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索美拉唑治疗胃切除后GERD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06 04:11:35

[摘要] 目的 探讨埃索美拉唑在胃切除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e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中的疗效。方法 将74例胃切除后GERD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予埃索美拉唑20 mg口服,每日2次,对照组予奥美拉唑20 mg口服,每日2次,疗程8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第4周、第8周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埃索美拉唑治疗胃切除gerd症状疗效优于同等剂量的奥美拉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胃切除后GERD;埃索美拉唑

[中图分类号] R5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8-0153-02

胃癌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手术是治疗胃癌首选的手段,但近年来因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其中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最为常见。胃切除后GERD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疾病,它是因为丧失了具有抗反流功能的贲门、幽门而发生的消化液反流进入食管引起的疾病。制酸剂是本病的主要药物治疗手段,埃索美拉唑(耐信,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6379)作为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埃索美拉唑在胃切除后GERD中疗效的研究,为临床规范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8月我院住院及门诊胃切除术后GERD患者74例,男40例,女34例,年龄47~81岁,平均(63±9.1)岁。病例选择均符合2006年中国胃食管反流共识意见关于GERD的诊断标准,经胃镜证实为反流性食管炎,并排除心源性或肺源性胸痛、肿瘤复发或再发、消化性溃疡。74例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7例。实验组男21例,女16例,平均年龄63.5岁,其中全胃切除术2例,Billroth I式(胃十二指肠吻合)16例、Billroth II式(胃空肠吻合)13例、食管残胃吻合术6例;对照组男19例,女18例,平均年龄62.7岁,其中全胃切除术4例,Billroth I式13例、Billroth II式17例、食管残胃吻合术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及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方法

两组均通过改变日常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等一般治疗,实验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埃索美拉唑(耐信,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6379)20 mg,每日2次;对照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胶囊(奥克,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3053)20 mg,每日2次。两组均治疗8周,治疗期间禁烟酒、咖啡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两组在治疗前后按烧心、嗳气、反酸及胸骨后疼痛的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计分。症状评估标准[1]:0分:没有症状;1分:轻度,患者需提醒方能回忆起有症状;2分:中度,有症状主诉但不影响日常生活;3分:重度,有症状主诉且影响日常生活。症状疗效评估:显效:症状计分降低>80%;有效:症状计分降低>50%;无效:症状计分降低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4、8周时,实验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不良反应

实验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1例出现轻度腹泻,均未影响治疗。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或胃癌等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的典型烧心和反流的症状称做“胃切除后GERD”,是胃癌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手术前后GERD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特别是毕Ⅱ式患者中[2]。根据新的GERD的全球定义,只要具有典型的烧心和反流症状并引起患者不适,即可称为胃食管反流,但诊断前提是需要排除报警症状[3],所以胃切除后GERD的诊断是建立在胃镜检查排除肿瘤复发或溃疡的基础上,因为这些患者有肿瘤复发的高危因素。

胃切除后GERD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①食物进入胃后,胃底腺区即分泌以酸为主的消化液,从解剖上看,贲门和幽门都具有抗反流的功能,切除后从解剖学上造成了反流的基础;②胃切除后胃的容量减少,食物存储功能下降;③手术作为一种创伤,其可能导致的应激反应及情绪心理因素对胃酸分泌和GERD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造成烧心、反流症状是因为反流液导致的,但不同的手术方式导致反流液的类型不相同,从而发病机制也不完全相同。毕Ⅰ及毕II式手术作为幽门端胃切除手术方式,反流液一般为胃酸与十二指肠液的混合液;胃全切除术将胃壁细胞一并切除,所以从理论上讲为十二指肠液的反流;而食管残胃吻合术将贲门切除,故一般以胃酸为主体的反流液[4]。这对我们临床上药物的选择至关重要,虽然在个别病例中,十二指肠液的反流更为重要,但制酸剂仍然是最为重要的药物治疗手段。本次研究中,两组单纯使用制酸剂,但总有效率都达到75%以上,仅有1例轻度不良反应,证实了制酸剂的疗效、安全性与重要性。

埃索美拉唑是第一个单一奥美拉唑S异构体,也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同工酶CYP2C19及CYP3A4代谢,但更多的通过后者。其特有的光学异构特点、药代动力学特点以及几乎不受CYP3A4基因多态性影响决定了其抑酸效应明显优于第一代PPI,临床疗效更加稳定可靠,能迅速持久地治愈和缓解症状[5]。由于胃切除术后患者对肿瘤的复发有极强的恐惧心理,容易把症状与复发联系起来,对于他们,更需要快速持久地缓解症状。从本研究及结果看,在治疗4周时,与传统奥美拉唑相比,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用药时间到初始治疗阶段结束,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埃索美拉唑治疗胃切除后GERD确实比奥美拉唑起效快,治疗效果更理想,与在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中的文献结果相似[6-7]。且在本研究中在应用埃索美拉唑治疗的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说明该药的应用是安全的。

GERD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治愈食管炎、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复发和并发症[8]。制酸是目前药物治疗的主要措施,分为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初始治疗的疗程一般在8周,目标是迅速地抑制胃酸分泌、缓解症状。从本实验结果看,埃索美拉唑较奥美拉唑在初始治疗阶段能更迅速并持久地缓解临床症状,是治疗胃切除后GERD的理想用药,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战波,陈玲玲,游旭东. 联合应用埃索美拉唑、铝碳酸镁和莫沙必利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8):901-904.

[2]赵越,王延庆,李富欢,等. 胃大部切除术后GERD发病率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3):4536-4537.

[3]Devault KR, Castell DO. 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 Updated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 Am J Gastroenterol,2005,100:190-200.

[4]坪井一人. 胃切除术后的GERD[J]. 日本医学介绍,2007,28(10):459-461.

[5]宋烈,陈伟训. 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J].江西医药,2008,43(3):215-217.

[6]钟利春,贾红,李昌平,等. 埃索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系统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6,11(10):1154-1158.

[7]张素云,刘雯静. 埃索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J]. 齐鲁药事,2006,25(7):434.

[8]张丽平.埃索美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8):18-20.

(收稿日期:2011-12-16)

上一篇:人性化管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下一篇:MIPPO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