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仙湿地:峰林里的喀斯特水景

时间:2022-09-06 12:13:18

会仙湿地:峰林里的喀斯特水景

喀斯特地貌罅隙空穴多,极易渗水漏水,会仙湿地是如何保持这片盈盈碧水的?

广西的湿地主要是河流、库塘和滨海湿地,很少有天然湖泊,而桂林市临桂县境内的会仙湿地是一块难得的以天然湖泊为主的较大湿地。并且会仙湿地处在全球最典型的桂林喀斯特峰林地貌区,是全球罕见的一块喀斯特峰林湿地。

2012年5月20日,我来到会仙湿地,领略到了它的一些独特风致。

会仙湿地主要分布在临桂县会仙镇的睦洞、四益、新民、山尾、文全、马面等6个村和该县四塘乡的大湾村、雁山区雁山镇的竹园村,水域较大的是睦洞湖、分水塘、会仙河、睦洞河、古桂柳运河。睦洞湖面积约22.26公顷,由1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塘汊连接构成,正常水位148.5米,是会仙湿地的核心区域,位于古桂柳运河中段,与运河融为一体,是运河最平坦的一段,也是中国少有的一处岩溶湖泊。古桂柳运河发源自分水塘后的狮子岩,水汇入分水塘后,向西注入相思江的一级支流会仙河,向东注入漓江的一级支流良丰江,运河全长15公里。连接睦洞湖和相思江的一段河道就是睦洞河,全长4公里。在狮子岩下,还有一条沟通分水塘与冯家鱼塘的溶洞地下河,这是全国重要湿地中绝无仅有的类型。在狮子岩后和睦洞湖周边,鱼塘和水田比较集中。在分水塘和睦洞湖周边地带,芦苇、萤蔺、莲等草本沼泽面积较大。整个湿地总面积有493.59公顷。

目前,湿地内形成了湖泊、河流、沼泽、水田、鱼塘交错分布的格局。鱼塘和水田都是直接开挖、开垦水面形成的。在湿地里,能看到的水域主要是大小不一的湖泊、鱼塘和河道。湖泊、鱼塘一般面积只有500平方米到3000平方米,少数可达15000平方米。河道宽度只有10米到30米,水深1米到2米,水流平缓,水体清澈碧绿。

喀斯特地貌罅隙空穴多,极易渗水漏水,会仙湿地是如何保持这片盈盈碧水的?专家介绍,会仙湿地地势低洼,是这一带地下水的集中排泄区,水资源量较大。会仙湿地虽然有地下洞穴和地下河,但总体上地下岩溶管道不很发达,地下水主要汇入睦洞湖,直接与地表水系串连,很少与外界交流,因此持水性能较好。同时,湿地内岩溶面比较平坦,地下水流速缓慢,也能增强保水、储水功能。另外,整个会仙湿地的地下水位都较浅,多数地点地下水位在1米以内,能及时补充到地表水中。因此,虽然地处喀斯特地貌区,而且当地农村生活用水、农田灌溉用水和渔业用水占去了一些水资源,但用水量远远小于会仙湿地的水资源量,确保湿地形成长年贮水的景观。

了解了会仙湿地的历史,未免为它今天的状况扼腕慨叹。湿地周围有一些村庄,大部分是宋朝后才出现的。宋朝以前,这里渺无人烟,湖泊沼泽广大,湿地的范围包括现在临桂县四塘乡大湾村、会仙镇睦洞、四益、新民、山尾、文全、马面村和雁山区雁山镇竹园村等大部分地区,面积约6500公顷。自宋朝起,人类活动增加,湿地不断减少,上世纪50年代,这一带还有20多个湖塘,面积约剩2500公顷。此后,人们不断围垦造田、围湖造塘、挤占河道,水面加剧萎缩,地面逐渐干燥,目前湿地只剩大约600公顷了。

近年,桂林市已经在会仙湿地所在的重要区域划出586.75公顷,建设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包括以睦洞湖为中心的湖泊沼泽、分水塘、冯家鱼塘、分水塘至相思江之间的古桂柳运河以及湿地周边的龙头山、狮子岩等岩溶山地,东抵分水塘东渠,西接相思江,南至七星村,北至狮子山后山渔场。

经长期演化繁育,会仙湿地的植物资源相当丰富,陆地植被、湿生植被、挺水植被、沉水植被、浮水植被形成一个完整的湿地植被序列。沉水植物是会仙湿地分布最多的植被,主要有亚洲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马来眼子菜、穗花狐尾藻等。挺水植被主要分布在湿地沿岸水位线,主要有水蓼、芦苇、萤蔺等原生性群落。满江红、浮萍等浮水植物也形成稳定的群落。亲近、辨识和欣赏这些湿地植物,既增长知识,又获得精神的愉悦。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会仙湿地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普通野生稻,这种现代栽培稻的近缘祖先主要零星分布在睦洞湖周边的沼泽湿地中。考虑到保护的需要,目前桂林当地对野生稻的具体地点讳莫如深。虽然不能亲眼见到野生稻,但想到它就近在咫尺,总是一种难得的体验,也愈加感到这块湿地的珍贵。

鸟类多是会仙湿地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在睦洞湖到龙头山一带,沿着古运河和湖荡划船,会时常看到鸟群从湿地里骤起或在高树间翻飞,覆盖水面的草丛也不时传出各种鸟的鸣声,即使靠得很近这些鸟都不会飞离或停止鸣唱。据介绍,会仙湿地有白鹭、水鸭等鸟类166种,占湿地已知陆生脊椎动物物种数的70.9%,占广西鸟类种数的30.9%——在600公顷的弹丸之地汇聚着这么多鸟类,确实是难以想象!会仙湿地的19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中,除虎纹蛙外都是鸟类,包括东方白鹳这样全国罕见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和黑头白、黑冠鹃隼、黑翅鸢、蛇凤头鹰、松雀鹰、雀鹰、苍鹰、普通、红隼、燕隼、褐翅鸦鹃、小鸦鹃、草、领角、领鸺、斑头鸺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近几年来,会仙湿地已经成为桂林市观鸟爱好者的热点去处。

一般的湿地不会有蝙蝠,但会仙湿地蝙蝠数量多,种类达15种,占到湿地哺乳动物种数的60%。这首先要归因于会仙湿地的喀斯特地貌。会仙湿地有不少岩溶石山,石山中有众多的洞穴和岩缝,这些幽僻地带正是蝙蝠比较理想的栖居之所。此外,湿地自然环境湿润,滋育了多种多样的昆虫,傍晚时分,出洞的蝙蝠就喜欢寻食这些昆虫。

会仙湿地的景观与众不同。它不仅本身就是喀斯特地貌,而且周边是典型的峰林、峰丛和孤峰平原。从方位来看,湿地的北部是峰林峰丛洼地地貌,一处处石峰从平地上崛起,相对高差达40米到150米。在湿地的南面,广西有名的驾桥岭山地清晰可辨。湿地向东,逐渐过渡到良丰江,向西邻接相思江,地形都开阔平坦。在这样独特的地形地貌中畅游,不仅可玩赏眼前的湿地美景,而且真可“游目聘怀”,充分领略到远处列如屏障的峰林、峰丛和一个个拔地而起的孤峰。我从睦洞村境内的毛家村自然村坐船,经古桂柳运河、睦洞湖到达龙头山,沿途向南远眺,都可见到湿地尽头的驾桥岭的风采。登上相对高差100米左右的龙头山,湿地的湖泊、河道、水田,湿地周围形态各异的喀斯特峰峦,都一一尽收眼底。

会仙湿地还流淌着悠长的历史。湿地核心区域的古桂柳运河自唐朝武则天在位时开凿,连通了漓江和柳江,距今已有1310多年,历史上一直是中原地区与桂黔一带的漕运、军事、商贸要道,曾与它北边不远的兴安灵渠齐名,至今仍留下一些碑刻、陡闸和桥梁。文化遗迹与湿地水景相映,使会仙湿地别有一番景致。

生机勃勃的原生态湿地、峰林耸翠的喀斯特地貌,加上鲜明的湿地文化的底色,如果保护恢复得当,放在全国,它也将是独一无二的湿地瑰宝。

上一篇:蓬累悬钩子组织培养及试管苗繁殖的研究 下一篇:蛹虫草菌液体培养基配方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