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损毁程度评价

时间:2022-09-06 10:43:02

浅析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损毁程度评价

摘 要:截至 2009 年,我国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约 1.3 亿亩,其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根据损毁土地基本信息进行损毁程度评价,有利于土地复垦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土地损毁程度进行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多评价指标的复杂过程,要全面、综合、客观的评价损毁土地的损毁程度,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方法。本文以评价流程为顺序,对土地损毁程度评价进行了浅析,以期能够促进损毁土地的复垦工作。

关键词:历史遗留损毁土地;自然灾害损毁土地;损毁程度评价

引言:

目前国土资源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压力巨大,可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日益稀缺,尽快摸清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数量家底和产权产籍状况,加快推进损毁土地开发利用,是缓解资源供给压力,促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基础工作。全国以《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产权产籍调查规程》为指导,积极开展土地调查工作,已掌握了各省的损毁土地基本信息,那么进行土地损毁程度评价则会尽快提上日程,以指导土地复垦工作的科学、顺利进行[1]。

1. 土地损毁评价的意义

土地损毁程度揭示了土地的可供利用范围及在利用上的潜在能力,因此,对损毁土地进行损毁程度评价是土地复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其评价结果对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以及土地复垦对策的制定、复垦方向的选择、复垦方案的编制、复垦工艺及复垦工程的实施等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更好的指导损毁土地的复垦工作。

目前,以《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产权产籍调查规程》为指导,积极开展了土地调查工作,已掌握了各省的损毁土地基本信息,包括损毁土地位置范围、产权状况、损毁特征、利用现状等,形成了图、表、数据、文字和数据库等各种类型资料。可以此数据为基础,以省为评价范围,适时开展损毁土地的损毁程度评价,以掌握各市损毁土地的利用潜力,为土地管理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2. 评价单元的划分

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损毁程度评价对象的最小单位,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土地质量以及复垦利用方向和改良途径基本一致的土地。目前,一般的土地评价单元划分方法主要有5种:①以土壤类型(土属或土种)图的图斑为评价单元;②以土地类型图的图斑为评价单元;③以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图斑为评价单元;④以一定大小的栅格为评价单元;⑤利用评价因子空间数据库,借助GIS进行两两叠加并经拓扑分析后形成的最小图斑为评价单元[2]。在复垦研究中,土地损毁程度评价单元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3 个层次[3]。对于损毁土地来讲,损毁类型是决定复垦对策和复垦方向的主要依据,且研究中损毁程度评价范围以省为单位,所以,应按照宏观层次的理解,根据土地损毁类型划分评价单元。

3. 评价指标的选取

3.1 指标的选取原则

(1)主导性原则。影响评价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应选择对土地损毁影响大的因素,使其能突出反映受生产活动和自然灾害影响的土地质量损毁特征。

(2)差异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应能反映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异性与等级内部的相对一致性。尽量选取变化幅度较大且其变化对评价结果影响显著的因素,各指标间应相互独立。

(3)区域性原则。由于我国区域辽阔,各地自然地貌地形条件不同,不同区域在进行评价指标的选取时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而定。

(4)可行性原则。所选各影响因素量化时应容易获取,便于操作,评价依据和执行标准明确,易于量化。在实际评价中,指标数据尽可能是野外可以鉴别的,或是可以从已有的土地资源调查成果资料或相关成果资料中提取。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相关影响指标中,有些指标可以定量化,而有些指标难以定量,只能定性描述,但这些定性指标有时甚至对结果起到主导作用。因此,指标体系应尽量选择定量指标,难以量化的重要指标要进行定性描述。

3.2 指标的确定

土地损毁程度评价应是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土地质量变化程度的评价,所以在选择土地损毁程度评价因子时就要选择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引起的与原始背景比较有显著变化的因子,且能显示土地质量的变化,因子之间独立性较强。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有 3 类,即塌陷地、挖损地、压占地。不同损毁类型的土地质量变化因子大相径庭,如反映塌陷地的土地损毁程度的主要因子是塌陷深度、塌陷面积、塌陷边坡度、裂缝情况及积水情况,而压占地则要从堆积物占压面积、坡度、高度、物质组成等来刻画损毁程度。因此,根据土地损毁类型来选择损毁程度评价的参评因子更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

4. 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是指标在评价过程中不同重要程度的反映,是决策(或评估)问题中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一种主观评价和客观反映的综合度量。权重的赋值合理与否,对评价结果的科学合理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某一因素的权重发生变化,将会影响整个评判结果。因此,权重的赋值必须做到科学和客观,这就要求寻求合适的权重确定方法。评价指标体系中权重或贡献率的确定一直以来是制约指标合理的瓶颈因素。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值的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有层次分析法[4,5]、特尔菲咨询法[6]、主成分分析法[7,8]和灰色关联分析法[9,10]等,各种方法均有其优缺点。

在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损毁程度评价过程中,选择多个环境要素和环境因子一起参与评价。对这些评价因子进行综合时,要考虑它们对总体损毁程度贡献大小的差异,给予不同的权值。由于损毁土地的评价因子既有定量因素,也有非定量因素,且个数较多,具有复杂性、不可逆性和模糊性等特点,使得科学、合理地评定各损毁因子的权值有很大难度。因此,应采用特尔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

5. 损毁程度评价

土地资源评价工作自开展以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土地资源评价定量方法和模型研究有权重指数和法、极限条件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法、物元可拓模型法的应用使评价工作呈现新的研究领域。

土地的损毁程度是多个环境要素综合表现的结果,每个环境要素又由多个环境因子组成。根据每一个环境因子确定的环境质量数值一般不能做出确定性的评价,也就是说,这些评价因子对最终的评价结果难以划定明确的界限,是一个没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概念,其评价的对象、评价方法甚至评价主体及其掌握的评价标准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将模糊数学的评价法引入土地损毁程度评价,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解决这些弊端。

结论

(1)对于损毁土地来讲,损毁类型是决定复垦对策和复垦方向的主要依据,且研究中损毁程度评价范围以省为单位,所以,按照宏观层次的理解,根据土地损毁类型划分评价单元。

(2)由于损毁土地的评价因子既有定量因素,也有非定量因素,且个数较多,具有复杂性、不可逆性和模糊性等特点,使得科学、合理地评定各损毁因子的权值有很大难度。因此,应采用特尔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

(3)将模糊数学的评价法引入土地损毁程度评价,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解决评价中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李发斌,李何超,周家云.矿山土地破坏程度评价方法研究[J].采矿技术,2006,6(2):27.

[2]吴次芳.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23-124.

[3]李晶,刘喜韬.高潜水位平原采煤沉陷区耕地损毁程度评价[J].农业工程报,2014,30(10):209-216.

[4]李学全,李松仁,韩旭里.AHP 理论与方法研究:一致性检验与权重计算.系统工程学报,1997,12(2):111-17.

[5]杨忠全,吴 颖,袁德美.德尔菲法的定量探讨.情报理论与实践,1995(5):11-13.

[6]李昌爱,顾也萍.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在水稻土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以桐城市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4(4):395-399.

[7]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51-56.

[8]曹军,胡万义.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M].吉林: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3.92-96.

[9]倪少凯.7 种确定评估指标权重方法的比较[J].华南预防医学,2002,28(6):54-56.

[10]王欢,王平,谢立祥等.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30(4):154-158.

上一篇:探讨矿产地质勘查风险的成因及规避策略 下一篇:DIY类app软件的调查研究