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文教材 点润生命教育

时间:2022-09-06 01:48:11

立足语文教材 点润生命教育

【摘 要】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提高生存技能。语文学科蕴藏着异常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彰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高质量地完成生命的历程。

【关键词】教材;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本质是健全人格的教育,生命是语文课本中重要的话题。语文学科,在这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蕴藏着异常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语文课程对于生命情感教育的素材或隐或显,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质素,引领学生通过解读教材、观照生命,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

一、关注教材,认识生命,体悟生命的可爱

语文教材对于生命教育渗透,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内在的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

翻开每一本语文课本,教材中几乎都蕴藏着巨大的生命教育资源,它为生命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育素材。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和其它学科相比,它所提供的教育素材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深入学生心灵,特别是对于认知水平和理性思维尚不成熟的学生来说,显然是更加亲切可感的。烛之武、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李白、苏轼的狂放与豁达,霍金、保尔的坚忍与成功,杜十娘的果敢与决绝,他们都是用生命绽放的奇葩。生命可爱,是因为生命很精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杜鹃啼血,苌弘化碧,窦娥屈死的冤魂感天动地;罗密欧与朱丽叶年轻的生命熔解了两个封建家族的仇恨。他们在中外文学史上共同谱就了一曲青春生命的绝唱。生命可爱,还因为生命的能量巨大。

二、走进教材,尊重生命,直面生命的困境

人不是孤立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理想和现实也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距。正确看待人生,看待生活,看待生命,需要我们经受挫折的磨练。语文课文中,很多作者尽管饱受各种挫折打击,有的还身患残疾,但都能勇敢的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豁达、超脱、乐观、勇敢的生活着,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爱迪生说过:“失败也是我们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们一样有价值。”品读杜甫“朝扣富儿门,夕随肥马尘”十年长安困守的失落;体味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承担改变现状、摆脱苦难的责任;像屈原一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通过作者生命历程的介绍、生命感悟的解读和人物命运的关照,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之艰辛,正确认识和面对生命中的各种困境,直面各种挫折与苦难,甚至是死亡。指导学生在短暂无常的人生中探究生命的意义,追求有价值的人生。苦难在死亡面前,都是微不足道,因此,直面生命的困境尊重自己的生命,就是在尊重别人,好好活着,就是对别人负责。

三、立足教材,珍惜生命,绽放生命光彩

生命来之不易又如此的短暂,我们要好好珍惜,然而就是如此短暂的生命可以创造非凡的价值。中学教材选编的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都显示了作家对生命的珍惜热爱,并且在生命的困境中,扼住命运的咽喉,重新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名言:“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除了司马迁列举的这些古代名人在生命的关键时刻,为了“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更重要的他们有一种对生命的责任感,因为生命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知道要遇到多少坎坷和风浪,如果你战胜了它,就能够使生命之树常青,就能使生命更有意义。

四、挖掘教材,敬畏生命,追求生命的永恒

我们敬畏,生命最初来到世上是的,它无私地繁殖后代,一代代相传,不求回报,不炫耀自己,没有丝毫功利之心;敬畏生命可以艰辛、不计成本地付出,最终矗立起一个大写的人;敬畏生命以渺小纤弱的个体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生命的韧性令人膜拜敬畏,敬畏生命,才能欣赏生命,进而肯定自身生命的价值。正如鲁迅所说“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组成了让人敬畏的丰碑!孔子杀身成仁;孟子舍生取义;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屈原在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又如祥林嫂,当族权、神权、夫权一次次要将其吞噬时,她却一次次为求生而抗争,乃至当她沦为“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时,她仍不惜飞蛾扑火般作“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最后奋争,那么我们,就不应只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扼腕叹息,更应为人的韧性高歌!担当苦难,会使人格更加深邃精微,在时间和空间中成为不可磨灭的永恒。

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体现。本着“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目的,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优势“润物细无声”地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这将是最完整有效的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2006.2

[3]《生命教育在中学萌芽》.《界教育信息》,2002.1

[4]《关于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范廷贵.《考试周刊》,2007.35

[5]《课堂,凝视生命的细节》.林高明.《教师博览》,2006.9

[6]《国内生命教育研究述评》.李高峰.《教育研究论坛》,2009.2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埭中学)

上一篇:语法在高中语文教与学中的作用浅析 下一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实现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