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几种方法

时间:2022-09-06 07:07:56

生物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几种方法

近几年高考题题干占的篇幅明显增大,形式主要有文字和坐标图两种。在选拔人才时把阅读能力作为很重要的一个要求。教师都明白教学并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而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阅读并不只是能认识文字就行,更重要的是能抓住重点,会提炼知识,能进行信息转换。这些对生物教学来说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注入法教学,通过阅读进行探讨、研究,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一、注重新课前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上新课的时候,许多教师都急于讲授,总担心时间不够用。对学生来说教师要讲授的内容是完全陌生的,因为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加上生物是小学科,更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所以在讲授之前应分配一些时间给学生阅读,这样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形成课前阅读的习惯。教师预先设计好问题以便在阅读结束后进行检测,并对阅读进行评价,提出合理的建议,引导学生在课本上做出标记,标记关键词,加注难理解的语句,显现隐含的内容。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使其在以后的阅读中快速准确地找到重点。

二、精心设疑导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紧围绕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重点、难点的需要,抓住关键点,编写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启发学生思维。如在学习“细胞呼吸”时,可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①什么是有氧呼吸?其主要场所在哪里?最常利用的物质是什么?②有氧呼吸包括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发生在什么场所?③有氧呼吸的每一个阶段发生了什么变化?各阶段的酶是否相同?为什么?④有氧呼吸几个阶段有何异同之处?⑤请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⑥有氧呼吸中释放的总能量是如何分配的?消耗的O2量和产生的CO2量有何关系?⑦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既动眼,又动脑,主动获取知识,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准确回答这些问题并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的时候,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三、易混内容对比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技巧

对易混知识进行比较,使学生在平凡的问题中求得深刻认识。例如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过程,但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容易混淆。所以教师让学生对比阅读,可以利用表格列出对比的项目,比如进行的场所、物质变化、能量变化、意义等。又如,矿质元素的吸收和水分的吸收有相似的地方,比如吸收的主要器官、主要部位等,但不能认为它们是同一过程。通过列表比较吸收的形式、方式、动力等,就会发现这两个过程是相对独立的。

四、图文对照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插图、图解,能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参照插图、图解,与教材文字内容对应阅读。例如: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插图与正文内容对应阅读,由结构特点谈DNA的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讲授细胞膜结构、线粒体结构等都可运用这样的方法。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插图与正文内容对应阅读,辨认分裂期。通过对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增加其记忆的深刻性。学生在考试时遇到文字题,马上在脑子里呈现插图或图解,帮助回忆、表达,遇到填图题更容易填注。教师要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阅读课本,养成有图必用的习惯。

五、相关章节综合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本中相关的知识点往往零碎地分散在不同的章节里,这不利于贮存和迁移知识以及系统地掌握知识。一般教学中教师都是把这些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总结,把总结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记录在笔记上,作为下课后的复习线索。这样只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但不利于学生阅读、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复习相关知识时也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可以给学生阅读的题目,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小组内让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构建知识网络,然后选代表说说该知识构建的方法并呈现构建的形式。如,染色体的知识分散在各个章节里,包括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染色体的分布、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染色体的类型、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的行为、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染色体变异、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等。不同学生可能会构建不同的网络,一般情况下以染色体为轴心会提及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单倍体和多倍体等,更重要的是染色体知识在育种上的应用。构建知识网络的形式有表格、纲要、图解等,通过阅读对知识进行提炼,逐渐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体会阅读的好处,享受通过阅读而掌握课本知识的快乐。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第六中学)

上一篇:在高考英语中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之我见 下一篇:浅谈高中英语新课改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