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投资新政力主企业并购

时间:2022-09-06 10:14:31

海外投资新政力主企业并购

14日,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在第三届东亚投资论坛上表示,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单纯引进来,向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对外投资成为新一轮对外合作的重点。廖晓淇说,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也从直接投资变成并购投资。2006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61亿美元,同比增长31.6%。中国对外投资在全球的排名已从2005年的第17位上升到13位。

中国现在处于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的过渡时期,国内人民币流通量、外汇储备量、全球经济一体化等方面的压力,导致中国必须走资本输出这条道路,也就是加大对外投资。否则将导致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失败,这样的决定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战略性意义。

企业为主政府辅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卢进勇说,“中国对外投资是走企业为主,政府辅助的道路。中国目前还没有完全的市场经济,也可称为东方式市场经济――政府推动、主导的经济。政府可以控制对外投资的规模,也可以停止对外投资。比如:1993年时就停下来过,并且中国出去的大量是国有企业,这些就说明了中国对外投资将发展更快。”

现在,中国出去的领域包括资源开发、制造业、金融与技术创新等四个方面的企业。“这些行业和国家鼓励出口的行业基本一致。”卢进勇说,其中能源、资源类开发是所有投资中,最能体现政府意志的行为。国家需要长远的发展,通过企业到海外获得资源、能源,主要由国有大型企业来从事。“中国政府促进对外投资发展的手段,包括立法、外交、服务、管理等方式。”卢进勇还表示。

但是,真正的主体还是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不走国际化道路的企业最终将被世界所吞灭。企业只有走出去开拓市场,加强对外经济交往,经过国际锻炼,塑造国际品牌,自身才能够不断发展。比如:本田在发展全球战略的时候,就曾经为进军东南亚市场,还是进军美国市场犹豫过,最终决定进军美国。“因为只有打通了美国市场,才能够走向全世界,最终本田在美国的市场知名度远远超过在日本的。”和君创业研究咨询公司执行董事长李肃说。

从企业的技术革新方面来讲,企业也需要走出去。“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到中国,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现在别的国家在中国建立的研发中心,主要是外包和劳资方面,而真正的高端技术还是留在他们本土,而我们中国企业只有到他们那里才可以学习到这些技术。”

除考虑开拓市场、寻求资源和技术等因素外,还有许多企业是因为当前的贸易壁垒而进行海外投资。中国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导致中国的商品出口量居高不下,“这也是导致现在出现贸易赤字的重要原因。”李肃说,“国外就会出现很多贸易壁垒,与别国的贸易矛盾也越来越严重,现在加大投资力度,比如到他们那边建厂,可以促进当地税收,增加就业率,消耗当地的原材料部件等等,对方也肯定欢迎。”

贸易顺差资本输出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国内市场消费量是有限的,这样中国必须输出大量商品。按照经济规律,产品输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必须进行资本输出,否则将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中国大量的制造业产品出口,为中国囤积了大量外汇,外汇储备目前已经超过1.3万亿美元。如何应用这些财富是当下必须考虑的问题。倘若不然,中国对外贸易收入将贬值。”随着人民币升值,按照2005年7月21日汇改前8.2765计算,人民币已累积升值8.5%。按1.3万亿美元计算,汇改前至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已缩水近1100亿美元。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金融市场不发达,经常项目连年顺差,储蓄相对过剩,其结果必然需要大量进行国外投资。”李肃说。中国的金融机构,中国国内的闲散资本管理远远不如国外,国内的诸多融资机构发展受到限制。虽然国内资金充足,但是真正可以用于投资产业的并不多,大部分进入股票市场。只有中国的金融机构走出去,到国外发展,获得重组国外市场的金融能力,和重组金融机构的能力。五年后,中国的国内与国际金融市场很有可能就会被打通。

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全球的资源包括市场、能源、资本、人力等方面,面临着重新分配的问题。中国企业应该主动去把握这次机会,帮组解决国内企业能源、资源的瓶颈问题。

“现在是国家利用那些没有出路的外汇、民间资本、银行资本,到国际上寻找能源、资源的时机了。”李肃说。

前景一片良好

国内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普遍持看好态度。“今年中国的对外投资肯定超过200亿美元。国家和企业的实力在不断增强,国内企业大潮涌动。”卢进勇说,具体为:民营企业出去的比例将增大;对外投资将相对集中,集中建立经贸合作区;中国的跨国公司数量将增多;今后的对外投资的方向是并购,这是国际流行的方式。

其中,企业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主体,而国家提倡企业对外投资运用并购方式。这种是当今世界对外投资最流行的方式,并且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实行这样的方式。据统计,2005年全球跨国并购达7100多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88%。但是从全球的范围来讲,全球并购成功的只有1/3,所以在中国企业出去并购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问题。比如中国台湾明基并购德国西门子手机就以失败告终。“虽然死了2/3,但是还是要做,因为前面的客观规律需要,有大量的利益刺激。”李肃说。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并购之路还非常长,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中国企业还处在学习的阶段。“早在80年代,大众进入上海,当时中国的制造能力极低,全国没有办法找到任何汽车配件,国外将中国的制造业说的一文不值,并且那个时候引进外资还很困难。但是,现在没有人可以怀疑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资格。”李肃举例说明这一点。

上一篇:寻找东亚投资新空间 下一篇:定向央票软着陆银行信贷无关痛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