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故事情感教学初探

时间:2022-09-06 04:49:14

小学语文故事情感教学初探

【摘要】故事本身具有主题单纯、内容浅显、情节生动、富有学生情趣等特点,是小学生接触最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但由于阅读能力有限,故事教学实质大多以教师讲述和学生复述的模式为主,传统的教学模式单向多于互动、倾听多于想象。本文阐述了如何充分挖掘故事潜在的教育价值,围绕情感性进行故事教学,使故事教学技巧化、活动化、整合化,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为学生的行为、品德提供良好的榜样。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故事 情感教学

一直以来,在故事教学活动中,如何充分挖掘故事潜在的教育价值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故事教学过程中,我也尝试着运用多种教育形式,让学生在无限的故事天地里,即兴发展小学生的各方面潜能。

一、故事情感教学的必要性

1.故事给学生带来无穷乐趣

爱听美妙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故事语言浅显易懂,内容丰富多彩,而其

引人入胜的情节,鲜明生动的形象,也很吸引小学生,是最易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平时小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如:我是小白兔,你是大灰狼;我是白雪公主,你是巫婆;我是黑猫警长……等等,在小学生的生活中都是伴随着这些好听有趣的故事,故事给小学生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2.故事给学生带来情感体验

听故事,几乎是每个小学生的天性。丰富奇特的构思,常常与小学生的心灵

展开对话,引起小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故事是集中地、典型地反映现实生活,并以活生生的形象来反映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由于是非鲜明,感染力大,学生在聚精会神地听故事的同时,往往会为正义和善良而快乐和欢呼,为小主人公悲惨的遭遇而流出感伤的眼泪,为故事中人物的机智而点头或对愚笨而摇头。学生听过某些故事后,对待事物的态度也往往会有所改变,如知道关心别人了,爱清洁了等等。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故事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二、挖掘故事中的情感宝藏

(一)深钻教材,挖掘情感因素

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情感教育的前提。故事与其他的教材相比,有其特殊的魅力,它总以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小朋友,激发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所以在教学之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情感因素。

1.钻研故事内容的自然美

比如《桃树下的小白兔》《梨子提琴》《小花籽找快乐》等故事,都以通俗的语句描写了桃花、森林、花朵等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对它们产生美好的遐想和向往。

2.钻研故事内容的社会美

小学生的思想单纯、不稳定,非常需要正面引导。而故事作品中有较多表现良好的品格,最容易激发学生的美感和兴趣,引导学生正确健康的成长。比如《愚公移山》,故事的意义在于用什么生活态度才是对的,才会得到别人的喜欢和称赞。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自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

3.钻研故事内容的艺术美

在给小学生讲故事时,不能照本宣科,应付了事。在讲述中,用情绪去渲染故事气氛,语言要有感情,遇到不同人物的对话,音调要用高、低、粗、细来加以区别。以强化故事氛围,还可以加以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要以高度的热情,带小学生进入故事情节中。

(二)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语言故事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在组织故事教学时,常常借助于图片,能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但也存在着弊端。一个故事往往分成四幅插图来表现,发生――发展――高潮――结束,有的甚至把整个故事都浓缩在一幅图上,因此每幅图的容量都相当大,不仅不宜于小学生接受,使用起来也特别呆板。另外,图片是平面的、静止的,不能从视觉感官上吸引小学生,在故事教学中,图片除了有提示故事内容的作用外,没有其他任何意义。

1.丰富教具,辅以道具

教师可以利用随手可得的材料创造成简单生动的道具,来丰富故事的呈现,提高故事教学的效益。在进行小提琴的活动中,我们根据故事的情节内容创设了一个美丽的森林,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小学生们一进入教室就背着美丽的情景给吸引了,在后面的环节中,他们的积极性也是非常高的。由此可见,利用形象的动态教具不仅能吸引小学生认真听故事,还能帮助小学生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故事教学的效益。

2.现代媒体,激发想象

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中一种便捷、有效的方式,在教育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当然在故事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多媒体这一现代技术与故事教学结合便应运而生,故事的曲折情节完全可以通过连续的幻灯片切换表现出来,故事中的人物也可以从素材库的大量图片中找到,并添置上动画效果,这将彻底改变应用传统图片时教师“说动不动”的尴尬,使教学过程更加灵活、有趣。

三、激发小学生的情感体验

目前,故事教学模式化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往往是教师讲,小学生坐着听,教师在讲完故事后提几个教师认为是很重要的问题让小学生回答,以帮助小学生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或边讲边提问,引导小学生根据前面的故事内容猜测情节的发展,但最终还是会被教师以各种方式加以否定,由教师继续讲述原有的故事内容。这样容易使许多原本很好的故事变得枯燥乏味,使深受小学生喜欢的故事教学活动在教师的操作下成为一种小学生机械的复述活动,不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目标。其实,教师只要改变讲故事的形式,运用各种方法吸引小学生参与讲故事,不仅能让听故事的过程变得更有趣,更能紧紧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认真地听故事,为目标的达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妙之.低年级故事教学实施策略的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祝士媛.语言教学法[M].长沙:湖南少年学生出版社,1982.

上一篇:小学数学学业评价体系的构建 下一篇:浅析计算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