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背景下的现代汉语课程改革

时间:2022-09-06 07:39:18

网络背景下的现代汉语课程改革

内容摘要:新的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带来了语言间更大的不公平, 并威胁着许多语言的生存。[1]汉语在信息化时代的语言竞争中,由于人口基数问题,虽然占有优势,但要争夺在虚拟空间的地位,就离不开语言信息处理,这就要求在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兼顾语言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汉字输入法从当初的笔画输入到拼音输入,发展到现在的串词输入,无不说明信息技术对语言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现行的《现代汉语》课程难以适应新形势,《现代汉语》课程亟需改革。

关键词:《现代汉语》 课程改革 网络

《现代汉语》是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接触的第一门语言学课程。廖序东先生把它定位为高等学校中文系的“三基”课,即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于一体的课程。[2]它既不像《古代汉语》那样有很强的工具性,又不像《语言学概论》那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它兼有工具性和理论性的特点,同时还强调一定的实践性。因此,它是一门兼有工具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课程。《现代汉语》学好与否直接关联到后续的语言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直接影响。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把《现代汉语》上好,凸显《现代汉语》的特点,是每个《现代汉语》一线教师一直关注和探讨的问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逐渐深入,在网络文化和网络语言盛行的背景下,如何让学生的语言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对《现代汉语》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汉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也刻不容缓。

一.《现代汉语》课程的两难境地

《现代汉语》是大学第一学期开设的语言学课程,它既是中学语文的延伸和拓展,又是从事语言理论研究的基础。可以说,所有与文字相关的工作都是以现代汉语为基础的。但就是这样一门处于节点的课程,由于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准确地课程定位,所以导致它缺乏自身特色,好像跟什么课程都有关系,但又说不上有什么具体关系。它既不能与中学语文很好地过渡衔接,又很难为其他语言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现代汉语》的教学状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教学的实际效果与人们所期望的目标有着相当的距离”。[3]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课程定位不明确。《现代汉语》是基础课程,但长期以来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生,都认为凡是跟语文有关的知识、理论和技能都可以在这门课中获得,以至于《现代汉语》课程有太多太杂的任务。而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这些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对技能的培养。因此《现代汉语》一线教师就选择了“先打基础后实践”的教学方针,但《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又过于庞杂,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还要兼顾实践教学,为了能有时间从事实践教学,教师只能快速讲解理论知识,结果在讲完理论知识时,学时也基本用完,几乎没有时间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从而导致学生学的时候一知半解,用的时候手足无措,这就造成了《现代汉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局面。而学生则将《现代汉语》等同于《语文》,他们认为自己从小就学习《语文》,学习《现代汉语》是在浪费时间,从而轻视这门课程的学习,但在学过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这门课程的学习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理论性过强,加上实践环节太少,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又不知如何解决。而语言能力的最终实现是要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可学生的表现差强人意,这就导致部分教育管理者和学习者存在学《现代汉语》用处不大的思想,从而出现《现代汉语》课时量缩减的现象,这势必会引起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现代汉语》的基础性决定了它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但它的的教学效果又使人们对它的重要性产生质疑,这就使得《现代汉语》课程在高校中的两难境地:删减它,但它较为重要;不删减它,但它又没能凸显出其重要性。怎样走出困境,让《现代汉语》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成为实用性较强的工具,是每个《现代汉语》一线教师研究的课题。

二.《现代汉语》课程改革构想

《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它必须要同其他语言学课程相互配合,从根本上实现改革。

1.明确课程定位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相对明确的课程定位,如《古代汉语》旨在“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并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文言教学,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4]《古代汉语》在课程定位上突出了工具性的特点。叶蜚声、徐通锵先生认为《语言学概论》的任务在于“阐明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为学习各门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也为以后学习语言理论课程打下基础。”[5]这一教学任务突出了其理论性特点。而《现代汉语》的课程定位较为模糊,不但要了解和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有很大难度,更何况是在一年的有限课时内完成,可谓难上加难!

《现代汉语》要走出困境,必须要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跟其他语言学课程相互配合,实现培养应用型语言人才的目标。

语言学课程在教学上存在共性,其目标都是培养语言人才,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古代汉语课程培养的是能阅读古代书籍的语言人才,即对语言的过去有所了解;语言学概论课程培养的是具备研究语言能力的人才,即对语言的未来有所了解;而《现代汉语》课程应该培养的是能熟练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即了解语言的现在,它在课程定位上应更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语言学相关课程各司其职,既能够摆脱语言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纠缠不清的局面,又能够凸显本课程特色,为培养综合型应用型语言人才各尽其责。

2.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在教学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课程改革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课程观念决定课改走向,所以教师建立科学的课程观念是推动《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前提。[6]《现代汉语》有一定的理论性,教师总是担心讲得不全、不深、不透,从而把控着整个课堂,让学生很难参与进来,从而造成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在信息爆炸的当下,还把学生放在被动学习地位的理念是不可取的。《现代汉语》教师只有转变教学理念,才能对《现代汉语》课程改革起积极推动作用。

3.优化课程内容

《现代汉语》课程内容的优化必须要与其他语言学课程配合才能实现。语言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互有交叉,这一直是困扰教授语言类课程教师的问题。交叉部分讲得太多,害怕学生在上其他语言学课程时因为学过而产生厌倦心理,并且还占用大量学时;讲得太少,又怕其他语言学课程教师也存在这种心理而忽略,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面对这种现象,相关语言学课程教师应该整合力量,对语言学课程的交叉部分进行梳理,然后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进行选择。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又可以避免学生因学过而产生的的厌倦心理。此外,《现代汉语》课程内容还应反映时代特点,这不仅是指在教学内容中应有能反映时下语言现象的研究成果,《现代汉语》的理论要能解决当下的语言问题,还指其语言用例也能反映出当前的语言现象和语言习惯。课程内容只有不断更新,才能适应课程定位的需要,才能符合培养实用型语言人才的需要。

4.改进教学方法

《现代汉语》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应该将课堂与课外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让语言为生活服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现代汉语》课程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环节。课前启发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课堂研讨参与,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师生互动。对理论性较强的部分,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对内容浅显的部分,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课后概括总结,每堂课都让学生用小短文的形式概括教学内容及自己的疑惑。这样既让老师了解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和写作能力。

5.丰富考核方式

《现代汉语》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考试能较为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使课程评价机制更为合理、有效。在考核方式上应该分层次推进,第一学期学生理论水平不高,加上所学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因此以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为主;第二学期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可以以当前的一些语言现象作为命题,通过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

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为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语言的发展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语言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它的运用和研究,《现代汉语》承载着培养语言人才的使命,在网络背景下进行《现代汉语》课程改革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宇明.信息时代的中国语言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3,(1):2-9.

[2]黄伯荣,廖序东.怎样自学《《现代汉语》》[A].《现代汉语》(增订三版)教学说明与自学参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思路和目标[J].语文建设,1997,(12):36-37.

[4]徐小兵.高职高专古代汉语课程定位及教改探讨[J].文学教育(中),2011,(12):113-114.

[5]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序[M].王洪君、李娟,修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关彦庆.关于《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118-120.

[7]王海兰.网络文化和网络语言盛行背景下的《现代汉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1,(10):14-16.

[8]莫红霞.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指导的《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与实践[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2,(1):78-80.

项目资助:塔里木大学高教研究项目,编号:TDGJ1438。

(作者介绍:万素花,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和第二语言教学;薛剑莉,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教学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

上一篇:“互联网+农户+公司”的商业模式探析 下一篇: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审美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