿讲了这样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兔子一家生活得很快乐,兔爸爸经常和宝宝一起玩有趣的游戏。但妈妈和宝宝想要离开老屋,爸爸想要留在老屋,于是妈妈宝宝便和爸爸挥别,他们翻过山越过河,遇到了一个新兔子朋友,新朋友也和兔宝宝一起玩游戏,最后邀请妈妈和宝宝一起到它的兔洞里生活。

“这个妈妈给女儿讲故事的时候用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就是兔宝宝究竟会答应这个新朋友吗?”在讲这个故事的同时,妈妈的新伴侣也总是到家中与宝宝一起玩耍,这样几星期之后,当这个妈妈询问女儿是否愿意跟着自己与新朋友一起生活,3岁的小姑娘欢叫着答:“当然愿意啦!”

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我想用故事为其疗伤的孩子

1994年,苏珊来到南非,“因为我第一任丈夫是南非人,我最小的儿子也是在南非出生。”在1994年之前,我们也大略了解,在那里,黑人被迫害被杀戮,去任何地方都需要“许可证”,没有自由可言。我们也许认为,在这样几十年间一直受迫害的人们,他们身上必定有一种“愁苦”的气质,更何况他们在我们眼里被冠以一个“穷”字。但出乎意料,苏珊在南非没有见到一个愁眉苦脸的黑人。“那里的人非常热情,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止他们唱歌跳舞。哪怕他们住在非常小的房子里,而且他们的小房子随时会倒塌。”

苏珊一直很奇怪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乐观,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一个女孩。女孩的父母是政治犯,曾和曼德拉一起在罗宾岛上被关近20年。女孩使用隐喻的方式告诉她:“如果我们不歌唱,如果我们不乐观,我们就无法通过那些荆棘。”受到女孩的感染,苏珊将一个名为“林瑞儿的歌声”的故事,送给了在南非的那些黑皮肤孩子们。

苏珊和她的团队在非洲待了十几年,并完成著作《讲故事――非洲教师培训中的跨文化研究》。但是很遗憾,“并非所有滋养性故事,都会100%起到作用。”有一次,苏珊受邀为一个5岁的女孩写故事。女孩住在孤儿院里,一有人走近她她就会尖叫不止。那个女孩的经历,堪称《这个杀手不太冷》的现实版。是的,你也许只在电影里见到过此类场景,她的村子里所有人都被杀了,那一天,小小的她躲在桌子底下,亲眼目睹全家被杀,父母、兄弟姐妹……“我和孤儿院的老师一起想了一个故事,到最后终于起到了一点点的作用,使这个女孩和她的洋娃娃产生了连接,她可以跟洋娃娃一起吃饭睡觉。但是,”每言及此事,苏珊必会蹙眉,难过得摇头,“真的没有任何故事可以医治这个女孩所受到的伤痛。”

“这次离开北京后,我还会再去内罗毕。”苏珊从不说自己的“滋养性故事”包治百病,但我们却可以看见,这个五个孩子的妈妈,每当提及那些需要她用故事来疗伤的孩子,她眼睛里沉沉的母爱。

《母子健康》:每一个妈妈都可以讲出滋养性故事吗?有什么诀窍?

苏珊:当然可以!你可以先在脑子里搭一个包含三部分的框架:隐喻,进程和结局。滋养性故事要最先构思结局――让失衡的状态重归平衡;根据结局,再去琢磨隐喻(故事中某些形象和情境的象征意义);最后是根据隐喻,怎样达到平衡状态呢?这当然是进程所要表现的。

《母子健康》:为什么每个滋养性故事都要一个happy ending?

苏珊:打个比方,比如我是个素食主义者,我听到将什么东西切割或者放到锅里煮,就会觉得万分不舒服。滋养性故事大多是讲给学龄前的小孩子听,如果小孩子听了不舒服他们还愿意去接受吗?更何况他们还在成长中,故事应该带给他们愿意朝向的生长希望。

上一篇:探索孕期的花样性情 下一篇:“反营养物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