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路

时间:2022-09-06 10:56:32

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路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科技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全球的各个领域,世界各国也越来越重视全民的计算机教育。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校园都在开设计算机的课程学习,具有明显职业特色的我国高职院校更是如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要立足学生的实践性,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为出发点,文本主要就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路问题展开浅要的分析,希望有助于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思路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简述

从1980年我国的第一所职业大学诞生到如今,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在这段时间里,我国的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我国的高职教育与时俱进,计算机教育课程的开设就是高职教育为适应时展趋势做出的努力。就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教育而言,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计算机基础教育,二是计算机专业教育。两者的教育目的和就业方向有明显区别的,前者要深入学习计算机科技,探究计算机革新的手段和方法;后者更重视计算机基本的操作技能。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就业,无论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要重视计算机的实践性。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除了计算机专业的认识外,计算机能力是每个学生必备的技能,它已逐渐成为学生以后处理学习和工作问题的辅助工具。高职教育“以就业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它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和专业技能,因此,将计算机教育引入到高职教育的环节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就业。尽管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已实施多年,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高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否则会严重阻碍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重视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对计算教育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学生的教学环节中,无论是校领导还是教师都以学生的专业课为根本。学生的专业课占用了学生课程的绝大部分,而反观学生的计算机课程却是一缩再缩。这往往导致学生计算机知识掌握的过于肤浅,不能满足以后用人单位对计算机技能的要求。不仅如此,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也与高职院校的开设目的相背离。一方面,高职院校没有区分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开设过于强调理论性研究。因为大多数学生不是计算机专业的,这些理论学生很难听懂,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上机操作的时间过少,使得学生学到的操作技能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水平不高,教学方式过于陈旧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理论性的知识掌握程度不高,对计算机的学习学生愿意学习计算机相关的操作,因为这与他们的就业是直接相关的。而计算机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每隔一段时间计算机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会更新,这就对计算机教师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教师要时刻更新思路,要时刻去学习才能掌握计算机领域的前沿科技,这样才能保证教给学生的知识更具时代性。纵观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不但他们计算机相关的技能不足,而且对所教授的计算机课程敷衍了事,导致学生根本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计算机对高职院校来说更重视计算机的相关实际操作,然而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科目的教学方式――讲授型。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方法传授,而缺乏现场的演示环节。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创新性和对于计算机的热情泯灭了。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策略

(一)优化学生课程配置,实现素质教育

高职教育一定要和本科教育相区分,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否则会失去高职院校的特色,最后出现“四不像”的尴尬境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要立足于自身的特色,它不应该盲目的追求学生学习知识的理论性,而应该强调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性。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知识本来就薄弱,重视理论知识的课程设置不适应学生的良好发展。因此,必须依照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合理的安排计算机课程。其中重中之重的就是要适当的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时间,时间是良好教学的保证;第二,要增加计算机实验课和操作课在计算机课程中的比例,以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找到自身的不足;最后一点,高职院校才采用多样的学生考核标准,除了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外,计算机操作技能也应纳入考核的评价体系。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高职院校教师水平不高的问题,单靠引进高素质的教师是不现实的,这不但会造成一些教师面临失业的风险,还会增加学校的经济负担。因此,对计算机教师的再教育是关键。第一,学校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学校可以计算机专家讲座的形式来给教师补充专业的技能知识;第二,成立专门的计算机教学组,教师在教学组中探讨教学经验,传递教学方法,共同推进计算机教学的良好发展;第三,实行教师审查机制,学校有关的部门要定期的考察计算机教学效果将其与教师的工资待遇相挂钩,以此来给教师提供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的动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能力为本位”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之一,而计算机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例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良好的实践环境,在保证理论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上机、实训课程的质量。

四、结语

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供了相关的策略。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实践中加以总结,这样才能让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工作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柴巧叶.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全面推进我院计算机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7,(8).

[2]石莉萍.对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8,(5).

[3]翟悦,牛文颖.关于高职计算机教学方法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2)

作者简介:

李响(1979.05~),男,湖北武汉人,大学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计算机通信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

上一篇:探索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下一篇: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