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与“歧视”的教育辩证

时间:2022-09-06 08:30:04

“激励”与“歧视”的教育辩证

出席嘉宾:

陶西平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

吴遵民华东师大终身教育中心主任

李烈国务院参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李明新北京小学校长

张基广湖北武昌实验小学

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容器。”陶行知先生说:“育的最高目的不是要培养人上人,也不是培养人下人,而是要培养人中人。所谓人中人,就是具有人成为其人的美好的人性,善良的心灵,有着与人为善,与已为善的精神元素。”反思我们当前的一些教育现象,一些学校只关注成绩,老师眼里只有好学生,不能容忍差生,于是就有了“绿领巾”、“红校服”、“三色作业本”,名义上是激励,实则是歧视。须知,对于学生来说,任何不公都可能对其幼小心灵造成伤害,教育者的许多不当行为也容易给他们造成误导……

那么,教育该如何回到本真,什么样的教育才符合现在孩子的发展,为此,本刊梳理了教育界的一些专家、教授关于教育“激励”与“歧视”的思辨,以期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借鉴。

“功利化”是最大阻碍

华东师大终身教育中心主任吴遵民认为,教育最大的问题出在“功利”二字上。上了好的小学才能上好的初中,继而是重点高中、名牌大学,最终目标是成为拔尖的“人力资源”,以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及不菲收入。

快速发展经济的需求,让教育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立场和空间。一直以来,“为培养人才而大力发展教育”成为整个教育界广泛讨论的话题。近年来,围绕“教育与人才”的讨论因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逐渐成为舆论焦点,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样的命题与当前亟须回归教育本性、让教育脱离功利化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的。教育在于培养正直的人,即有人性、且人格完善的人,而非忽视“人”的培养的所谓“人才”;而做到回归教育本性,需要杜绝、改变“教育继续被经济牵着鼻子走”的现状。只有让学校让教育与升学率脱钩,让教育回归本真,并与一切功利的诱惑无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来扭转当下社会对教育的种种不正确认识。

基础教育的价值是育人不是选拔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陶西平认为,基础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它的对象是全体受教育者,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少数人;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基,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的确担负着为高一级教育和学校提供、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但基础教育最根本的价值是育人,而不是选拔。

目前,应试教育的现象之所以如此顽强地存在于学校之中,重点学校之所以愈炒愈热,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而只是将基础教育的价值依附于更高一级教育,以能否为高一级教育或学校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源作为衡量其价值的标准。这实际上就放弃了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否定了基础教育最根本的意义。

所谓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指的是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内部,具有它自己独立的、不依附于其他类型和层次教育的价值。明确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是促进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观念基础。基础教育的价值表现为:第一,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它的对象和着眼点是全体受教育者,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少数人;第二,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或某些专门人才的培养。

强调基础教育的这种独立价值,并不否定基础教育也担负着为高一级教育和学校,提供、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这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但它并不能替代基础教育的最根本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教育主要应该是育人,而不是选拔。

陶西平认为,着眼于基础教育为全体人民基本素质奠基的独立价值,当前的课程改革还应当重点思考以下问题:如何在不损失课程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和价值观的前提下,使课程对当前新的社会问题作出积极反应;如何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的兴趣需要;如何在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文化一部分的现实环境里,保证核心课程所定义的基本能力能够有效地运用于日后的生活。

教育要重视基础性

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认为,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应该就在于它的基础性,“基础”二字必须要牢牢把握住是有别于高等教育的,比如说精英教育等等。今天我认为基础教育应该回归它的本位价值,回归本真。回归就意味着当下基础教育的迷失,我们今天有许多基础教育实践已经偏离了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这种实践的方向的迷失实际反映了价值追求的一种迷失。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我们可以说基础教育的价值是多元的,但是任何一个教育一定要有它的本位价值,或者是一定要有它的根本核心价值。

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就是在于基础性,不能简单的理解成是一种学科基础。我们过去谈基础,一般觉得是“双基”概念,就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当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是很重要的,反映在今天的教育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这个基础是为人的一生在打基础,包括人的学习的兴趣,学习做事的习惯,包括人格教育、健康体魄培养等等,因此是一个整体,而不能简单的看基础就是一个学科知识基础,那样会引导到片面的去追求升学率和分数。所以强调的是一个人的整体和谐的发展,这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基础教育就是要回到基础教育本来的价值,回到基础教育自身要完成的任务,这个任务不应该是应试教育,尽管我们的基础教育也要培养孩子的应试能力。同时基础教育也不是精英的教育,他不拒绝精英,但是我们强调基础教育不能错位,也不能越位,最终导致的就是基础教育不到位。

教育要遵循孩子成长规律

孩子成长是有规律的。国务院参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认为,孩子的成长规律可以浓缩在一个最简单、却也最意味深长的字――“人”上。儿童的发展从两个角度来看: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左撇;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右捺。一撇一捺,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字。

左撇的认知发展,主要是在孩子求学过程中完成的,而学习的关键在于使孩子“学会求知”。但必须明确的是,知识的学习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一种手段,它重在通过学习的过程让孩子学会“求”的方法、激发其深入去“求”的渴望,而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我们反复强调:好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有限的知识学习上升到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教学。因此从孩子认知发展上来看,最核心的就是要让孩子学会思考。只有会思考的孩子,掌握了思考方法,有了思考欲望,才能有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至于知识,后天可以弥补,而“思考”和“思考力”却是需要我们时刻抓好和认真培养的。

右捺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主要是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完成的,而社会化的关键在于学会做“人”。初生婴儿如小动物一般,其喜怒哀乐主要受各种基本的生物属性支配,被称为自然人。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懂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等一系列社会习俗和规则。社会的文明和社会所倡导的是非对错的价值观,就在这一过程中渐渐地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血液里,使孩子逐渐变成一个“社会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就叫社会化。

细看这个“人”字,我们还可以发现:左撇和右捺之间,右捺部分提供了更多支撑的力量,这正应了“育人教书,育人为先”那句话。从“人”字的结构,我们浓缩出孩子成长的规律。如果遵循这些规律而行,我们不难想象,孩子的生命体验必然是丰富多彩的。

教育要回归生命本真

眼下,随着一度曾是贬义词的“中国妈妈”一跃成为受国内甚至国外热捧的“虎妈”以来,初见“减负”曙光的孩子将又一次陷入或已经陷入亦或正在陷入沉重的课业负担下。“中国妈妈”的正名,对深受课业负担的中小学生而言,无疑于雪上加霜。2009年,湖北武昌实验小学首个“无作业班”开课,“零作业班”正是湖北武昌实验小学以生命的本真,接近教育的本质,以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事实来打开一条教育突围的路子。

湖北武昌实验小学张基广认为,生命乃教育的原点,回归生命的本真,也就接近教育的本质。给生命以自由和幸福乃教育的永恒追求。教育应当回归到儿童自然天真的生活里,让孩子摆脱繁重的课业负担,在广阔的天地里观察和幻想。长期以来,孩子们匍匐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承受着难以承受的“枷锁加身”之爱!很多学校,树“生本教育”大旗,行“圈养”之实。湖北武昌实验小学尊重学生的天性和兴趣爱好,让学生自由选择六项菜单式的“素质作业”,并“抓好了孩子们的学业成绩”,其践行“生命本真”教育的信心和毅力,足以令那些教育功利主义者汗颜。

上一篇:良好学生管理模式实现的大大要点 下一篇:依法治校,历史的必然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