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角色职责 提高卫生保健实效

时间:2022-09-06 04:11:25

履行角色职责 提高卫生保健实效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保育员要在教师指导下管理幼儿生活,并配合本班教师组织教育活动”。这一规定明确了作为保育员承担着保育和教育这两个角色任务。相比之下,后者的角色任务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保育员的角色已由过去侧重‘管物’变为侧重‘管人’;由过去侧重‘保’到现在注重‘育’,甚至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幼儿园应撤销“保育员”这一称谓,对负责班级教育和保育的人员通称“教师”,淡化教师与保育员的职责界限。”[1]有关文献综述表明,“无论是保育员或是研究人员都倾向将保育员的角色定位于教师。这一定位突破了人们对保育员传统意义上的认识,推动了幼儿园保教事业的发展。”[2]然而,笔者还是提醒,在大力倡导“保育员就是教师”的声势下,作为保育员,仍然不应淡化甚至淡忘保育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应该十分重视卫生保健工作,因为保育员的卫生工作是幼儿园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如果这些最基本的工作都没做好,如班级的物品摆放不整齐,地面、桌面有污渍,盥洗室污物到处都是,便池有臭味等等,幼儿园的其他教育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何谈幼儿的健康成长呢?况且,目前保育员队伍的素质整体不高,如多数在岗保育员的年龄趋于中老年,学历层次偏低,由于培训机制的欠缺影响保育员素质的提高等等,这些现状也决定了当前仍然要将保育员的“保育”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保育员在卫生保健方面把握角色定位,履行角色职责;落实保育要求,提高保育实效。

一、把握角色定位 履行角色职责

笔者认为,保育员在幼儿园卫生保健方面承担的角色是保健知识的宣传者、健康环境的营造者、幼儿健康的呵护者、幼儿教师的好帮手。

1. 保健知识的宣传者。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工作,除了由受过专业技能教育的幼儿教师和掌握医学知识技能的保健医生承担外,保育员也应力所能及地承担。在幼儿教师和保健医生的指导下,保育员认真准备宣传资料,定期在宣传栏中张贴,定期发放给家长;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抓住一切时机向孩子们传授卫生保健知识,让他们懂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了解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掌握保持卫生习惯的知识和技能。

2. 健康环境的营造者。做好活动室、睡眠室、盥洗室的卫生工作。对活动室,每日晨入园准备工作中开窗通风,使室内空气清新,地板随脏随擦,使之保持整洁;使睡眠室,随脏随擦,避免地面有水使幼儿滑到;使盥洗室清洁通风,便池、马桶清洁,水池下水道处无头发、污物,地面无积水、无污渍、无垃圾堆物,镜子保持镜面干净无水迹。认真做好教室和幼儿日常用品的消毒工作。坚持每日用消毒毛巾将幼儿能接触到的地方擦拭一遍,特别是幼儿的饮水柜容易滋生细菌,发生交叉感染,每天下午收缸子后及早上摆缸子前都要用消毒毛巾擦拭;定期用84消毒液对幼儿的玩具、桌椅、坐垫、餐桌、餐椅都进行消毒,给幼儿创造一个清洁、健康、舒适的环境。

3. 幼儿健康的呵护者。呵护幼儿的健康是保育工作的核心。每天幼儿入园入教室时保育员做好晨检工作,及早发现疾病,排除不安全因素,为幼儿一日生活和学习提供保障。做好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发现异常或传染病在医生指导下做到及时隔离与治疗,并根据幼儿的情况发放红、黄牌标志,控制传染病病菌的传播,把好安全的第一关。经常提醒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教会幼儿按正确程序洗手,进餐时提醒幼儿注意进餐速度,引导幼儿养成饭后擦嘴、漱口的好习惯;随着天气的变化给幼儿增减衣服,对体弱多病的幼儿给予特殊照顾,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4. 幼儿教师的好帮手。幼儿园中幼儿教师和保育员分工不同,前者主要负责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后者负责幼儿园内的清洁、卫生、保健等工作;两者工作又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教”中有“保”,“保”中有“教”,共同完成幼儿园的工作。幼儿教师积极支持、指导保育员科学、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保育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管理幼儿的生活,密切配合教师组织教育活动。保育员是幼儿教师的好帮手,幼儿教师在一日教育活动中和集体活动时,难免百密一疏照顾不到每个幼儿,如果保育员能积极主动配合,时刻关注每个幼儿的表现,及时发现教师工作中的不足或疏漏,及时弥补,那么教育质量将在“保”、“教”互补中得到提升。如,有的教师有时较长时间未提醒幼儿喝水,导致部分幼儿因口渴表现出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对幼儿的小便时间掌握不好,导致有的幼儿尿裤子,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如果保育员主动配合,主动为幼儿接水,让需要喝水的幼儿及时喝上水,主动带孩子去小便,就排除了一些不良因素,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保育员应该切实履行好上述角色职责。

二、落实保育要求 提高卫生保健实效

为履行好上述角色职责,真正提高保育实效,保育员应将保育要求落到实处,在卫生保健工作中应该做到规范、勤快、细心、耐心、智慧。

1. 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不按规定来做,就会出现问题。由于幼儿年龄小,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差,幼儿园又是幼儿密集的生活场所,幼儿餐具、用具如不注意卫生消毒,哪怕是消毒了,但如果不按规程操作导致消毒不彻底不到位,那么很容易病从口入,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幼儿保育工作要严格按照有关卫生保健工作规程和规章制度中的规定、要求来执行。保育员要以一日工作规范为准绳,有序有效地把一日工作做好、做细、做到位。如,幼儿入园前,保育员开窗通风,室内外清洁做到“六净”(地面、桌面、门窗、玩具柜、口杯架、毛巾架);注意观察幼儿的情绪和身体状况。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做好日常消毒和防病隔离工作,做到餐具毛巾天天消毒,活动室、午睡室每天进行紫外线消毒,玩具、图书定期消毒。在传染病多发季节,严格采取隔离消毒措施,被褥一周晒一次,一个月清洗一次。集体教育活动时,协助教师培养幼儿的学习、卫生习惯,指导和纠正个别幼儿不正确的姿势。游戏活动时,协助教师准备、收拾游戏的玩具、材料、场地,检查是否安全卫生,平时定期清洗、消毒玩具、材料。

2. 勤快。勤能补拙,先天的不足、缺陷可由后天的勤奋来弥补;勤快往往会提高工作效率。要做好一名保育员,要做到“五勤”,即要“眼”勤、“耳”勤、“嘴”勤、“手”勤和“脚”勤。勤开窗户、勤打扫、勤消毒、勤晒棉被等等,这是手脚勤快利落;经常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反思自身工作的得失,这是脑勤;多注意倾听保健医生和幼儿教师的建议,耐心倾听孩子的意见,这是“耳”勤;多注意观察孩子们的表现、状态,孩子们卫生习惯出问题了,多给予提醒,这是“眼”勤、“嘴”勤。

3. 细心。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自立能力不强;每个孩子都是每个家庭的宝贝,他们的健康牵动每个家庭。幼儿园保育工作是一项“细心活”,稍有疏忽就会出现问题。教室中该消毒的地方没有消毒或不到位,病毒就会悄然滋生;孩子们该多穿衣服的没有多穿,感冒就会悄然来临;患有传染病的孩子没有及时隔离,传染就会悄然扩散……为此,细心应成为保育员其中一个代名词。每天幼儿入园时,保育员应该对每个孩子从头到脚仔细观察一遍,从孩子的神色、脸色和情绪中判断是否有不适之处。随时留意天气变化,注意早晚温差、气候的干燥湿润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幼儿洗手、擦汗时,保育员要注重观察,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行为等等。

4. 耐心。保育员的工作需要“细心”,实际上暗示着他们的工作又是琐碎的,这需要保育员要有耐心,耐心地做好幼儿的卫生保健工作。饭前便后勤洗手,一次两次提醒孩子了,第三次他可能又忘记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生理特点要求保育员有足够的耐心去教育引导。孩子间存在个体差异,出现的状况就会多种多样,如果保育员缺乏足够的耐心,就胜任不了保育工作。

5. 智慧。智慧,指个体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事情。将“智慧”作为保育员的要求之一,与目前保育员素质现状相比,或许要求高了点,但是保育员要成为幼儿教师的“好”帮手,不能仅仅按部就班地执行规章制度,而应在卫生保健工作中发挥聪明智慧,甚至有所创新;况且,过低的要求往往会消弱人的进取心,而较高的要求却能发挥激励、鞭策作用。实际工作中,下面两位保育员的做法值得借鉴学习。“马老师正在组织孩子们玩游戏‘网小鱼’,我在一旁协助。‘小鱼’们因穿得太厚,运动量大,早已汗流浃背,在游戏暂停时应及时提醒他们脱去上衣或拉链。姗姗已经连续做了好几次‘小鱼’,不停的奔跑使她的小脸通红,汗流浃背,显得十分疲惫。于是,张老师走过去对她说:‘小鱼,小鱼,游到鱼妈妈这儿休息一会儿吧!’珊珊和张老师在一起看小朋友做游戏。”[3]课间游戏时,一名保育员发现好几个小朋友觉得好玩,经常有意无意地将手指门缝处。保育员意识到这一做法非常不安全,于是她召集孩子们,将一支粉笔放置在门缝处演示给孩子看。直观形象地教育,孩子马上感悟到了这个道理,从此没有孩子再这样玩了。

第一位保育员并不是直接打断游戏活动,而是“以游戏者身份介入,巧妙地把珊珊带出了游戏现场”;[3]第二位保育员抛开了简单地说教。从他们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散发的爱心、细心、耐心,更看到了一种教育智慧。显然,幼儿园有这样的保育员存在,幼儿的保教质量必将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吴美珊.保育员就是老师[J].学前教育,2000,(3).

[2]杨文婧,胡海兰.幼儿园保育员研究综述――基于近二十年我国期刊论文的分析[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8,(1).

[3]郭莉萍.对一位保育员的观察反思[J].幼儿教育,2007,(9).

上一篇:谈谈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下一篇:从孩子作文中见到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