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圈功能区划构想

时间:2022-09-06 05:45:40

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圈功能区划构想

内容提要 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战略决策,圈内的恩施、宜昌、十堰等州、市纷纷响应,积极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本文以恩施州为研究对象,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探讨生态功能区划系统以及区划原则问题,并且针对不同类型功能区的特点,将恩施州划分出四大复合生态区,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建设战略对策。

关键词 生态功能 分区 复合生态区 系统

一、引言

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全力打造宜昌、恩施、十堰等8城市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简称“鄂西圈”),这是继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构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北省西南部,云贵高原东延武陵山余脉与大巴山之间,属于“鄂西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西部开发的结合部,而且已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的恩施自治州既是湖北省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的一个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地区。经考证,这里是世界上硒资源最富集的地方,有“世界硒都”之称。是一片正在开发的热土,宜万铁路、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的开通为加快恩施州的腾飞插上了“双翅”。这里生活着土家族、苗族、汉族、侗族等27个民族。由于被崇山峻岭包围,恩施州美丽的自然景色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得以完好保存。恩施州风景以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和光怪陆离的奇洞异穴为主,主要景点有清江、腾龙洞、鱼木寨、大水井宗祠、星斗山原始森林、土司王城、土家摆手堂、梭步垭石林等。除此以外,土家族的吊脚楼、侗乡的风雨桥、七月的女儿会、耕耘时的薅草锣鼓、葬礼时跳的撒尔荷、吉庆时跳的摆手舞,都展示着绚丽多彩的恩施风情。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为其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把恩施州建设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文化旅游明星城市,保证城市发展的生态支持与服务功能,协调人类经济生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维护区域内生态平衡,笔者根据恩施州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提出了生态功能分区的战略构想。

二、生态功能分区体系

(一)区划目的

生态功能分区是进行生态规划的基础,是根据规划区域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特点,划分出不同的地域单元,其目的:一是有效地研究各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以便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改善提供对策建议;二是针对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特征,分析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对立统一的矛盾,提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探索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者统一的发展模式和有效途径。

(二)区划原则

1、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功能区划分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为此要求从区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现状出发,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积极保护,努力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2、生态完整性原则

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依赖性,生态环境结构中对整体功能起较大作用的主导因子往往是构成区域差异的基础,因此,生态功能区的划分。要尽可能与生态环境结构地域单元一致。

3、区域共轭性原则

生态功能区划分的分区界线最终要落实到一定的行政单元,这样才会有较强的监督机制,有利于在统一领导的前提下进行区内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针对区内生态环境问题而进行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调整等工作。因此,生态功能区划分要坚持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的共轭协调。

4、相似性原则

由于自然因素的差别和人类活动影响,区域内生态系统结构和服务功能存在某些相似性以及相对于其他区域的差异性。因此,生态功能分区是根据区内指标的一致性与区内指标的差异性进行划分的。

5、分区实施的原则

由于各个生态功能区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基本特征,因此,需要针对各区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恢复措施和保护目标,使生态系统内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畅通,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三)分区体系

以生态文化旅游为视角,根据恩施州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将恩施州划分为四个复合生态区,即两江一峡复合生态区、高山―草原―溶洞复合生态区、原始森林景观复合生态区、土苗文化―红色旅游复合生态区;在一级复合生态区划分的基础上,根据本区域生态资产、生态服务功能以及生态旅游的特点,进一步划分为11个二级复合生态区(表1)。

三、生态功能分区基础

(一)两江一峡复合生态区

本区两县一市(巴东、建始、恩施),人口共计165.64万人,土地总面积9845平方公里,2006年人均GDP为5246元。

1、生态区位

本区是恩施州域内沿清江河流、长江神农溪支流的滨江地域空间,也是州域内的“江-峡”过渡景观区,其景观空间奇峰异石、溶洞飞瀑、佳林名卉遍布,形成了秀、雄、奇、绝、险等特点的生态旅游空间多样性的基础。生态服务功能以水生态服务为主导,水生态资产丰富,空间分布范围广,江域、峡谷、高山峰林在生态结构和功能上的结合形成了其不同于其他复合生态区的比较生态优势,它将为本区的生态旅游产业孵化和传统产业生态转型提供生态资产基础。

2、外部生态支持系统

由于本区水生态系统发达,通过水生态资产的内外流通,该区同域外在生态服务供需上形成了很强的相互关联性。长江下游的三峡大坝复合生态区、清江源头―宜都复合生态区、北部神农架复合生态区,都是本区发展直接而重要的生态支持系统。

(二)高山―草原―溶洞复合生态区

本区所辖主要是利川市,它是恩施州地域海拔最高的地区,也是恩施州人口最多的地区,本区人口共计72.47万人,土地总面积4612平方公里,2006年人均GDP为5135元。

1、生态区位

本区是州域内清江流域源头,空间范围雄居湖北“西大门”,东连恩施、咸丰,西接万州、黔江,省际边界长达350余公里,覆盖三个各具特色的生态资产类型,即高山生态草原型、高山生态水域型、高山生态溶洞型。生态资产多样性和丰富度是本区的比较生态优势,也是城镇发展所需生态服务多样性的基础。

2、外部生态支持系统

本区生态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都十分丰富,其周边的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使该区成为恩施州自然与人文和谐的交汇地。该区不仅同周边地区有广泛的社会、经济联系,同时,也在生态供给和功能上与外部紧密吻合。其外部周边地区,如重庆的万州复合生态区、黔江复

合生态区等都是本区发展直接而重要的生态支持系统。

(三)原始森林景观复合生态区

本区所辖主要是咸丰县,该区域是自然生态文化景观变异较大的地区,森林资源尤为丰富,生态景观古、奇、秀、幽、美。本区人口共计36.48万人,土地总面积2550平方公里,2006年人均CDP为5067元。

1、生态区位

本区具有多样的地貌景观资源,以古、奇、秀、幽、野等景致构成的浓郁原始气息为显著特色。光、热、水资源充沛,原始森林资源及土(家)苗文化资源也较丰富,生态文化资产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是该区独特的生态区位优势,是增加生态文化产业多样性、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基础。

2、外部生态支持系统

本区生态资产的丰富度由其周边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边缘性所决定。该区的外部生态支持系统由几大部分构成:南部的黔江小南海复合生态区、西北部的星斗山自然保护区、东北部的恩施主城复合生态区。

(四)土苗文化-红色旅游复合生态区

本区所辖鹤峰、来凤、宣恩三个文化富集县,区域内人口共计86.29万人,土地总面积6971平方公里,2006年人均CDP为5931.5元。

1、生态区位

本区具有非常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所辖的鹤峰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是国家审定的一类革命老区县。现在,遍及全县的革命遗址及革命建筑物共有50多处,而所辖的宣恩县、来凤县以土苗文化最具典型,民族文化底蕴丰厚,尤其以编织、挑花、刺绣、雕刻等为主的民族工艺独具特色。用木织机编制美丽的“西兰卡普”,是土家女儿聪明灵巧的象征。

2、外部生态支持系统

本区域周边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较为便捷的交通体系支持,处于三峡黄金旅游线、凤凰古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黄金三角生态文化旅游的结合部,便于整合区域内以及区域周边的旅游资源,形成合力,打造区域内的生态文化旅游增长极。

四、生态功能区划建设措施

(一)总体措施

根据“鄂西圈”的总体战略部署和恩施州“生态立州”的基本要求,本区域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发挥本区域的比较生态优势,不断优化生态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形成生态产业集聚群、新兴生态城镇群,建设现代化的复合生态区,推动全州旅游从“传统的粗放式旅游”走向“现代的生态文化旅游”。

1、按照“成本最低、生态内生化经济的发展理论”和“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能力集合”的要求,在区域内重点形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板块。

2、严格生态旅游景观的现场管理,提高管理的科技含量,促进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良性循环,确保生态旅游景观地区环境和居民的利益。

3、大力开发独具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把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和生态文化的融合提到重要位置,增强生态旅游消费的文化魅力,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4、通过规模化的资产重组、技术改造和工艺更新,将传统乡村工业转变为产品质量高、品种多样、少污染、节能降耗的现代乡村生态工业体系,变工业生产的粗放型、外延型为集约型、内涵型和生态服务型。

5、控制城市综合开发建设强度。对本区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和环境容量)进行定量研究分析,根据环境容量目标,规划建设各类环境基础设施、落实污染防治措施,使土地占有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地表水的纳污负荷与自净能力基本平衡,排入大气的污染负荷与其自净扩散能力基本平衡。

6、调整和更新产业发展理念。本区产业发展要逐步实现“以人为本”型与“生态为魂”型的结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文化、教育与科技产业,尤其是在本区的重点旅游景区,力争在未来5--10年内形成具有恩施土家族苗族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交融独特的生态文化旅游园区。

7、调整和优化区域能源结构。逐步减少化石能源,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普及天然气和沼气能源的应用,逐步改造城市各类锅炉、炉窑、炉灶和机动车动力源,实现能源升级换代,建立以太阳能、风能、废弃物质再生利用为主体的绿色环保能源产业。

8、调整和优化交通结构。建设既有利于市民和游客出行,又有利于生态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对本区道路交通统一规划,实现资源共享,规划建设区际轨道交通。大力发展低排放、新能源型的公共交通,严格限制发展私家车,逐步淘汰摩托车,防止城市低层污染高层化,进一步改善静态交通条件。

(二)分区措施

1、两江一峡复合生态区

(1)充分发挥“两江”岸线水路交通优势,加快港口建设。整合沿线内港口资源,合力打造“巴东港”品牌,将巴东港建成区域性重要港口。形成“一港多区”的生态旅游路线网络。

(2)运用生态城市的理念,调整和优化以恩施州城为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以生态文明旅游城市的建设为目标,将恩施州城打造成为湖北民族地区第一生态文明城市示范区。

(3)呼应以恩施州城为中心,巴东、建始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建设沿江新兴生态城镇群。因地制宜,对区域内交通、产业、旅游优势突出的6-8个中心集镇进行城市组团式规划建设和生态城镇示范建设,促使沿江区域城镇与城市交通便捷、产业融合、互联互动,加强沿江地区与主城区的生态关联性、景观互补性和布局的协调性,提升区域的整体功能。

(4)建立两江一峡生态资源保护带,在科学保护和管理“江域-峡谷”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挖掘“江域-峡谷”资产的生态产业化潜力,在生态旅游、生态食品、特色工业原料等方面进行合理产业化开发,并整合长江水域及清江沿岸带的自然景观特色,形成独特的长江-清江沿江“江域-峡谷”生态景观画廊,发展以生态、科普、研修、度假、休闲、观光等为主体的“两江一峡”生态旅游业。

2、高山―草原―溶洞复合生态区

(1)以利川为中心,以清江、腾龙洞旅游带为主轴,利万线、利奉线为辅轴,重点建设清江源头保护区、腾龙洞生态旅游区,齐岳山休闲度假避暑区,使其生态景观得到保护和恢复。

(2)建设旅游文化城生态人文商旅区。保护以鱼木寨、大水井为主体的传统土家族建筑风貌,弘扬古城特色。在保护的同时,在相邻地带新建与之协调的旅游文化城生态人文商旅区。

(3)保护生态区内生物多样性。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中,保持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如在苏马荡、甘溪山、福宝山等生态旅游区绿化中避免品种单一,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4)在利川市城区修复古城的建筑,恢复其生态功能,整治清江河道和街巷尽量采用可渗透河岸和路面,增建绿地。严格控制道路拓宽尺度。将古城保护、新城区开发、城市生态景观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综合考虑,统一规划设计,为城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奠定基础。

3、原始森林景观复合生态区

(1)针对本区特有的原始森林景观基础,应加强对该区的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在景区周边宜林地发展多种经济林、用材林、农田防护林等,以增强本区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美学等生态服务功能。

(2)以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为基础,建立以森林农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同时进一步以生态农产品、生态食品深加工和乡村人居环境为核心,形成现代化的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庭院农业和观光农业生态园区以及生态工矿产业园区。

(3)开展全面而系统的原生态景观生态规划,采用生态工程技术,有效地调整和改造现有景观结构,形成以原始气息为显著特色的古、奇、秀、幽、野等生态景观格局。

(4)景区原始自然生态人文风貌浓厚,接待服务设施应该保留土家族、苗族传统民族特色,不断健全独具土苗风隋特色的休闲度假设施,使本区原生态的生态休闲旅游成长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4、土苗文化―红色旅游复合生态区

(1)继续加大对鹤峰县屏山村容美土司爵府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同时,不断挖掘屏山的红色旅游资源,整合鹤峰县土(家)苗文化―红色旅游资源,促进生态文化旅游的上档升级。

(2)充分利用鹤峰走马茶叶之乡的美誉,弘扬少数民族地区茶文化,建设生态茶叶企业、茶叶生态观光园,发展以生态茶叶为中心的茶叶循环经济,提升茶叶生态文化旅游的品质品味。

(3)保护和传承“湖北第一苗寨”――小茅坡营苗寨民俗村的苗语文化、表演艺术文化、苗寨风俗、礼仪、节庆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苗寨生态文化观光旅游。

(4)探索百年历史的土家名筷――来凤“宝石花”漆筷在筷子和包装盒上雕刻花纹图案和文字,使“宝石花”漆筷彰显出土(家)苗文化个性,打造成为中国土家第一筷。

(5)以来凤原生态摆手舞理论研究为突破口,推介旅游资源,包装旅游产品,发展旅游产业,丰富旅游经济内涵,实现旅游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和谐发展,进而增强来凤全面发展的软实力,使来凤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真正具有“艺术土家、有风来仪”之美誉。

五、结束语

恩施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构成由于受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不同的影响,地域差异较明显,区域内部功能及发展目标差异也十分显著。笔者进行生态功能分区。就是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自然生态资源,对恩施州不同区域确定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制定不同的生态保护对策,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协调好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推动恩施州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上一篇:从上海的实践与国外经验看我国廉租住房制度建... 下一篇:英国、西班牙企业所得税涉外税收规则比较及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