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上海

时间:2022-09-06 06:41:04

策划:唐 莉

国际团队、多元文化、环球视野,是否就意味着碰撞与冲突?上海外语频道的电视人说:No。在ICS,我们只有一种语言,它叫Shanghai!

采访之前,我们试图在ICS(上海外语频道)的国际团队身上做足“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文章。随着采访的展开,我们却发现,对这个团队而言,“文化差异”是个错误的命题。在今时今日的上海滩,所谓的东西方差异已经不再那么明显,而在ICS团队,自由穿行于不同的语言与文化间更不是问题,因为,他们够客观,够开放,够包容。

上海=梦想开始的地方

1976年,美国设计大师Milton Glaser设计了“I love NY”的LOGO,成了世界上最经典的符号。30年后,这个符号被世界另一头的上海“注册”,就像在纽约制造美国梦一样,国际自由人们选择在上海实现他们的“中国梦”,ICS的团队正是其中的一群。

节目部主任戈攻1994年开始做电视,一手打造了上海的名牌英语节目《城市节拍》,这档红了10年的节目,用戈攻的话说,“是ICS许多专题节目的‘孵化器’,这些节目都是‘城市节拍’的孩子。”如果说《城市节拍》是戈攻事业的起点,ICS则是他酣畅地实现电视梦的舞台。频道总监孙伟是他相识10几年的上司,更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于是,许多节目就这样诞生在二人的“一拍即合”中:深谙中国文化又有国际视野的孙伟想到了《说东道西》与《三城记》,而《华人电影志》与《不完全爵士》则是爱电影、玩音乐的戈攻的创意。

与戈攻相比,几个“洋主播”的中国梦似乎更富有戏剧色彩。William5年前来到中国,那次旅行本只是这个华裔美国人“三年周游世界计划”的一部分,却成就了他“表演与主持”的梦想。在澳大利亚拿到律师执照的安龙,为了寻找“热闹的感觉”来到中国。因为在朋友出版的旅游画册中客串出镜被发掘,从境外投资法律顾问到主持人,在上海3年多,安龙没打算离开,他的事业还将在此继续。

同样来自澳大利亚的Heidi,11年前来到上海学习武术,机缘巧合,酷爱烹饪的她做起了《洋厨房》的主持人,和这个节目一起成为上海的“名牌”。而曾是模特的Jenny则一路从英国迁徙到墨西哥,从墨西哥到俄罗斯,再从俄罗斯到中国,最终落在了上海,做了自己的理想职业一记者与主播。

上海=国际派,中国心

采访开始前,William贴心地招呼大家:“用中文回答问题吧,这样就不用再翻译了。”于是,几位“洋主持”出乎我们意料地用中文接受了采访:William自不用说:安龙的中文字正腔圆;Heidi则用流利的中文和我们交谈着,这几个上海的国际公民似乎在骨子里已经有了中国的韵味。采访中,戈攻直言不讳,自己就常教“洋主播”们如何主持英语节目,“我的英语当然没有他们好,我要教给他们的,是用播音腔驾驭节目,是中国的电视制作流程,是让中国观众喜欢并信服。”在上海这个熔炉,不论你属于哪个“国际流派”,也将最终被熔合,炼出一颗中国心。

上海=适者生存

ICS的管理哲学很简单: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只要观众喜欢就是好节目。一如戈攻所说:“观众就是上帝,他们是最挑剔的,做电视因而比任何工作都更需要‘可持续发展’,这在中国、外国都一样。”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团队里,人们用简单客观的评判标准诠释着复杂的工作关系,好的留下,不好的Out。这,何尝不是另一种“举重若轻”?

说东道西:1个话题,6种声音

Q:在你眼中,东方与西方、中国节目与国外节目的差异在哪里?

戈攻:东西方电视在节目形式和包装上,其实大同小异,最大的差异,我想,还是在文化内涵上。

蒙晰:中国的综艺节目比较特别一点,主持人需要有演员的技巧。

Heidi:中国的节目制作更灵活,更多样性。

William:外国节目的尺度比较大,而在中国做节目不能太疯狂,幽默要有层次。

安龙:澳大利亚的电视节奏很慢,上海的电视节目镜头切换很快,风格和上海的快速度很契合。

Jenny:中国的节目更多元,对主持人的要求也更多元,不仅要广闻博见,也要多才多艺。

Q:什么才是ICS的风格?

戈攻:国际视野、动感、前卫。

蒙晰:中国人自己的外语频道。

Heidi:既有西方的时尚感与节奏感,又有中国的含蓄与兼容。

William:国际化、酷、时尚。这意味着风格更摩登、更活跃,颜色更较鲜艳、更夸张,内容更有包容度。安龙:节奏快、好玩、个性化。

Jenny:包括了一切娱乐和生活方式,呈现给观众独特的上海。

Q:ICS给你的最大财富是什么?

戈攻:电视工作让我更懂得如何平衡,也让我从对创意的过度沉迷回归到对观众需求的理性思考。

蒙晰:与年轻的团队打造年轻的品牌,挑战与机遇并存。

Heidi:给了我全新的生活方式,给了我新的事业,也给了我更多机遇。

William:学表演、演电影、做主持……上海给了我更丰富精彩的人生,也给了我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

安龙:我自己更快乐,也能给别人带来更多快乐。

Jenny:我可以比任何人都先知道最新的流行趋势,品尝各样美食,这样的经历有趣并且可贵。

Q: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共事,你如何管理“文化情商”?

戈攻:合适的人留下,不适应的人

Out。做电视态度是第一位,只要热爱电视,大家的世界观相同,所谓的文化差异就不是问题。

蒙晰:五光十色的环境中,客观包容地对待五光十色的人与事。

Heidi:只要在一起有Fun,来自什么国家真的不重要。

William:外国人直接,中国人含蓄,对不同的人,沟通方式也不同,需要技巧。

安龙:作为在中国的外国人,不是别人来适应我,而是我去适应中国!

Jenny:文化情商是个学习、磨合、适应的过程,多看书,多交朋友,多与人相处,才能达到平衡。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爱他,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它道出的其实是一条通行世界的生存法则――“优胜劣汰”,在纽约如是,在上海亦如是。正如ICS团队给予我们的启示:不论说哪国语言,是何许人物,传承什么文化,活在当下,适者生存!

上一篇:财狼变成小白兔 下一篇:平价时尚遇上高制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