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 第18期

时间:2022-09-06 11:25:46

[摘 要] 梁祝传说渊源深远,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表现了一对相恋的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未能结合的爱情悲剧。20世纪末,香港导演徐克对梁祝故事进行了翻拍,在保存了古典爱情理想的基础上对传说加以翻新改造,进行真实化和现代化重述,使之更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和理想意念。本文从人物、情节、细节、主题四个方面入手,解读徐克版《梁祝》对梁祝传说的重述与改写,分析其对真实生活的还原及其现代意义下的爱情理想和审美理念。

[关键词] 《梁祝》故事;徐克电影;经典重述;现代阐释

 梁祝传说在我国产生于东晋(约374—379年),至清末完全成型。在其诞生后的1 600余年里,被一代又一代的民众口耳相传。无论就其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来说都居各类民间传说之首,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它充分反映了五千年来人们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对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美好憧憬以及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悲凉反抗。

一千余年来,梁祝这个凄婉的爱情故事都被人们作为反抗封建制度、追求自由爱情的范本传唱歌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说中一些具有虚假、禁锢性质的成分渐渐不再符合现代人的意识与观念,梁祝故事也因此被人们一再重述和改写。1994年,香港“鬼才”导演徐克取材于古典传说,在此基础上重新翻拍了电影《梁祝》。影片最值得称道的是徐克既保存了张扬着坚忍深情和自由的中国古典爱情理想,又对传说进行了思想内容上的翻新改造,去除了传说中较为虚假保守的内容而代之以更为生活化、更为真实的改写,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理想情怀。下面笔者就从影片的人物、情节、细节、主题四个方面来解读徐克版《梁祝》对民间传说的现代重述。

一、人物的重塑——现代化的演绎

电影《梁祝》对传说人物的重塑首先表现为对祝英台这个传统意义上大家闺秀形象的解构,影片开头,徐克将祝英台的开场定格为——祝家的深闺大院里,一个整天玩乐,散发着青的祝家小姐。她让丫环代做功课,而自己却攀上屋顶痴看彩蝶飞舞。而她之所以会去书院读书也是父母为高攀上大户马家而增添的嫁妆筹码。这与原传说中所描述的英台“自幼随兄习诗文,恨家无良师”大相径庭。影片用近乎夸张的轻松手法彻底颠覆解构了祝英台在原故事中勤学端庄的大家闺秀形象,为观众们呈现出了一个天然去雕饰、未经礼教打磨的率真女孩儿。贪玩、开朗、爱幻想的祝英台形象一下子拉近了传说与现实的距离,这样的祝英台无疑比传说更符合一个青春少女的性格特点,也更吻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更容易引起现代人的心理的共鸣。而这样的性格塑造也为日后英台勇敢追求自己爱情的行为埋下伏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为合理和真实。

而原故事中那个“牛皮灯笼——怎么点都不明”的典型书呆子形象梁山伯在影片中也被改造颠覆。虽然仍是憨厚单纯痴情,但不再迂腐呆板。他幽默开朗,聪慧敏感,血肉丰满。书库里,他会和英台打闹;敲上课钟时,会挤眉弄眼扮鬼脸;考试时,会机智地帮英台作弊;课堂上,讲义气地为英台背黑锅;蹴鞠场上,龙腾虎跃充满活力;无意中捡到英台的巾围,结合以往种种,便能猜出英台是个女孩;给英台描眉化妆,会情愫萌动、不能自禁。这样的一个充满真实感的少年形象,对现代人来说无疑比原传说中那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形象更为亲切可感。他出身寒门,却不甘沉于下僚;他正直忠厚,又不乏少年的敏感多情。他普通而可爱,就像我们身边的少年一样。电影《梁祝》对传统梁山伯形象的颠覆与改造,不仅是一种现代化的演绎,也是一曲对真实人性的礼赞。

二、情节的改写——真实人性的还原

在故事情节方面,影片对传统改动最大的有两方面:一是对梁祝情感做了明朗化处理,使二人的感情由祝的一厢情愿、梁的毫不知情转变为二人的心心相印;二是对梁祝反抗力度的加强和反抗精神的颂扬。

我们先来看第一方面。在民间传说中梁山伯在与祝英台同食同眠的三年间对祝的女性身份毫无察觉,甚至在相送途中英台的百般暗示下都无法领悟,对英台只有兄弟之谊而绝无男女之爱。这样的情节以一个真实的视角来看是绝对说不通的,两人情投意合又正值青春年少,应都有着对异性亲慕的本能。只能说这是在长期礼教禁锢下口头艺人自保保人,对梁祝形象的理想化,人为地给它涂上了道学气。

但在现代文明开放的社会,这种违背情理的“理想化”,这种“为贤者讳”的情节处理,非但无益于梁祝故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反而有损于“情圣”形象的完整,那实际上是对两个青春生命的。徐克电影的第一个贡献,就是打破了这种虚伪的理想化,还原真实的人性,还原情圣以青春奔放的本来面目。影片一改原故事中英台一厢情愿、山伯毫不知情的传统情节,将两人的情感提升到了心心相印、情订终身的境界。原故事中让人着急懊恼的“十八相送”也演化成了电影里梁祝二人表白心迹、定情互许的浪漫情节。两人之间是互相选择,是对等的心灵相通,不虚伪、不矫饰,超脱了礼教的束缚压迫,让青春的爱恋以最真实自然的方式倾泻而出。这个情节并不是徐克别出心裁的创造,他只是把最合理最可能的东西抹去讳饰表现出来;他并不是歪曲了原著,而只是把被原著歪曲的东西还原其真实面目。

电影对传说情节第二方面的改写,也是值得重重写上一笔的,是由原故事中梁山伯的无所作为郁郁而终演变成了影片中梁祝抗婚相约出逃,梁被毒打伤重而亡。抑郁而终太过消极,也太过虚假,这种无奈消极的抗争方式实在令人叹惋又愤慨。而电影《梁祝》则一反传统无助凄凉的基调,将原著故事中甘受封建制度迫害的无助受害人变为了不甘命运受他人驱使、誓死也要反抗到底的热血青年。在影片中,梁祝敢爱敢恨,他们对美好自由爱情的忠贞执著、义无反顾令人动容,这使影片在悲切哀婉的同时,也充满了悲壮激烈的情调。当两人知道无法改变英台父母的决定后,毫不犹豫地决心相携出逃;山伯被祝父派人打成重伤后,还挣扎着要去找英台,并痛斥祝母,最后才血溅信笺,不甘而逝。这两幕不由得让人们为他们的勇敢拍手叫好,为他们的不幸扼腕叹息。梁祝反抗的力度和梁祝故事的反抗主题在电影中被大大加强了,徐克将一个只见凄凉不见英勇的悲惨故事改写成了一曲反抗者的赞歌。而山伯最终与英台相逃未遂而被祝家派人毒打致死的惨烈情节,也更加突出了封建门阀制度对自由爱情的迫害之深,大大强化了新与旧的冲突。

上一篇:解读《国王的演讲》的后现代文本策略 下一篇:7种“武器”进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