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06 07:40:36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 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高校毕业生这一特殊就业群体的就业状况关系到个人发展、社会稳定与经济长远发展等突出问题。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所以,本文着力于探究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成因,并提出适宜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市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

近几年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大学毕业生达338万,比2004年增长20.7%,2006年达到413万,2007年达495万。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人,加上前两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100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焦点,而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对社会来说,一方面大学生失业较一般的失业形式造成的浪费更大,它使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中,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本来教育扩张就已经耗费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学生失业使得人才资源配置不当或处于闲置状态,这意味着教育的社会投资回报率和劳动力本身的投资回报率不对称,在我国当前人口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下,这显然会造成全社会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可能会使一部分人盲目追求高学历,而挫伤另一部分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也向劳动力市场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即人力资本积累无法在劳动力市场得到回报,这必然会造成社会、企业与个人所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从而直接影响社会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关系到个人发展、社会稳定与经济长远发展等突出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这种就业压力来自于金融危机对两个群体就业的影响。①对于农民工就业的影响;②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从数量上看,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农民工远大于大学毕业生,然而我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村成为城镇就业的蓄水池,发挥着缓冲器的作用,失业农民工短期内可以返回农村地区。对大学毕业生而言,情况则有所不同,他们急需在走出校园之后找到工作。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这两大就业群体中,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会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提升而迅速缓解,甚至会再度出现民工荒的现象,当前国家推出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民工的就业压力。然而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形势并不那么乐观,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几年时间里,尽管我国经济形势良好,然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始终较为突出。所以,金融危机并不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而是使本已积重难返的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我们还是得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分析。

二、从供需矛盾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一)从大学生就业需求来看

就业是经济增长的派生需求,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我国自2003年至2007年长达5年连续国内生产总值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中国经济在困难中保持了9%的增长,这是中国经济增速自2003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这必然会不利于就业需求的增长。尽管如此,但我国仍然保持着GDP的较高增长水平,就业需求增长的基本环境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关键问题是我国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配置,尤其是高端产业发展的不足,严重制约了以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为主导的新兴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后劲不足的根本原因。

1.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在劳动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关系的指标是就业弹性。所谓就业弹性,就是GDP增长1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增长的百分比。

表1中国GDP增长率、就业增长率和就业弹性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应年份整理计算

表1是“六五”至“十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就业增长率和就业弹性。表中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出就业弹性下降的趋势,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未带来就业的同步增加。“十五”期间,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左右。

另外,从横向来看,中国经济的就业弹性也严重偏低。根据世界银行2005年度报告,低收入国家的就业弹性为0.37,中等收入国家的就业弹性为0.78,高收入国家的就业弹性为0.84,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就业弹性大约是0.3-0.4。我国属于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起码应该在0.3左右,可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总体就业弹性仅为0.1左右。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经济增长方式。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以出口、投资拉动为主。从出口来看,我国外贸出口总值由2001年的2661亿美元,到2005年增至7620亿美元,年均增长30.1%。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首次超过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018.8亿美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出口大国。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由1978年的8.9%,升至2000年的43.8%,到2007年高达70%。按理说出口型国家与大学生就业应是正相关,德、日、韩等也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他们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却没有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中国为什么会在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就需要分析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模式。

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属于典型的加工贸易。它的优点是简单、快捷,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迅速发展经济。但这种经济模式又有它的局限,很多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以单纯的加工制造业为主,对劳动力需求量最大的岗位是流水生产线。由于对文化和技能要求较低,农民工通过培训之后就可以胜任,因此许多企业宁愿招聘农民工而不愿意招收大学毕业生。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在制造业从业人员中的比例从5.58%提高到7.53%,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农民工在制造业从业人员中的比例则从57.74%提高到66.47%,显然,制造业中农民工的增长远快于大学生。而产业链中诸如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产品设计、原料采购、渠道销售、订单处理、服务跟踪等需求大量较高教育层次的岗位却几乎都在国外,所以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对大学生所能提供的岗位相当有限。从长远来说,只有发展完整的产业链条才能解决更多大学生的就业。

从投资来看,我国的投资主要集中于铁路、能源、化工等重大基础设施领域,而这些行业创造就业的能力都比较弱。如重化工的特点就是对资金的需求非常高,而对劳动力的需求低。

2.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尽管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劳动力就业结构可能会因为国家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但是其基本趋势是相同的,即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等非农业部门转移。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有着明显的不协调。

表2各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及就业人员在各产业中的分布(%)

资料来源: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2可以看出,尽管第一产业的产值在GDP中的份额快速下降,到2007年产值份额仅占GDP的11.3%,但其吸纳的劳动力就业人数却是最多的,达到40.8%。第二产业的情况则刚好相反,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将近一半,但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不高,该产业吸收劳动力占其全部总量的1/4多一点。而第三产业在劳动力比重增加的幅度大于其在GDP份额中的增加,第三产业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产业。但是,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水平较低,并且其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对大学生就业的容纳能力。例如传统的批发和零售业是第三产业中吸纳劳动力最多的行业,同样由于尚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同样非常低,2005年大专以上从业人员仅占8.73%,农民工则占了51.74%。而金融、保险、审计、会计、社会福利、社区服务、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及高端服务业发展更是相对滞后,这些行业发展空间大、产业关联度高、能创造的高端就业工作岗位多。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将会有效地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矛盾。

(二)从大学生就业供给方面的来看

理论上说,劳动者可以通过不断流动、调整薪酬水平等来实现就业。但是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劳动供给不能得到充分实现,这些结构性问题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在我国由于不完善的户籍制度、城乡二元化、经济等制度层面的原因,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被分割成高级劳动力市场(如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等)和低级劳动力市场(如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等)。同时我国城市内部还存在两个隐形的劳动力市场,一个是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用工市场,另一个是在旧体制外发展起来的民营中小企业用工市场,带有完全市场化特征。这两个市场是两种用工体制,前者是体制内的,后者属体制外的,其劳动者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和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待遇差距很大。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局面阻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的正常流动,一旦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初始就选择了低级劳动力市场,那么以后如果想流动到高级劳动力市场的话,在户口档案迁移、职称重新评定以及家属安置、孩子就学等方面,都将面临诸多障碍和困难。更为严重的是,在低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他们人力资本收益要大大低于在高级劳动力市场中可能获得的收益,其表现就是他们知识价值的相对“贬值”。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分割导致人才流动成本过高,使大学生偏好于高级劳动市场的就业需求,同时也进一步恶化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此次的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我国的实体经济,越是经济动荡,前景不明朗的时期,越会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向国有企事业单位,涌向政府机关这类典型的高级就业市场,2009年国家机关公务员招录考试报名情况已经印证了这点。今年报考公务员人数急剧增长,从去年的80万人,突破105万人,其中以高校毕业生为主力,所以金融危机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分割性。

三、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解我国经济增长 与扩大大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

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需大量减少,客观上为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巨大的“倒逼机制”压力。在经济形势极其严峻的形势下,结构调整更加紧迫,要抓住机遇,积极构建更高水平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推动主体产业迈上更高的发展阶段。

1.采取有力措施拉动内需

在外需受到较大影响的情况下,进一步拉动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岗位极为必要,而且扩大消费需求本身将进一步有效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有利于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发挥消费需求作用,有必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中低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通过不断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努力使我国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转变,创造更多的高端就业岗位

政府应加快推进垄断服务行业改革,建立民间资本准入机制、降低准入门槛,逐步消除一些行业体制性、政策性、管理,推进体制创新。加强对服务行业的监管,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产业发展环境,为服务业健康发展提供基本保障。目前我国服务业正面临新一轮服务业跨国转移的重大机遇,引导外资投向我国现代服务业,更好地吸引国际资本、技术和管理,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3.加快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整合

在此次金融危机冲击的产业链传导效应下,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保持产业链各环节间合作的稳定意义重大,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整合也是当前中国企业转型升级,走出低端产业链,创造更多高端就业需求的有效路径。

(二)大力发展的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

尽管目前很少大学毕业生对这些企业或行业并不热衷,但从长远看,这些企业或行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最多的地方,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方向。但是这些企业或行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障碍,对所有制的歧视仍然随处可见。如何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对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减少对它们经济活动的政府管制,这些都是政府可做的事情。而民营企业发展了,那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也会自然化解。

(三)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在就业市场下,政府要做的最为重要的事情主要是制定市场公正运作的规则,清理与整顿影响就业市场有效运行的制度。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

(四)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政府各部门要积极优化大学生的创业环境,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己创办中小企业。要通过提供税费优惠和小额贷款,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和创业实践见习基地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为大学生迈开创业第一步提供有效的帮助。

(五)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

我国中西部地区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比例高,此次金融危机中东部沿海地区恰恰成为重灾区,这使得在该地区获得就业机会的难度更大。相反,中西部地区的外向型经济比例较低,受到的冲击相对缓和,加上这两个地区大学毕业生数量较少,就业竞争没有东部地区那么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到中西部地区显然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实施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补偿机制是国际惯例。如美国的补偿措施就包括联邦政府贷款减免政策、各州贷款减免计划、军队贷款偿还计划(激励毕业生到军队服役)、美国护理教育贷款偿还计划(受益的护士在护士短缺地区合格的机构提供服务)等。我国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就业激励政策,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政策在年以后还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

参考文献

[1] 李晓嘉、刘 鹏.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5).

[2] 刘明新.我国经济高增长下的就业问题[J].现代经济探索,2006,(1).

[3] 谭斌.大学生就业弹性提高与就业压力缓解 [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4).

[4] 黄敬宝.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 .改革与战略,2007,(1).

[5]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M],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此文受到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立项号:2008q146)的资助,项目名称:高等教育的就业配置功能与劳动力市场建设。

作者简介:

姜志美女(1972-),籍贯:山东烟台,汉族,江汉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国际经济与投资研究。

上一篇:浅谈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改... 下一篇:征地农转非社区服务供求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